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国语译注汪济民等译高等师范院校文科选修教材。
-
五凉史略洪涛著本书对我国历史上东晋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的兴衰作详尽阐述。
-
中华文明史乔卫平总监纂;唐赞功本卷总纂一般的中国通史以政治、经济史为主干,而《中华文明史》则给予文化地理环境、教育、科技(包括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天文学、数学、地学、医学等)、宗教、民族、语言文字、美术、建筑、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等以更多的重视,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中华文明是由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以及他们的先民共同创造的,汉族虽然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其他民族也起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汉族也是在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增添新的血液。《中华文明史》较好地体现了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特点。即以第六卷而言,叙述的是公元10世纪初到13世纪70年代360多年的文明史。在此期间,先是辽、北宋、西夏鼎立,后是金、南宋、西夏并存,周边还有大理、回鹘、吐蕃等政权。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封建正统观念以及华夷之辨的影响,也受到史料的限制,辽史、金史、西夏史等成为宋史的附庸。而在《中华文明史》中,如实地把辽、西夏、金作为与宋并立的政权,按各政权成立的先后分述辽、宋、金、西夏的文明,并努力发掘材料,给予他们超过全卷1/3的篇幅。
-
中华文明史乔卫平总监纂;李凭,袁刚本卷总纂编辑推荐:本书主要描述和分析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景观,多角度地描绘和剖析这一历史现象,这一历史现象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要素,有助于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综合理解。
-
春秋繁露义证(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约公元前一七九——前一O四)的主要著作,一般认为系后人辑录成帙。至有清一代,才出现两个较完善的校注读本。宣统年间,苏州苏与(?——一九一四)字厚菴,兼取廬校凌注,广采前人研究成果,[随时答录],成春秋繁露义证,是目前为止校订春秋繁露较完善的本子。此次整理,以一九一O年长沙王先谦原刻本为底本,通校了凌本。遇有异文,又参校了廬本和四部丛刊本。
-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撰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网罗繁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成就就达到古代编年体史书的高峰,为千古不朽的名学名著,在我国古代史学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所记,为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史事,其后之史学家们遂纷纷进行续纂。续纂工作,可分补前和续后两类。被前者有刘恕编纂的《通鉴外纪》十卷,起于包犠,止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下与《资治鉴》衔接;金人宋履祥编纂的《通鉴前编》八十卷,断自唐尧,下接《资治通鉴》。后续者有南宋李焘编纂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起于建隆,迄于靖康,凡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之史事;明王宗沐编纂的《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仿《资治通鉴》义例,记叙宋元两朝史事;明薛应旂另纂《宋元资治通鉴》一百五十七卷,亦仿《资治通鉴》义例,记叙宋元两朝史事;清徐乾学编纂的《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亦系记叙宋元两朝史事;清夏燮编纂的,明通鉴》一百卷,专记明史。而兼备补前续后者,则为明陈*纂的《通鉴续编》二十四卷,该书首卷述盘古至高辛氏,被《通鉴前编》所无;次卷述唐与五代契丹史事;另以二十二卷记叙两宋史事,以续《资治通鉴》此外,清毕沅所编纂的《续资治通鉴》,亦属下续《资治通鉴》之作。通过上述诸家之续纂,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部丛书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通鉴》体系列史籍本书之内容安排,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克服了过去史书详于宋而略于辽、金、元之弊,是为本书一大特色。
-
魏晋风度宁稼雨著本书描述了一幅活的魏晋文化风貌图,与其他研究著作不同的是本书以魏晋人物的生活言行以描述主角的地位,在尽量客观地介绍史实的情况下,梳理出各种生活行为与文化背影间的内在联系。从言行、品藻、文化、玄学、佛学、文学、风俗、人生态度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魏晋风度”这一引人遐思的课题。
-
中国帝王宫廷生活王霜,向斯著本书叙述了皇帝宫室、童年、服饰、饮食、娱乐、习俗,病与丧,以及皇帝与皇后、皇帝与后宫女性和皇帝与宦官两千年来曲折变迁。
-
中国古代文化实用手册胡敬君,戴启后编著本书内容包括:天文、历法、地理、科举、职官、兵制、词律、曲律、诗律、宗法制度、礼俗礼文、经济民俗十二部分,并附有婚丧喜庆的实用幛联等。
-
中国古代名臣的智慧马玉文,林晓辉编著封建社会的统制是由帝王、宰相和一群文臣武将组成的,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文臣武将殚精竭智,保国安民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