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正说元朝十五帝朱耀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兴会飙举于大漠草原的蒙古贵族,凭借着金戈铁马,以气吞万里如虎之势,成为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广袤的东亚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古典及现代武侠小说和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主要的历史背景。《正说元朝十五帝(图文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解读了蒙元162年的历史,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耶律楚材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将蒙古军西征、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元历史上的各种历史之谜娓娓道来。对于今人正确认识蒙元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刀锋上的文明梅毅《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以人带史,突出趣味;以点带面,突出个性。各个章节单独成立,其中又是脉络相连,力避枯燥的考据和徒然的"求新",写作风格独树一帜。言起宋朝,人们首先会想起“靖康之耻”的奇辱和“崖山之役”的惨败。相较大汉盛唐、朱明满清,两宋的领土小得可怜,北宋最盛时也只有2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宋朝的士大夫,像极了一个酒足饭饱、事业有成而又身体虚弱的中年男人,自恋至极(当然他们有理由因自己文明的高级而自恋),太关注自身精神层面的至高享受,全然忘记体内的衰落和“高度发展”所引致的迟钝。野心勃勃、充满活力的蛮人如同窥视猎物的群狼,随时会蹴然一跃,扑向这些定居的、文明的、软弱的好邻居。野蛮毁灭文明,于蛮人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成长;于文明人而言,却是万劫不复的、可悲的停滞。暂时忘却那些宿命般的悲剧历史,我们回顾两宋三百余年的文明成就,确实顿生骇然惊叹之感。昔日的繁华,早已成为深埋于地下的废墟;从前的风华,也化为过眼云烟,但无法否认那一个灿烂时代的光荣与不朽。往事越千年,我们仍能嗅到那三个多世纪汴梁与临安传来的梅花香气,还能依稀听闻诗人词家那一叹三叠的华丽吟咏。伟大的宋朝,绝非是死亡的朝代,即使它崩溃的瞬间,也如流星陨落一般,照亮了野蛮的黑暗,驱散了内心韵恐惧,足以启发后人的心智。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总是萦绕那个与野蛮为邻的伟大时代的方方面面。伟大的宋朝,已成为永恒。两宋文明,泱泱大观。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血火情仇,难以言表。
-
李国文说唐李国文《李国文说唐》是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在阅读了大量关于唐朝史料:正史稗史野史、史札丛著笔记——的基础上,对唐朝那些开放恣意的人生,光怪陆离的事件,黑色幽默的感触,复杂多变的人性的描写。李国文先生以他遍览沧桑的胸怀,观史论事品人,以古讽今,锋芒不减、老而弥坚,口诛笔伐,极尽辛辣嘲讽,“意之所到,笔力曲折”。正如年轻评论家谢有顺所说:“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
血战台湾岛王学东著阅毕书稿,掩卷默想,十年寒来暑往,苦心磨砺,学东确已成就了自己。洋洋几十万言大作,山崩地裂,狼烟弥空,柔情与浊泪进涌,智慧与浩气横溢,实乃大手笔下大英雄,壁立苍天,壮我华夏。回味之余,感慨之至。 学东为文,初知者寥寥,当年一席风华正茂之辈,每有闲暇,便聚于学东家,一壶浊酒,口沫横飞,有的熵熇高高,浪浮如飘,志发四野,梦飞万仞;有的韬晦含光,佯卑居下,自设城府,胴而未偻,众人发千古之幽,指时下流敝,甚是热闹。此时学东好倚一角,敦敦然、兀兀然、颢颢然,和而无争,平而不移,"神有余而笑不休"。 转眼十年过去,多少豪言壮语,拳拳信誓已灰飞烟灭,纸上谈兵者能春夏而不能秋冬,各寻小路去了。惟学东智圆行方,鹤呜九霄,著作层出,熠熠生辉。遥想学东当年即有大图也!他若愚若怯,实则学富五车;他笑而不争,实则缟裹于朱;静观身畔芸芸,度而别之,合而辩之,参而伍之,心存鸿鹄之志,潜于内养,廓尔亡言,时至今日真相渐白。 学东爱英雄,好铁血,并非因他身为军中大校,背负天职,亦非因他为齐鲁男儿,英豪之后,他之所爱,实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之感慨呼而唤之。再观眼下文坛,香艳之风日盛,文人墨客多不自重,急功近利,好为人师,能以悲怀壮国,匡正文风,标先烈之举以筑民族心基者几希?
-
汉赵国史周伟洲十六国时期,虽然仅是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但却有其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点。过去的封建史家囿于民族偏见,受传统的封建正统史学观点的束缚,视十六国为僭伪,贬之过甚,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所建的政权,更是如此。所以,几千年来,除了当时有为十六国修史者外,至今还很少有十六国国别史的专书。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十六国国别史的研究,但苦于史籍之散佚,资料之缺乏,收效不大。路总是人走出来的。为了研讨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特点,以为今天的借鉴,繁荣祖国的文化事业,作者不揣冒昧,鼓足勇气,写下了这本《汉赵国史》。汉赵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内迁少数民族匈奴在内地建立的政权,也是十六国较早建立的政权之一。它的存在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六年,但在中国历史上仍然留下了一定的影响。过去的封建史家往往把建立汉赵政权的内迁匈奴,作为引起中国历史上十六国分裂混战局面的罪魁祸首。这是有失公允的。中国北方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形成,乃是东汉以来国内自给自足封建经济及世家大族的发展,王权的衰落等引起的必然结果,不是内迁的少数民族所能左右得了的。相反,汉赵政权的建立者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利用各族人民反抗西晋的斗争,一举推翻了腐朽的西晋王朝,建立了新的政权。这个政权无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承袭了汉魏以来汉族政权的传统,又兼其旧俗,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发展、创造,对以后的封建王朝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在当时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汉赵统治者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措施,修建城镇,人口激增,使其京都平阳、长安地区的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从汉赵兴衰的历史中,还可以看到匈奴统治者的暴虐和滥用民力,及其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看到它是怎样迅速走向衰弱,最终为后赵所灭亡的。本书根据现存史籍和文物考古资料,首先论述了东汉末年以来内迁匈奴的活动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然后叙述了汉赵国兴衰的历史,最后对其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作了大胆探讨。书名之所以定为《汉赵国史》,是因前赵史官和苞撰有名为《汉赵记》的史书而来。总之,十六国国别史的研究和撰写,才刚刚开始,抛砖引玉,如此而已。
-
纵横十六国陈羡《纵横十六国》是一段汉人与胡人对峙的历史,一个血与火交织的时代,一部号角伴钟声共鸣的诗篇,这一切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收场的呢?迁入塞内的南匈奴各部,如何乘中原皇族大乱,开创胡人皇朝?一名从小受尽压迫的奴隶,如何靠自身奋斗,一步步走上九鼎之尊?辽东鲜卑的慕容家族,如何从一小小部落,崛起为席卷关东的[白虏]铁骑?一位以平定海内为己任的皇帝,如何将天下五分之四收入治下,又在一夜之间全部输掉?……
-
皇后之死柏杨著扁舟载美 西施女士下场的第三种说法是罗曼蒂克的,越王国大军攻陷姑苏时,大臣之一的范蠡先生,先下手为强,把西施女士抢到手里(美女人人爱,这就是臭男人的本性)。然后发展出一项历史上的传奇故事。 范蠡先生不但是姒勾践先生最亲信的高级干部,也是姒勾践先生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另外一位就是文种先生。这两个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人物,是姒勾践先生的左右手。当姒勾践先生在姑苏受苦受难、吃粪拍马的日子里,范蠡先生始终陪伴身边,安慰他、鼓励他,为他低三下四奔走;因为生活得太密切,范蠡先生也就把姒勾践先生看了个穿。而文种先生,官拜宰相之职,留在国内,不分昼夜,秘密重整军备。 范蠡先生智慧超人,他能在混沌混沌的局势里,看出潜伏的危机(柏杨先生就没有这种本领),知道吴王国覆灭之日,大祸就要临头,立刻抛掉了世界第一强国宰相尊位,驾了一叶扁舟,乘着月白风清之夜,只带着西施,逃之天天。临走时,留下一封信给文种先生,曰: “老哥,‘狡兔死,猎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也有把后二句改为‘ 飞乌尽,良弓藏’,以免触怒有权的大爷)。姒勾践先生这个人,脖子很长而嘴尖尖的像鸟嘴,能够忍受任何羞辱,但也非常猜忌,嫉妒别人比他能干。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跟他共安乐。你如果不早点离开他,必有灾难。 ” 文种先生比柏杨先生高明多啦。柏杨先生想不透,还可原谅,文种先生想不透,就遗憾万分。不过也正因为想不透,才使姒勾践先生暴露了他的兽性。文种先生就是不相信姒勾践先生会凶猛地翻脸无情——他二十年如一日地谦恭诚恳,朴实诚挚。文种先生忘了,忍人所不能忍的,也往往狠人所不能狠。不久,文种先生有病,他的政敌向姒勾践先生打小报告:“文种自以为功比天高,埋怨政府对他的酬劳太小,一肚子不满,所以害起来政治病啦。”于是姒勾践先生御驾亲往探病。这举动不要说在占代,纵使在现代,也是一种荣誉。可是,却不知道姒勾践先生已兴起杀机。盖在帝王逻辑中,不满就是不忠,必须先下手为强。客套寒暄已毕,姒勾践先生板起面孔问曰: “你有七种灭国方法,我只用了三种,就把吴王国并吞。剩下的还有四种,你预备用到啥地方?”文种先生发呆曰:“啥地方都不用。”姒勾践先生曰:“我想请你去阴曹地府,用那四种方法去对付吴王国的祖宗,如何?”说罢此话,拔腿就走,故意把身上带的剑遗留在座位上。文种先生拿起来一看,正是当年伍子胥先生自杀时用的那柄,不由仰天叹曰:“古人云:‘大德不报。’我不听老范之言,真是猪也。”于是,跟伍子胥先生一样,自杀而亡。 ——姒勾践先生,不但是可怕的敌人,也是可怕的朋友,拜托上帝保佑贵阁下及敝阁下,千万别让我们碰到这种角色。 从文种先生之死,可看出范蠡先生的才干和洞察力。他阁下带着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女士,先到齐国做官,然后弃官从商,做起生意,发了大财,定居在陶山(山东肥城西北十五公里),不姓范啦(大概是怕姒勾践先生派特务追踪),改姓为朱,世人称之为“陶朱公”。 P62-63
-
大唐惊变徐磊一场突如其来惊心动魄的变乱,将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推向衰落的深渊……本书将围绕安史之乱向您展现这场使一个朝代发生巨变的事件——大唐惊变。渔阳鼙鼓动地来,九重城阙烟尘生。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赫赫大唐盛世开始了走向衰落的道路。悲剧的序幕拉开了,帝王、权臣、英雄、叛将、宦官纷纷登场……在诸多王朝当中,唐的衰落最让人叹息。和一般王朝相比,唐朝非常有个性,几乎是突然就兴盛起来了,然后又突然衰落下去——兴则万国来朝,衰则一落千丈。这次战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座分水岭,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
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正说”就是按照历史原貌,向广大受众中正地、真实地讲述历史。“正说”是针对“戏说”而言。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达20年间,中国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对明朝历史、清朝皇帝和清朝宫廷,情有独钟,戏说成风。既引发了民众对清史关注,又使得人们对之疑惑不解。人们普遍期待正说清史,如同“久旱望甘雨”。“正说”讲的是历史,“戏说”编的是故事。小说家、影视家对清史、清帝、清宫进行戏说,塑造人物,编创故事,那是艺术家们的一。对受众来说,看“戏说”时应知道这是“戏”,瞧的是热闹,不可以当真。史学家对清史、清帝、清宫进行正说,传承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这是史学家们的事。对受众来说,看“正说”与“戏说”都需要,既不能要求史学家去“戏说”,也不必苟求影视家去“正说”。然而,史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向广大观众和读者,正面讲述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历史故事。清朝是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页。在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清朝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超越前人的重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败与屈辱的辛酸记录。二百多年间,从努尔哈赤到溥仪,先后有十二位皇帝统治着这个泱泱大国。无论是一代圣君康熙帝,还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对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正说清朝十二帝,就是正说一个王朝的兴衰没落,正说一个时代的岁月变迁。[看更多]
-
正说明朝十六臣王丰明明朝是一个易于被人误解和遗忘的朝代。其实,它是自北宋以后惟一一个对全中国进行统治的汉族政权,上继唐宋风采,下开康乾盛世,延续了近三百年的统治,诞生了无数的传奇人物。明代的历史进程常常因这些传奇人物而发生改变。作者凭借多年的史学素养,秉承“正说历史”的精神,为我们讲述十六位明代人物的传奇一生,从中亦可透视明代纷繁复杂而又活泼生动的历史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