中国古代史
-
武林旧事周密《武林旧事》成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以前,是周密的一部著名的笔记。为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全书共十卷。卷一、卷二详细记载了皇家各个重要的朝会典礼;卷三介绍了行都四时风俗;卷四详细地罗列了行都宫殿和教坊乐部;卷五介绍了杭州风景古迹;卷六介绍了行都饮食娱乐和各色伎艺人;卷七记录了高宗退位后的优游生活;卷八介绍了皇帝驾幸太学、接待敌国使臣和皇后册封、皇子诞育等皇族日常生活礼仪;卷九记录了宋高宗驾幸功臣张俊的礼仪节次;卷十记录了官本杂剧段数和张镒的四时游赏。短短的一册十卷的笔记,几乎每一章节都是研究南宋一朝可宝贵的资料。作者按照“词贵乎纪实”的精神,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详述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宫廷礼仪,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本次出版只对原文进行了注释。
-
清代春秋左传学论著提要罗军凤《清代春秋左传学论著提要》搜集整理清代春秋左传学著作268种,这些著作在经学上,对《春秋》三传、汉魏古注、杜注、胡安国《春秋传》、唐宋以来各家传注作评判,择善而从,并下己意,其间贯串汉宋之争、今古文之争等学术大端,发展出清代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并以乾嘉学术为极盛;在史学上,对春秋时期诸侯国历史、地理、历法、人物谱系等作系统的研究;在文学上,主要以科举考试为鹄的,以《左传》评点为基础,发展了《左传》文章学。著作提要按专题分门别类,加以系年,为清代春秋左传学考镜源流。
-
辽史任爱君 著《辽史》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是一本可读性强,系统完整,具有专业学术水准的历史学通识读物。全书共10章,30余万字,对契丹崛起及其建国、契丹政权的扩张与辽朝的建立、大辽鼎盛时期、辽朝的衰落及其灭亡进行了阐述,并就辽朝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文化科技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等进行了分析,适合专业入门学习和大众阅读。
-
历代帝王传记朱子彦 著本书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学术性传记,是作者前作《司马懿传》的姊妹篇。作为一个身处重要转折时代的具有复杂的多面向的统治者,本书多维度立体化地再现晋武帝这一复杂的多面向的统治者的政治生涯,以及其所处的重要的中古转折时代。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在其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所开创的政治基础上,受魏禅让,建立晋朝,又渡江灭吴,最终完成了三国统一的历史伟业。西晋王朝是汉唐间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时代,在官制、法制、经济制度、分封制度等多方面都有改革,对后世历史进程影响深远。而晋武帝统治前期,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分裂战乱,革新政治,推行法治,经济振兴,文化昌明,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而其统治后期,却逐渐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在国家大政和继承人选择上都出现了重大失误,为西晋短暂统治的覆亡埋下了深刻隐患。
-
春秋战国 第二卷〔韩〕孔元国 著,王萌 译本书以晋国为主角,以秦国、楚国为配角展开叙述,介绍了晋文公历经磨难终成一代霸主的人生经历。通过晋国的兴盛分析山岳国家与平原国家的差异、物质条件与精神力量的相互关系、中央集权化、初期领土国家的诞生、帝王学的诞生、贵族制度的发展过程等内容。
-
春秋十日谈刘勋本书精选了春秋时期十个有趣味、有争议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细致剖析传世文献和新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在此基础上试图拂去蒙尘、穿透迷雾,逼近每个事件或人物的历史真相。通过“新读”这十个春秋史事件或人物,读者可以小见大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内政外交的全貌,深入细致地揣摩古今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进而具体生动地体会“春秋”这个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
-
人中吕布马陈兵古代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以父系血统为唯一合法传承路径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并在父权制基础上发展出以宗族关系与皇权承续嬗变为中轴的专制社会治理系统。但由于生物遗传、蓬勃多元的社会因素等局限,当局者又逐渐摸索出一套符合儒家伦理的辅助调整工具,即以继嗣养子为核心的拟亲制度,包括显性形式如异姓收养、以庶为嫡、同宗继嗣,乃至赘婿、招夫、改嫁、兄弟结拜等伴生丐养关系,以及隐性变体如天子之道、蓄士养客、宗族部曲、师生门人、主官辟召、赐姓赠名等种种形式,成为血亲系统“盗谱者”,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着社会能量交换与资源整合。
-
变宋徐富海为何一场基于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良好愿望的宏大改革最终走到了初衷的反面?为何在变法者眼中本为 “利民”的政策却一步步地蜕变为 “害民”的恶政?为何一位清廉高洁、富有才智的治国能臣会在后世士大夫的口中成为北宋败亡的“罪魁祸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极具转折性及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从政治、 经济、军事到教育、风俗、人心;从中央、各部、州府、县镇到乡村,变法深入到了国家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阶层和群体,《变宋:王安石改革的逻辑与陷阱》全景式地展现了新法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悖论、陷阱与困境,非常独到地分析了各类利益群体的反应和行为,深入部析了政策失效的根本原因,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普遍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如何重新认识王安石变法?作者运用美国社会学家“非预期结果”这一现代社会学理论,围绕 “为什么好政策交成了办坏事”这一核心问题,对这场声势浩大的 “变法”进行了具有现代意涵的解读。作者充分运用史料,生动地阐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理念、经过和结果;更采用了社会学的综合政策分析工具,分析变法涉及的人的问题、制度问题与政策环境的问题,探究变法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效果及其反馈,解读变法政策失效的原因及后果。《变宋:王安石改革的逻辑与陷阱》具有现代性的问题意识、开阔通贯的历史视野、通俗流畅的语言、生动丰富的细节,在众多以王安石变法为主题的图书中独树一帜。
-
海外中国研究·马背上的朝廷[美]张勉治(Michael G. Chang) 著,董建中 译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往返于北京与江南。满洲皇帝及扈从,深入帝国最富庶、最重要的地区,上演了一场场长达数月之久的政治剧。本书主要阐释帝国核心与江南之间既充满张力又持续博弈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江南都是汉人无可争议的中心,它还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清廷如何才能在这一地区建构权威,合法进行统治?盛清时期清廷统治内地的切实条件和历史机制又是什么?本书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探讨了盛清统治得以建构以及各种人物竞争于其间的政治文化。作者认为,南巡在18世纪清朝统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
-
海外中国研究·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英]史怀梅 著,曹流 译本书改变了以往以民族主义概念观察历史问题的视角,将10世纪燕云地区部分汉人官员和将领依附契丹政权的史实作为切入点,重新探讨了从唐灭亡至宋辽“澶渊之盟”间这一复杂时期内人们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以及族群间文化冲突与认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该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专注于界定一系列概念并探讨相关观念的变化,包括边界、族性、忠诚的意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对不同时期越境入辽的代表人物李澣、韩延徽、张砺、赵延寿、王继忠的个案分析,揭示了特殊历史阶段人们的不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