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金涛 主编金涛主编的《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辑录了原著中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篇章,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整理成近三百篇独立完整的故事,按时问顺序对其进行了编辑,将最具代表性的章节呈现在读者面以突出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昧其中人物的行事风格中汲取经验,以史为鉴。同时,编者还精心选配了近两百幅与故事内容相关的精美绣像。《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与新颖独特的版式设计有机融合,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获得更多的视觉感受和想象空间.引领读者轻松愉快地徜徉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殿堂。
-
中国通史大全集吕思勉 著《中国通史(珍藏本)》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中国通史(珍藏本)》一经出版,便畅销不衰。《中国通史(珍藏本)》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门别类地、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篇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纵横古今,无所不包。
-
中国历史通论王家范 著通史的意境,全在通古今之变,历史由此才重显出它的节律脉动,是一个活泼泼的跳动着的“集体生命体”,有它特殊的生命历程和内在的新陈代谢机制。《中国历史通论(增订版)》以勾勒轮廓、阐释整体特征为限,又包含着对百年来“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情结”的特殊关注。在统合百家的基础上,从通贯和整体诠释的角度,对国史中的重大问题做出个性化的解读,进而揭示中国历史变迁的内在脉络。
-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王承略,刘心明 主编《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本书为《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4卷)》。
-
古代中国的图像长卷张元 著《古代中国的图像长卷: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编年体」这种按照时序一年接着一年写下来的史书,可以让读者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效果超过《史记》、《汉书》之类的纪传体。而「编年体」的典范,就是《左传》。司马光认为应该接续《左传》,编写一套上自战国,下至五代,一年接着一年的编年体史书,让我们看到过去的事件,宛如一幕又一幕的展现,其中有逐渐兴盛的气势,也有衰败下场的过程。导读者张元教授告诉我们《资治通鉴》的编辑团队是如何从众多的史料选出他们认为可信、认为应该纳入《资治通鉴》的历史片段──要怎样选取重点,要摘录哪几句话,用怎样的文字陈述等。另外张教授亦强调胡三省是如何解读及注解《资治通鉴》。任何史书上的文字,都有立场、观点和关怀,都是一种「解释」,而不是过去发生事情的真相表述。当然,不同的解释之中,也有高下优劣之分,我们在阅读时需要细加辨析。读史的人不能不发挥想象力,遥想当时情景,进入人们心中,这样我们才可以知道得多一点、深一点。胡三省的做法,就是很好的示范。
-
中国通史吕思勉 著《中国通史(精装插图本)》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吕先生著此书时正值抗日战争,是为了满足当时大学教学的需求而编写,如今看来,这种特殊的体例对初学者系统掌握历史各个方面还是很有帮助的。本书从面世至今,不断再版,足以说明人们对吕先生和他以白话写通史的认可。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之作,长处本无需赘述,可在此仍要强调一下本书的特点: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史学典籍本是不少,无奈笔墨宏大过于高深,将文言功底本就不深的初级读者挡在了门外,而吕先生这本书简明扼要,行文浅显,相对简单了不少。
-
中国通史吕思勉 著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都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史学家,其治史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其著述丰富,其中《白话本国史》具开创之功,《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四大断代史和《吕思勉读史札记》更是久负盛名。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并谓吕思勉为“通贯的断代史家”。《中国通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史》(《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详细叙述了从远古时代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篇构成,在每一篇里又分若干章。全书按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即:上古史(秦以前)、中古史(秦汉至唐朝全盛)、近古史(唐朝安史之乱至宋元)、近世史(明朝至清朝)、现代史(辛亥革命以后)。这种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明显区别于以往的史书,对时人和以后的史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就说:“中国通史的写作,迄今为止,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白话本国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曾长期作为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次重新出版《中国通史》,为方便读者阅读,将原书直排繁体改为横排简体,将原书的双行夹注改为单行楷体夹注;其他的除了比较明显的讹误和不规范用法有所改动外,基本未动。由于原书采用的是民国纪元的方法来纪年,本次出版全部改为公元纪元。同时,我们选择性地增加了若干与内容相关的插图,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
资治通鉴司马光 编著《资治通鉴》是华夏先哲给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最为辉煌的一部,它是先人智慧的结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司马光深感「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的杰作。 在这独具匠心的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发展的血脉,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治内攘外的权谋。该书问世后一直被推崇为中国史学的巨篇,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子都熟读此书。元世祖忽必烈重视《资治通鉴》,请儒士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设立蒙古国子学,用蒙古语译写的《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推崇《资治通鉴》,每日早晨进行研读,习闻咀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清圣祖康熙迷恋《资治通鉴》,经常翻阅,说《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伟人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反复阅读圈点竟达十七遍之多,这也是他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之一。
-
中国通史李伯钦 著古圣先贤之书,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华夏民族性格的内在成因。「国学经典藏书集成」囊括了经、史、子、集的各类精华,再现传统文化的博大厚重。丛书精选历代校注权威底本,集结当世国学大师之力,力文中古奥言辞注释,并用优美纡徐的白话文尽现古人言语风致,传统版画延展文章深远意境。期望本丛书成为文化崇尚者的典藏精品。
-
历史文献上海图书历史文献研究所 编《历史文献(第16辑)(繁体版)》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式善、吴煦、严树森、陈宝琛、沈增植、瞿启甲、郑振铎等人的书札,均为首次披露;金石收藏名家沈树镛的《郑斋金石题跋记》;四欧秘笈题跋的辑录以及叶景葵辑的《罪言之一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