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翁同龢日记》 人名索引翁以钧 编新版的《翁同龢日记》已于2011年12月出版,为了配合广大读者阅读,也为了使这部日记更加完整,现在编制了该日记的人名索引,作为《翁同龢日记》的附卷。 本索引以中西书局2011年12月版的《翁同龢日记》为依据,以页码为单位,以人名简体汉字的笔划为序。 该日记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多年,记录的人物众多,达到万人以上,因此只就在本日记中出现次数比较多者(约30次以上)或较为重要者作了人物简介,重点介绍人物的生卒年代、字号称谓、科举出身和最高官阶、主要著作等。对于一人多称谓的情况,索引采用统一归纳于该人名下的方法。 《翁同龢日记》中出现大量的翁氏族人,在编制人物简介时一律不纳入内,而是在后面所附的“世次表”及“生卒日期表”中介绍了他们与翁同龢的亲属关系。翁万戈与翁同龢的继承关系,在“世次表”中予以清楚表示,说明了由他提供的日记稿本的权威性。
-
文人政治的一曲悲歌赵明 著北宋开国之初就确立了“文治靖国”的“祖宗之法”,开创了中华帝国历史上的文人政治时代。《文人政治的一曲悲歌:王安石变法启示录》通过对王安石变法事件的讲述,呈现了文人政治开展过程中的迷人风景。这道风景既为文人士大夫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所浸润,又为舞文弄墨、个性飞扬的书生意气所渲染,既让人提劲,又使人泄气。王安石作为文人士大夫政治群体中的佼佼者,以其鲜明的个性、凭借其坚韧的意志力登临这道风景的绝顶,担纲神宗皇帝的变法大臣,最终却落寞地寄居于江宁的半山园,独自回味、品尝一路上的辛酸滋味。曾经的文坛知音竟然成了政坛的敌手,因变法而导致的是非恩怨还能为诗人的旷达神韵所化解吗?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一个待解的问题。
-
东晋风云孙峰,孙艺真中国北方持续大乱,后秦、西秦、南凉、北凉、后凉、后燕、南燕、大夏、北魏,你方唱罢我登场,谁将是最后的胜者?中国南方的孙恩被击败,而朝廷内部之间的矛盾又开始激化,桓玄与司马道子的命运又将如何?他们这场争斗最终又引出哪位英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谁能知道寄奴曲折的身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世英雄的他又建立何等赫赫战功?
-
东晋风云孙峰,孙艺真孝武帝登基后不久,时时觊觎皇位的桓温却一命呜呼。然而,东晋朝廷却正面对一个行将统一北中国的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在灭掉西凉和前燕之后,剑指东晋。双方最终爆发了震惊天下的“淝水之战”。此役过后,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若干个政权。北方纷乱,群雄并起。面对历史风云的波诡云谲,东晋政权将何去何从……
-
中国崛起叶自成 著,王和仲 ,杨润东 编《中国崛起:华夏体系500年的大历史》是国内第一部对公元前721—前221年的华夏体系500年进行历史和理论总结的研究成果。《中国崛起》研究了华夏体系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作者以华夏体系500年中齐国、楚国、吴国、越国、魏国、赵国、秦国等大国的兴衰为主要线索,描述了这些华夏体系内的大国间的争霸及华夏体系秩序和观念的变迁,以宏阔的历史场卷为背景,深入分析了华夏体系500年间出现的小国外交、超限制外交、结盟观念、连横合纵等现象,分析了秦国统一华夏和六国失败的原因。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是华夏体系500年历史演变的最后结局。华夏体系500年的大历史对理解当下国际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著,王承略 ,任成良 注《后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书,所载起于光武帝刘秀起兵推翻王莽,中兴汉室,终至刘协禅位于曹丕,曹魏代汉而立,记载了东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上承《汉书》,下接《三国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为国学经典名著之一,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享“前四史”之美誉。 体例上,《后汉书》吸收了诸史体例之长,以纪传体形式“网罗一代,事义周悉”撰写东汉历史,兼采“以类相从”的著史方法,人物传记不囿于时空限制,将当时社会上品行相似的人物归于同一列传,含有综述的性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汉书》开创了《党锢列传》《宦者列传》《文苑列传》《独行列传》《方术列传》《逸民列传》《列女列传》七种人物类传,不仅以更开阔的视角描绘出东汉一代的社会风貌,而且也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就史观而言,范晔打破了《史记》有论无赞、《汉书》有赞无论的体例,使《后汉书》序、论、赞俱备,三者各有所司,且文字精当,见解卓越,如《方术列传序、论》《宦者列传序、论》《酷吏列传序、论》等,凸显出史学家的高度责任感。本书选取了《后汉书》中文质皆可观的代表作,一方面尽力体现范晔本人的创作特色,另一方面尽可能宏观展现东汉一代的整体风貌及其特征。
-
从看北宋民间百态左浚霆 编著《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清明时节的东京风光,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卷首描绘的是东京郊区农村的景色。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脚夫正赶着驮着炭的毛驴匆匆忙忙向城里进发,.周围一片茂密的柳林,老干新枝,刚刚吐绿,虽然还是乍暖还寒的时节,可是春意已经越来越浓了。路的那边来了一顶轿子,轿子里坐着一位贵妇人,轿子顶上装饰有杨柳杂花,后面跟着骑着马的官人以及许多挑担的伙计,似乎是去乡下扫墓踏青刚刚回来。中段集中在汴河。汴河里舟船云集,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停靠在岸边装卸货物,有的空载着似乎等待着返航,整个汴河上下一片繁荣忙碌的景象。沿着汴河而上,可以看到一座规模宏大的拱桥,宛如一道彩虹横架在汴河上。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桥下一只大船正要过桥洞,船上船夫们正在用力划桨与急流搏斗。桥面上,车水马龙,行人如潮,熙熙攘攘,形成了全幅画的高潮。画的后段主要描述了城市内街道的景象。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还有的在饭铺中进餐,等等。画面上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绅士文人,有骑马的官吏,也有叫卖的小贩,有乘着轿子的富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僧人,有正在问路的外乡游人,也有认真听书的街巷小儿……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男女老幼,无所不有,构成了汴梁的生活全景。呈现了宋代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明上河图》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腻,在长达5米多的画卷里,对官吏、商人、船夫(家)、妇女、儿童、相士、小贩等各种人物的情态以及动作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共描绘了1000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近百匹,备种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房屋、桥梁,城楼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艺术的特征。《清明上河图》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作品所罕见,更为可贵的是,画中的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的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以及聚散等关系,也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繁而不杂,多而不乱,细致人微,高潮迭起,引人人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画家将画中许多人物情景的动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之前的国画(山水画)所忽略的。在欣赏画卷的时候,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那栩栩如生之状,令人叹为观止。
-
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录·大唐王朝宋昌斌 著,葛剑雄 编《人民·联盟文库: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录·大唐王朝(历史)》通过对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等人们熟知的历史人物的介绍,对“贞观之治”、“元和中兴”等封建治世的评述,对“宣武门之变”、“安史之乱”、“永贞革新”等重大事件的剖析,对均田制、府兵制、科举制等典章制度沿革兴替的探讨,从不同侧面勾勒出“盛唐气象”的概貌,发掘出它的底蕴,揭示出可供后世借鉴的经验教训。
-
中国教育通史·先秦卷王炳照,李国均,阎国华 主编《中国教育通史(2):先秦卷(下)》承接先秦卷(上),撰写了战国时期我国教育史上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内容。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为了寻求更为合适的治国安邦之道,使春秋以来的“养士”之风愈演演烈。这就为士阶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一时之间,学派林立,处士横议,儒、墨、道、法、纵横、农、兵、名、阴阳家等诸子百家竞相在战国这个历史舞台上亮相,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立场上,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写下了中国学术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诸子百家学术思潮的勃兴,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教育思想发展的高潮。
-
洪业(美)魏斐德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匠心独具,把中国历史上王朝循环中的一环——明清嬗代过程,作为运思课题。此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作了总体的解剖和透视。它使人看到,中华帝国的体制与秩序中天然包含着走向衷微的因素,而王朝更替则构成了重建秩序的机制与途径;满人入主,在此被视为一种重建秩序的特殊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