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帝国回光·清朝真史梅毅 著当然,在清朝历史写作中,笔者梅毅编著的《帝国回光·清朝真史》所追求的“客观性”,并非物理意义上的还原性呈现。历史不是摄像机,不能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回放;笔者所要展现的历史,乃包含着自觉而高远的目的性,也就是竭尽全力要展现那些蕴藏在历史深处的、高度成熟的理性意识和历史意识!只有满怀着对一个时代人、生活、精神的一种特定的宽厚、平恕的态度,才能对历史进行冷静的描述;只有深藏着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自高而下的温柔怜悯,才可以让我们内心充满正义感和无畏精神,才能够让我们的写作洋溢着自由和伟大的性质,才可以使得我们的书写意志俨如淬火钢刃般锋利无比,才能画卷般地展示波澜壮阔历史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明与暗、洁与污……一起来翻阅《帝国回光·清朝真史》吧。
-
清儒学术拾零陈祖武 著《明清史学术文库:清儒学术拾零》主要内容包括: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明儒学案》杂识、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双鹤瑞舞赋》考证、明清更迭与华南知识界、从关中、漳南二书院看清初的关学与北学、姚际恒与《仪礼通论》等。
-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李细珠 著《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的内容提要如下;督抚制度起源于明,形成于清。作为省级行政长官,地方督抚是介于清朝廷与府厅州县基层政权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运作功能。在清末新政中,地方督抚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影响清廷中央的新政决策,也是在各省推动新政具体实施的实际主持者,可见其在新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清廷通过新政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地方督抚的权力及其对清廷中央决策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演变,从而使晚清权力格局发生明显的变化。辛亥鼎革之际,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变成“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其总体表征是中央与地方权威一并流失,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地方无力效忠中央。“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其直接后果是清廷中央与地方均不能有效地应对革命,致使清王朝走向覆亡之路;其另一个严重的后果是掌握军队尤其是新军的军人势力的崛起,出现军人干政,导致民国初年的军阀政治。《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由李细珠编写。
-
秦史求知录祝中熹 著 赵逵夫 编《秦史求知录(套装全2册)》分甲乙丙丁四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秦人与西周王朝的关系、秦人远祖考、阳鸟崇拜与“西”邑的历史地位、春秋秦史三考、“废井田,开阡陌”刍议、战国秦汉新爵制的社会基础和历史作用、秦始皇与赘婚俗、青川秦牍田制考辨等。
-
大唐帝国的扩张醉罢君山 著廓清漠北、打开西域之门、东方战争、帝国狙击者、叛乱时代、帝国熊途、过渡时代、日落大草原、西线争夺、决战中亚、盛唐终结……大唐帝国开疆拓土,雄视天下,最强盛之时,势力波及东亚、北亚、中亚甚至西亚与南亚。赫日当中的大唐帝国如何崛起?又为何由强盛转而衰落,最终消亡?曲终收拨,血与剑交织的大唐帝国扩张终结的历史幕后,李唐皇室究竟演出了一幕幕怎样的故事?《大唐帝国的扩张(第2部):帝国雄途》以历史大事件为轴线,通过还原历史细节,透过大唐帝国的沧桑和辉煌,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代。
-
十二国(俄)索罗宁 著,粟瑞雪 译《十二国》原书为西夏文刻本,共三卷,传世本仅存上、中两卷,下卷佚失。原件发现于今中国内蒙古境内的黑水城,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索罗宁先生在其母校圣彼得堡大学求学期间,对该书进行翻译、注释,俄文本《十二国》由圣彼得堡东方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十二国》书名取名源自原西夏文刻本版心所见“十二国”字样,该书内容译自某些汉文典籍,是一部在中国早期史学传统影响下出现的西夏文训诫故事集。
-
明史讲稿樊树志 著《明史讲稿(大学用书)》为樊树志教授几十年讲述明史的讲稿整理而成。讲稿从基本知识讲起,既把这一领域最有权威性的观点介绍出来,又附带介绍作者自己的见解。书稿文笔流畅,讲解透彻。对明初、明末的特定时期,对党案、海禁、经济发展等专题,对从皇帝到大臣乃至当朝百姓的叙述与剖析都颇为到位,有些观点已经成为学界权威观点。
-
大唐帝国的扩张醉罢君山 著廓清漠北、打开西域之门、东方战争、帝国狙击者、叛乱时代、帝国熊途、过渡时代、日落大草原、西线争夺、决战中亚、盛唐终结……大唐帝国开疆拓土,雄视天下,最强盛之时,势力波及东亚、北亚、中亚甚至西亚与南亚。赫日当中的大唐帝国如何崛起?又为何由强盛转而衰落,最终消亡?曲终收拨,血与剑交织的大唐帝国扩张终结的历史幕后,李唐皇室究竟演出了一幕幕怎样的故事?《大唐帝国的扩张(第1部廓清漠北)》以历史大事件为轴线,通过还原历史细节,透过大唐帝国的沧桑和辉煌,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代。《大唐帝国的扩张(第1部廓清漠北)》由醉罢君山所著。
-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英)约翰·汤姆逊 著 徐家宁 译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第一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着。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
左传(春秋)左丘明 著 赵捷,赵英丽 注《左传》由左丘明撰,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十二代国君、二百五十四年间的历史。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史实,而且还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本书由赵捷和赵英丽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