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教坊记(唐)崔令欽 撰,吴企明 点校新唐书艺文志「乐类」著录崔令钦教坊记一卷。崔令钦自序云:「开元中,余为左金吾仓曹,武官十三二是坊中人。每请禄俸,每加访问,尽焉余说之。」他是很熟悉唐教坊中的人与事。天宝末,安史乱起,他与当时许多士人一样,避地江南,到达润州(今江苏镇江),「今中原有事,漂寓江表,追思旧游,不可复得,粗有所识,即复疏之,作教坊记」。可见,教坊记记事真切可信,与一般仅靠传闻的记载迥然不同,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
乾隆身世之谜于采采 编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公元1711年9月25日),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公元1799年)。他在位六十年,仅次于其祖父康熙皇帝,而其执政时间长达六十三年,年寿八十有九,堪称中国历史之最。 他少年时为祖父康熙皇帝爱重,青年时顺顺利利登基为君,开疆扩土,文治武功。在他的手中,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以巩固,社会经济文化亦进一步发展,大清的统治达到极盛。 乾隆皇帝的盛世功业为后世赞誉,然而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更有那说不尽的逸事、传闻、野史、秘辛。比如,他究竟出生在哪里?他的生母是谁?甚至,他是雍正皇帝的亲生骨肉吗?他是不是海宁陈家的孩子,被雍正用女孩调了包?一代雄主的身世之谜,引发后世众说纷纭。事实究竟如何?请看本书详解。
-
清史镜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等编《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第5辑)》收录清史研究论文44篇,分编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对外关系、文物六部分,从不同侧面研究清代历史问题,反映清史纂修工作中形成的部分成果,为领导干部提供参考,并有益于学术研究。
-
正儿八经说隋唐王玉伟 著那是一个带着一丝血腥的时代,但那也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如果不想被别人统治,唯一的选择就是统治别人。生于一个那样的时代,他们必须义无反顾地把时代当作自己的舞台。于是,顶盔贯甲的武将来了,他们在万马军中拼死冲杀,哪怕到头来身首异处,马革裹尸。摇着鹅毛扇的阴谋家来了,他们在庙堂之上设谋划策,滔滔雄辩,哪怕到头来家国俱碎,只是画饼。许多人不喜欢做历史研究,但历史本身却以无可阻挡的魅力让我们沉迷在了他的怀抱。
-
天平顾宏义 著《天平(十三世纪宋蒙元和战实录)》是两宋辽金元史研究领域中的后起之秀,凭借扎实的史料功底,以流畅生动的笔法,对这一段历史作出巨细相接的全方位观照,特以线条清晰、形象分明,廓清浑沌茫然的迷雾。在同类题材的通俗性文史著述中,可谓无出其右。
-
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李强 著契丹,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源于鲜卑,发轫于唐末,曾臣服于突厥、回纥等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并以州县形式,长期受中原中央政府羁縻节制。 公元九、十世纪是中华大地群雄纷起的时代。在天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领袖耶律阿保机及其家族的领率下,契丹族从一个原本弱小的族群,历经坎坷、励精图治,从辽河流域向四方拓展,最终实现了包括中原之“燕云十六州”在内的北中国的统一,建立了绵亘两个多世纪的辽朝。 辽朝和后续的西辽王朝,在中古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仍有一些国家和民族语言,用“契丹”来指代中国”……
-
清史纂修研究与评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出版中心,吉林省社科院《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 编摆在案头的《清史纂修研究与评论》书稿,是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出版中心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联袂合作编辑成书的。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编者望我能写篇序文。为此,我曾犹豫踌躇,因为这项工作皆由两个单位参与其事的同志们辛勤完成,而且做得很圆满,本用不着我再来画蛇添足;再者,我自2002年年底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以来,由于任务重、事情繁,时怀兢惕之念,未敢稍有怠忽,虽全力以赴专注于学术编纂事务,尚感应对不遑,确难有余力再撰写序言一类的文字。然而编者却婉言劝说此属我分内之事,在编委会工作的同事也希望我说几句话置于卷前。此情之下,难再执拗,不得不勉力为之。
-
中国史前史读本石朝江,杨时兰 编著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爱我中华必须知我中华。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人们已经熟知。在《中国史前史读本》里,让我们沿着作者石朝江、杨时兰的思路去探讨中华民族的源头,探索中华文明的起始。
-
历史与文明李学勤 主编《历史与文明:战国史与战国文明》的诞生,有着时代的背景和特定的机缘。近年间,随着中国国势走向振兴,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这对于中国这样具有深厚悠久历史基础的国家来说,应该说是必然的。绵延连续,从未断绝,乃是中国传统的特性,因此要深入理解中国,不能不求诸历史,而且必须上溯其历史长河,以追寻其形成奠基的根本,也便是上古的先秦时期。自从二十几年前的“文化热”,直到最近盛兴的“国学热”,贯穿着对中国传统的反思和探究,也总离不开先秦时期种种问题的讨论。
-
清前期宫廷礼乐研究邱源媛 著作为国家确立政权、划分等级的重要樗,宫廷礼乐的政治、文化功效,一直为历代帝王所重。清王朝入主中原后,为了成为汉族王朝的当然继承者,必自觉传承儒家正统,吸纳大量儒家文化,以儒家方式治国。因此,儒家文化中象征王权正统性的“礼”,必然被清王朝全盘接受。事实果真如此吗?清王朝的礼仪制度是否完全儒化?他们如何制作自己的典礼仪式?意义何在?本书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描述清前朝宫廷礼乐的发展演变,探讨王朝统治文化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政治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