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南朝史解读》推荐了历史具有重要的人生教育价值。阅读史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史书浩如烟海,如何去读史书?我们认为首先读正史,从纪传体入手。它们是中国历史记载的主体和主流,让我们一起阅读《南朝史解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认识古今之变的基本规律吧。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 等主编《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晋书解读》为《晋书》内容问答本。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记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
-
秦汉史论丛宋超 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建社三十周年,《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1月创刊)迎来创刊三十周年、《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1日创刊)创刊一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诸同仁精选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汇集成这套《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学者文库》出版了。这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科研人员呈现给自己单位的一份深情厚礼。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始终坚持“编研结合”的方针,要求编辑人员结合自己的编辑工作,认真研究理论和学术问题,既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前沿,又要准确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历史;既要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又要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理念、研究风格和独到见解。正是浓厚的学术氛围、严谨的学术风气、深厚的学术积淀,使杂志社不同于一般的编辑机构,它拥有一支具有较深理论造诣和学术积累的科研队伍,推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学术报刊,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洪流中,占有醒目而且重要的位置。
-
晋源文史集粹董云飞 主编翻开《晋之源历史文化丛书:晋源文史集粹》,只见工作论坛、考据论证、史海钩沉、风俗民情、地方风物、名胜古迹、文化名人、文史补遗8个栏目条理清晰。有关古晋阳文化的考据研究内容详实,地方风物别具一格,风俗民情文脉悠长,文化名人影响深远,名胜古迹的介绍文采斐然,史海补遗出手不凡。资深学者与地方文化人士的作品相得益彰,雅俗共赏,好古而不薄今。尤其是关于晋阳古城大遗址保护思路、重塑晋阳文化品牌和发展晋源旅游等几篇文章,紧扣社会实践,对我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话说三国两晋那时候儿陈兴杰 编著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代。这个时期,中国大地几乎可以说是处于“无月不战,日日相攻”的状态,战争频繁让人望不到光明的起点,野蛮冲击让时人感到对文明的绝望。异国、异族、异己异心之间互相猜疑杀戮。不过,传统道德的解纽也促使人们走向个性张扬。生死无常,祸福无定,追求功名,贪图享受,快意恩仇……这是一个铁血时代,这是一个令人嘱目的时代。《话说三国两晋那时候儿》讲述的就是这段时期的历史。《话说三国两晋那时候儿》让我们走进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品读四百年来众风云人物在大时代舞台上的悲喜“演出”。本书由陈兴杰编著。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龙镇 著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 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如今200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直没有走出过那个时代圣人先贤们的思想边界,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也与春秋战国丝丝相扣:见面点头打招呼,是周礼作揖的简化;端午节吃的粽子,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包好;指导今日中国农耕安排的农历节气,同样始于春秋战国;甚至我们的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也来自于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翻开本书,查看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源头,时不时茅塞顿开,时不时眼前一亮。
-
元朝史事新证陈高华 著《元朝史事新证》所称“欧亚”(Eurasia)是指内陆欧亚,这是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大致东起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西抵多瑙河、伏尔加河流域,具体而言除中欧和东欧外,主要包括我国东三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和西北印度。其核心地带即所谓欧亚草原(Eurasian Steppes)。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历史上活动于欧亚草原及其周邻地区(我国甘肃、宁夏、青海、西藏,以及小亚、伊朗、阿拉伯、印度、日本、朝鲜乃至西欧、北非等地)的诸民族本身,及其与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和交涉。由于内陆欧亚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其历史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
同舟共济(加)曹星原 著曹星原编著的《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作为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专著,《同舟共济》主要从全新的学术角度出发,探讨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的内容、风格、创作年代以及内在含义。在历时十余载的研究中,通过考察《清明上河图》画面中的诸多细节,作者联系神宗朝的经济与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了卷末跋文,并梳理了众多宋代文献。最终,通过对画作内容的重新论证和对其成画的时间与原因的考察,曹星原教授认为《清明上河图》试图表现在北宋中期社会风暴突发的背景下,新兴沿河市场的风貌以及变法与漕运带来的繁荣,同时表现了统治者“上善若水”治世观念和愿与民众同舟共济的精神。
-
全唐镜影江湖夜雨 著每一首唐诗都是一面唐代的铜镜,可以映出当年真实、鲜活、广角的大唐意象。 “君如铜镜明,万物自可照”,如今,让我们以《全唐诗》为镜,从中窥得玉京丹阙中的历史风云,官街坊巷间的衢市车声,红楼深院里的秋千人语。盛唐的精神,保存在浩瀚的全唐诗中,这里面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大国的形象,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光辉,有“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赫赫武功,有“一生大笑有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迈气概。
-
土田健次郎暂缺作者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