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照照历史的镜子王寿南 著本书是一本以历史关照当代的著作。全书分两卷。上卷“发现中国皇权社会”在宏观层面阐释了中国古代皇权社会政治运行的基本规律,从剖析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质入手,通过政治理想、政治主体、政权嬗变的多重视角整体地分析中国古代政治运行的内在逻辑,并结合当代政治对民主与法治的关切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革命或造反?”“中国人有法治精神吗?”“中国何以没能产生民主理念?”等文章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启发性。下卷“一个王朝的君与臣”则从微观层面生动地讲述了活跃于唐代政治舞台中心的人物的故事,如传奇君主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辅国重臣张巡、许远、郭子仪,权势宦官高力士,改革先驱王叔文等。作者将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置于古今人性相通的背景中,于委婉叙事中阐释政治与人性的幽微之理。
-
简明中国历史系年表李晓明 编《简明中国历史系年表》特色:一、本表依据通行的中国社会史分期法和历史年表编制。通行历史年表间如有歧异者,以后出者为主。二、限于篇幅,本表所列朝代名称以传统常见者为主,历代农民起义政权、封建地主割据武装和其他势力短暂建立的政权或朝代酌情收入。三、各帝王年号有多个者,表中只列其第一个年号。四、表中朝代所排列的前后顺序,只反映朝代建立的先后顺序,而不反映多个王朝灭于一个王朝时的先后顺序。
-
中国简史吕思勉 编《中国简史(插图珍藏版)》原名《白话本国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无论观点还是内容,都有新意,曾长期被用做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堪称最完整、最权威的国史教材。《中国简史(插图珍藏版)》多次再版重印,流传极广,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吕思勉讲中国历史吕思勉 著《吕思勉讲中国历史:一部深入中国历史骨髓的经典之作》原名《吕著中国通史》,为吕思勉先生两大通史巨作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压卷之作。本书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为“孤岛”后,为适应当时大学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上册于1940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册拖延至1944年才由开明书店出版。原上册为文化史,为本部书的重点与关键,通过叙述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以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对现实的裨益,考证翔实、论见独到,且行文通俗流畅,为文化史中难得的佳作;下册为政治史,为适应当时的教学需要,相对简略,然贯通精当、一气呵成,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给读者,大家风范洋溢字间。为方便阅读,本书在编排时将上下两册并为一部,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并对书中的纪年加以规范和统一,并将原书的讹误之处加以修正。然双行夹注为吕思勉先生最为推崇的“款式”,因而加以保留。为了增加原书的可读性与美观性,本书在编排时采用双色版式,并配以相关的插图,以求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著,吴茵 注《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之末(公元959年),记述了其间1362年的史事。在今天看来,《资治通鉴》不仅有借鉴之功用,更是一部文采斐然、叙事翔实的十分严肃的史学巨著。是了解千余年间历史真相的重要依据。《崇文国学经典文库:资治通鉴》中选取若干篇集中描述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的文字,并加以白话翻译,使读者能从中了解《资治通鉴》之概貌,从而对古代历史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
史记(西汉)司马迁 著,王耀祖,仝晰纲 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文明形态之一。了解中华民族,最佳的途径就是阅读这个民族的经典。史学的经典常新,她让我们用前人的经验来透视当今的纷纭,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坐标;文学的经典常新,她让我们用前人的审美来捕捉当今的生机,以享受自己的人生乐趣;哲学的经典常新,她让我们用前人的智慧来诠释当今的信仰,以培养自己的人生操守。让我们捧起经典,细细阅读《史记》吧。本书由司马迁编著。
-
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礼品书家庭必读书》编委会 编《礼品装家庭必读书: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套装共6册)》以时间为顺序,记述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在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上,大都采用正统的历史观点,但也留给读者自己分析、思考和批判的空间。
-
中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刘颖 编《中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套装共4册)》以时间为顺序,记述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在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上,大都采用正统的历史观点,但也留给读者自己分析、思考和批判的空间。
-
柏杨曰柏杨 编史之有“太史公曰”、“臣光曰”,有“论曰”,有“赞曰”,无非是史家在相对客观的史事陈述之后,明确表达他的史观、史识,《柏杨版资治通鉴》的“柏杨日”亦然,柏杨语译司马光《资治通鉴》,十年有成,八百六十二则“柏杨日”是另一项更重要的成就,辑录成书,以“《柏杨曰》——读通鉴·论历史”为名,“通鉴学”在二十世纪再添成果,与王船山《读通鉴论》前后相互辉映。但诚如唐德刚先生所说,过去的史论家论史,从“太史公日”到“臣光日”,就只是孔门一家的框框之见,而柏杨在翻译《资治通鉴》时,从他本身的现代多元文化背景,读不下去而痛批之,是为“柏杨日”,它为传统的论赞学打下了句点。所谓“读不下去”,约有以下数端,一是司马光所述的那个史事本身,其次是司马光之“所述”或隐或显表达的褒贬议论,最后是“臣光日”的史论所存有的价值。而司马光所代表的正是传统的儒家,因此柏杨通过“柏杨日”除了和历史对话,和司马光对话,也和众多的儒家菁英对话。
-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礼品书家庭必读书》编委会 编《礼品装家庭必读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套装共6册)》共分为两部分。《中国通史》部分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慎重选择那些对中国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编纂成册,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世界通史》部分以世界历史的发展为线索,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精美的彩图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勾勒出世界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