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兴利与牧民王鸿志清季朝廷用度浩繁,财源枯竭,振兴实业、发展交通成为朝野内外广辟财源、挽救王朝统治的重要取径。直省劝业道应运而生。本书聚焦清季大变局,将劝业道的发展演变置于社会激烈变动的整体下考察,廓清了清季财政困局和绅商权势崛起,督抚实业、交通行政管理权膨胀与劝业道创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清末民初直省实业、交通行政机构沿革的轨迹,展示了劝业道建制和运作与人事、政情、权限划分之间的复杂面相,揭示了劝业道在王朝官制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
-
春秋霸业滕涛春秋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列国内乱,兄弟争位,许多小国相继灭亡。《春秋霸业》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描写了春秋历史上从周幽王姬宫湦到晋文公重耳这段时期大国争霸、小国图存的生动面貌。在作者的笔下,周幽王、郑桓公、郑庄公、管仲、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等相继登台亮相,诸侯小国艰难求存,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春秋画卷。
-
战国风云滕涛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之争后,形成了七雄鼎立的局面。战国诸侯零落,士人崛起;谋略家们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演绎着一幕幕从布衣到卿相的戏剧。《战国风云》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描写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起伏跌宕的命运,再现时代背景下赵毋恤、吴起、商鞅、孙膑、庞涓、孟子、张仪、田辟疆、楚怀王、赵武灵王、孟尝君、苏秦等旷世之才的耀眼人生,带领读者领略一段惊心动魄的华夏历史。
-
漫长的余生罗新 著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
南宋地方武力黄宽重南宋在中国史上有“晦暗”之称,且人们往往以北宋的祖宗家法概而论之。在本书中,黄宽重教授探讨了南宋不同形态的地方武力,包括由南宋各级政府所组织的地方军,如湖南飞虎军、广东摧锋军、福建左翼军等,以及各种形式的民间自卫武力,如透过承认北方自卫武力而任命的镇抚使,两淮民众据守的山水寨、陷金地区起事抗金的义军以及由业缘所组成的茶商军等,指出南宋在与北宋立国环境有差异的情况下,对北宋传统国策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南宋有别于北宋的政权特质。
-
不忍细读的大清史牧原清朝是中国历后一个封建王朝,共十二帝。它既有“康乾盛世”的辉煌景象,又有“鸦片战争”的悲痛记录;既有收复台湾、驱逐沙俄的荣耀,又有割地赔款、山河破碎的屈辱;既有开明之君,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甚至还有堕落之帝。它上承延续千年的封建帝制,下启民主共和的洪流。在两百七十六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这里有钩心斗角的宫廷斗争,雄才大略的帝王将相,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丑态百出的贪官污吏,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开明人士的救亡图存,维新人士的改良尝试,推翻帝制的共和革命……
-
不忍细读的大明史墨竹明朝,是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迎来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太祖开国,天下从此改姓朱,叔侄争权,大明呈“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大明重现“文景之治”。朱元璋、朱棣、李善长、蓝玉、于谦、张居正、熊廷弼、袁崇焕……谋国谋事谋身。共十六帝,276年。勾心的博弈胶着上演,到底是制度缺陷放大了人性之恶,还是人性欲望攻陷了制度漏洞?人和事已成为过去,但故事并未褪色。一个错综复杂的大明王朝,铭记了一段段不平凡的岁月,演绎了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
地下秦朝张卫星 著关中平原,骊山北麓。70万人,耗时38年营建秦帝陵。这是一座陵墓:巨大封土,九层高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是一个帝国:墙垣纵横,道路交通,水银江河,奇珍异宝,以及严阵以待的兵马俑军团。这也是考古现场:航空遥感、科技物探应用其中,拼接甲胄秦俑,复原始皇容貌,几代考古人接续努力。这里封存着一个震惊世界的地下秦朝,还有更多未解之谜尚待发掘。
-
隋唐史岑仲勉《隋唐史》由隋史与唐史两大部分组成,阐述并讨论了隋唐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及人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例如突厥问题、四镇始末、牛李党争、府兵制、均田制与租庸调的关系、职官变迁、宗教传播等。
-
隋唐风云 第三卷 从唐肃宗到唐哀帝纪陶然 著本书讲述唐肃宗即位后即着手开始平叛,经过反复的战争,终于平定安史之乱。但唐朝从此中央集权衰弱,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之后历代皇帝都想削藩,加强中央集权,但起起伏伏,成效不大。藩镇割据加上宦官专权,导致唐朝国力渐衰。唐朝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一度国势复振。874年、875年,爆发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