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宋大诏令集本社 编编辑推荐:诏令是封建五朝发布的王言,也就是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文书文告,所以它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原始资料的一种。本书就是北宋九朝重要王言的彙编。这本书对于研究北宋史事和订正补充史书的漏误,有很大参考价值。
-
后汉书志(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封面及书脊题名:后汉书。
-
后汉书(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范晔撰。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他是晋豫章太守范宁的孙子,宋侍中范泰的地庶子。<
-
隋书(唐)魏徵等撰《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恚救怼1臼橛啥嗳斯餐嘧治浇锥纬墒椋硬荽吹饺啃尥旯怖比迥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着,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杀父淫母,「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
宋书(梁)沈约撰宋是继东晋以后在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晋安帝元兴二年,荆州刺史桓玄代晋称帝。第二年,当时的北府兵将领刘裕在京口和广陵两地起兵,推翻桓玄,名义上恢复晋朝的统治,实际上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过了十五年,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就建立宋朝,都於建康,刘裕以后,一共传了七代,到宋顺帝昇明三年,又为萧齐所灭。宋书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八十卷,梁沈约撰。宋是继东晋以后在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四○三年),荆州刺史桓玄代晋称帝。第二年,当时的北府兵将领刘裕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和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两地起兵,推翻桓玄,名义上恢复晋朝的统治,实际上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过了十五年,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四二○年),刘裕就建立宋朝,都於建康(今南。刘裕以后,一共传了七代,到宋顺帝昇明三年(公元四七九年),又为萧齐所灭。宋朝国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就已开始。当时由著名科学家何承天草立纪传,编写了天文志和律历志。此后,又有山谦之、裴松之、苏宝生等陆续参预编撰。但他们任史职的时间都很短。大明六年(公元四六二年),徐爰领著作郎,他参照前人旧稿,编成“国史”,上自东晋义熙元年(公元四○五年)刘裕实际掌权开始,下讫大明时止。隋书经籍志著录徐爰宋书六十五卷,可见他的书曾和沈约宋书并行,现在太平御览等类书中,还保存了徐爰宋书的残篇零段。但徐爰不久为宋朝所斥退,宋朝“国史”的修撰也就停了下来。南齐永明五年(公元四八七年)春,又命沈约修撰宋书。这时沈约为太子家令,兼著作郎。他依据何承天、徐爰等人的旧作补充修订,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永明六年(公元四八八年)二月完成纪传七十卷。沈约在当时的奏文中说“所撰诸志,须成续上”,可见宋书的八志三十卷,是后来续成的。在八志中,符瑞志改称鸾鸟为神鸟,是避齐明帝萧鸾的讳;律历志改“顺”作“从”字,是避梁武帝父亲萧顺之的讳;乐志称鄒衍为鄒羡,是避梁武帝萧衍的讳。可见宋书的最后定稿,当在齐萧鸾称帝(公元四九四年)以后,甚至在梁武帝即位(公元五○二年)以后了。与沈约同时或稍后,南齐时有孙严著宋书六十五卷,王智深著宋纪三十卷,梁代有裴子野著宋略二十卷,王琰著宋春秋二十卷,鲍衡卿著宋春秋二十卷。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关於刘宋一代的史书,比较完整的,现在就只有沈约的这部宋书。沈约(公元四四一——五一三年),字休文,吴兴吴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他历仕三朝,宋时为尚书度支郎,齐代做到五兵尚书、国子祭酒,在齐梁政权交替之际,他力劝梁武帝萧衍代齐称帝,因而在梁朝被封为建昌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尚书令、领中书令。沈约的著作很多,但现在除了宋书一百卷和文集九卷外,其他如晋史、齐纪、梁高祖纪、宋文章志等,都已亡佚。东汉末年以来所形成的门阀制度,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门阀士族拥有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特权,他们大量兼併土地,广泛收罗“荫户”,用各种手段霸佔劳动力,极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民。他们以门第相誇,把持官位,所谓“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论)。梁武帝萧衍也极力支持士族,他在诏书中还特别提到了要纠正“冠履倒错,珪甑莫辨”的现象(梁书武帝纪)。沈约先世,本是吴兴士族,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晋书周处传附周札传)。沈约一门,在宋、齐、梁三代,也都仕宦显赫。梁萧统文选载沈约奏弹王源文,对於某些士族地主“婚宦失类”的情况大加抨击。因此,沈约在齐梁时期撰成的宋书,也就带有其时代和阶级的特点,它的一个突出内容,就是颂杨豪门士族,维护门阀制度。譬如宋书列传中,有关地主阶级中代表人物高门士族的传,几乎佔了半数。仅就王、谢二族来说,宋书里王氏立传的达十五六人,谢氏立传的也近十人之多。像陈郡谢弘微,传中写他如何忙於经营谢氏产业,传末却又吹捧他为人“简而不失,淡而不流”。又如琅邪王微,传中只是连篇累牍收载他给友人的信,却说他“内怀耿介,峻节不可轻干”。这两个人因为都是高门士族,所以宋书都为他们立了“佳传”。宋书中对於士族中的人物,总说什么是“前代名家”,风度“简贵”,“风格高峻”,“世重清谈,士推素论”,等等。而对於但宋书仍有其一定的史料价值。史通书志篇说:“宋氏年唯五纪,地止江淮,书满百篇,号为繁富。”宋书百卷,记述六十年间的史事,保存了不少历史资料,尤其是它收载了当时人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可以从中看出那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实际情况。如卷八十二周朗传载周朗上书,讲到赀调的为害,严重阻礙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卷五十六孔琳之传、卷六十范泰传、卷六十六何尚之传所载关於改铸钱币的争议,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如何在钱币改铸中加紧对人民的剥削。卷五十四羊玄保传兄子羊希附传,收载西阳王子尚上书,提到南朝初期农村两极化的发展,“富强者兼岭而佔,贫弱者樵苏无讬,至渔採之地,亦又如兹”。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载谢灵运的山居赋全文,提供了研究大地主庄园的材料。从宋书的记载中,还可以看出那时的农民起义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地域很广,规模很大。如景平元年(公元四二三年),有富阳孙法光领导的起义(少帝纪、褚叔度传)。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有广汉赵广领导的起义,人数有十多万人,起义军围困益州治所成都达数月之久(文帝纪、刘粹传弟道济附传)。另外,在元嘉初年,有淅川、丹川的少数族起义;到元嘉末年,荆、雍、豫三州的少数族人民,起义就更加频繁,参加的人数有发展到百余万人以上的(夷蛮传、张邵传、沈庆之传等)。这些记载虽然是极不充分,而且还是经过严重歪曲的,但终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线索。此外,宋书的谢灵运传及传末的史论,谈到了魏晋以来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沈约自己关於诗歌声律的主张,是研究六朝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资料。夷蛮传对於南朝前期我国和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友好交往,也作了适当的叙述。
-
金史(元)脱脱等撰《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包括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就是记载金朝兴亡的一部封建史书。《金史》的历史观虽然是反动的,但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透过现象来看本质,还可以发现不少值得参考的资料。特别是在金朝实录和王鹗和著作等书已经失传的情况下,它不失为研究金史的重要史籍。本书《忠义传》为了表彰时茂先这个顽固的土豪与红袄军的对抗,就无意中给我们描写了这样一种场面:当时,红袄军的一个元师郭三占领密州,路过时茂先所住的村子,居民成羣结队地迎接起义军,并热情地称方郭三为元师。虽然作者的意图是想以此来反衬这个土豪的“忠义”,但却从侧面透露出当时人民羣众对待起义军的亲切态度和感情。至于金世宗一手镇压的和剌窝斡起义,为了突出这个所谓“仁君”的“丰功伟绩”,本书则以《叛臣传》形式比较具体地记载了这个事件的始末。《五行志》中的一些童谣,如贞佑年间流行于卫州地区的“圑圝冬,劈半年,寒食节,无人烟”,生动地反映了金末民不聊生、萧条荒凉的景象。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阶极门争,以及在残酷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下发社会现实。《金史》还比较系统地记载了女真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关于女真及其有关各族早期的情况,多不见于其它史籍。本书的志比较详细,为我们研究金代名项制度、行政区域、自然现象等,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资料。
-
元史(明)宋濂等撰《元史》是记载自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至元朝灭亡160余年历史的史书。1206年,蒙古族卓越的首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各部落后,建立了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在接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同时,也接受汉族儒士的建议,改国号为大元。1276年,元朝灭南宋统一全国。元朝自成吉思汗始,共传14位皇帝,立国162年。元顺帝统治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军队攻克大都(今北京市),元顺帝逃到漠北,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的时候,元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很强大。元顺帝在漠北地区仍然维护着自己的统治,史称北元。参与镇压红巾军的地主武装在陕甘地区与北元协同抵抗明朝,元朝残余势力还占据着东北和云南,江南的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不肯与明朝合作。朱元璋面临着巩固统治和统一全国的任务。为了巩固政权,笼络元朝遗民,招抚和平定割据势力,朱元璋利用编修《元史》这一举动,来表明自己建立明朝的合法性。《元史》修成也就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结束,从而打消元朝残余势力复国的幻想。明朝在建国之初即急于编修《元史》是有着良苦的政治目的的。同时,明朝修《元史》也是为了总结和吸取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明朝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洪武元年十二月(1368年),朱元璋下诏编修《元史》,命中书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官,并组成了16人的编修班子。第二年二月正式开局修史,至八月就完成了元顺帝元统元年以前的部分。接着又派人到各地征集史料。明朝修《元史》时,元朝的各位皇帝的《实录》、《后妃功臣列传》是《元史》本纪和列传的重要资料来源。《元史》的《志》和《表》则主要取材于元朝所修《经世大典》。《元史》全书210卷,其中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本纪:按两汉本纪,事实与言辞并载,兼有《书》、《春秋》之义。及唐本纪,则书法严谨,全仿乎《春秋》。今修《元史》,本纪准两汉史。志:按历代史志,为法间有不同。至唐志,则悉以事实组织成篇,考核之际,学者惮之。惟近代《宋史》所志,条分件列,览者易见。今修《元史》,志准《宋史》。表:按汉、唐史表所载为详,而《三国志》、《五代史》则无之。唯辽、金史据所可考者作表,不计详略。今修《元史》,表准辽、金史。列传:按史传之目,冠以后妃,尊也;次以宗室诸王,亲也;次以一代诸臣,善恶之总也;次以叛逆,成...[更多内容]
-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共3)》是索检明、清两朝人物史料的一种工具书,内容包括两朝考中的进士51624人。用两朝的进士题名碑录,加以校订补充后,按照四角号码检字法排列,藉此可以迅速地索得两朝进士的考中年份、名次和他们的籍贯。其考中年份,可以确定他们开始参与当时上届社会活动的主要年份;据其籍贯,可以向相应的地方志等资料追索传记。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史工作者,是一部有用的工具书。
-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撰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开编常默識,闭户有余师。大莭艰危见,真心萝寐知。唐虞元在眼,生世未为犀。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公元三五一二○九年)自题其读书室老学庵的一首诗(见剑南诗稿卷五十)。老学庵的命名,大约在淳熙之末(一一九○年),陆游退居故乡山陰(今浙江绍兴镜湖以后]。庵在镜湖边上,只有茅屋两间,但背绕青山,面临碧水[二],对诗人来说,倒也是个读书写作的好地方。陆游又自叙其老学庵命名之义,说是“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燭夜行”之语”(剑南诗稿卷三十三老学庵诗自注)。他的老学庵笔记当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可能有些条目写於在这之前,但最终的完成,应在镜湖边上闭门读书之时,否则不会以老学庵作为书名的。陆游的幼子陆子遹说:“老学庵笔记,先太史淳熙、绍熙间所著也[三]。”这话大抵是可靠的。陆游是著名的诗人,也是见识广博的学者。会稽续志说他“学问该贯,文辞超迈,酷喜为诗,其他志铭记叙之文,皆深造三昧;尤熟识先朝典故沿革、人物出处:以故聲名振耀当世”。在陆游众多的著作中,老学庵笔记所佔的比重虽然不大,但书中所记,多是作者亲历、亲见、亲闻之事,内容豊富,颇有参考价值。其中,有关抗金活动的记载较多,如卷一记宋高宗赵构“维扬南渡时,虽甚仓猝,二府犹张盖搭狨坐而去,军民有怀甎狙击黄相者”,卷二记殿前司军人施全刺杀秦桧,又记民间画家赵广宁愿被斩断右手拇指,也不愿为金军绘画遭擄掠的宋朝妇女,又记在金人佔领区内,有一个在原宋都开封卖炒栗子出名的平民李和,他的儿子冒着危险向南宋派往金廷的使臣挥泪进献炒栗子等条,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忱、抗金情绪,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围中投降派的强烈愤恨。对於秦桧的揭露,如卷一记秦桧“杀岳飞於临安获中,都人皆涕泣”,又一条记秦桧“当国,数以言罪人,势焰可畏”,卷三记秦桧的“十客”,卷二记宋汴讽刺秦桧所为是“去不得的勋业”,卷八记秦桧专權忮刻,卷二、卷三、卷五分别记载秦桧的儿子秦熺及孙女的仗势欺人,强横霸道等等。对於农民起义,如卷三记童贯镇尘方臘起义时买卖官爵,卷九记王小皤(波)、李顺起义的经过,有助於对农民起义的开究。笔记中还有大量的篇幅,记有关当时的名物典章制度和各種逸闻趣事,则有助於对文化史的研究。另外,陆游的山会诗话没有传下来,笔记中还保存一些有关诗论的材料,可以见出他的一些作诗主张。对於老学庵笔记,前人有过不少好的评价,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说陆游“生识前辈,年及耄期,所记所闻,殊可观也。四库总目提要说笔记“轶闻舊典,往往足备考证”。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说它“雜述掌故,间考舊文,俱为谨严,所论时事人物,亦多平允”。这些话,並不过分。总之,内容豊富,態度严肃,资料性强,是这本笔记的特点。在宋人的笔记之中,它可列入佼佼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