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国家航海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编《国家航海(第4辑)》主要包括:航海、航运、中国航海地理考证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论文,并做了精彩论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航海历史,以及现今上海乃至中国航运文化的发展均有参考价值。所附的"厦门号"帆船环球航行日志,图文并茂,展现了中国航海人搏击风浪、敢于探索的精神。
-
二十四史·精华徐寒 主编《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钦定,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书》、《元史》、《明史》等24部史书合在一起的统称,由汉武帝至清乾隆帝历代学家精心编篡而成,历时长达1800多年,计325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裁,比较完整、系统地记录了明亡以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几千年历史。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二十四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是系统而完备的历史巨著,它似东方天际的启明星,始终照亮和引领着华夏子孙前行的道路。对这部史学巨著,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在伴随社会经济日趋活跃和社会群体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二十四史》越来越凸显出它内在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
-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邓书杰 编著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1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
-
资治通鉴司马光 著由北宋名臣、名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篡,历时十九年,全书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止,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策的描述,以警醒世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作为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之典范,以其文笔之精审流畅,内容之丰富翔实,录事之求实考信,思想之博大精深而蜚声中外,倍受推崇。该书共二百九十四卷,计三百余万字;其记史也,上自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在这部史学巨著中,司马光着眼于为政之方略得失,前世之兴衰隆替,集兴邦之略,匡君之言,为臣之道,善治之规于一体;融语言的艺术性、生动性,思想的哲理性与深刻性于一炉,前承古人,后照来者。《资治通鉴》问世九百余年,已刊刻出版七十余次;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曾阅读此书十七遍,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受国人推崇之程度。《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在世界史学上亦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编撰,牟晨炜 主编《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五代灭亡,前后长达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共计300余万字。《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编成这部巨著共花了19年的时间。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它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它里面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关于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的历史记载。《资治通鉴》所搜集的材料十分丰富,据估计,它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采用原文、注释、译文简体横排的版本。
-
中国全史何亚辉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源远流长,每个炎黄子孙都有权力有必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历史是对昨天的总结,对未来的昭示。尤其是在新世纪伊始的今天,学习和研究我们的历史,对于实现美好的未来有着更实在、更必要的借鉴意义。鉴此,我们编写了《中国全史》这套大型文史丛书。这一套丛书共分为《中国通史》、《中国逸史》、《中国野史》、《中国秘史》四大部分。《中国通史》以时间为经线,以历史人物的活动为纬线,内容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教、医药、卫生等各个方面,是对中华五千年史的全面概括。既以古代史籍为重,同时也广泛吸取、采用了20世纪史学界诸多名家、名著的学术成果。《中国逸史》分为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六编,上自殷商纣王、下至袁世凯,时间跨度五千余年。以历代宫廷权争和宫闱生活为主题,以生动富丽的文笔,再现了历史上宫廷内的风云变幻。旨在使人们对这些多被掩盖了的历史画面有一个多角度的了解或观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也使读者“能举千载之掌故,了然于心目,不亦快哉。”《中国野史》按历史演变的时间为顺序.内容包括帝王史、将相史、嫔妃史、宦官史、文人雅士、能工巧匠、侠女义士传奇等部分。对帝王将相的性格心理、轶闻趣事,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政治军事上的尔虞我诈,文人雅士的倜傥不羁以及世风民俗、百姓生活等都有较正史更全面、更鲜明、更生动的叙述和描绘。《中国秘史》共分八编: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明代、清代、民国。所录秘史二十部,400多万字。这些秘史从历代正史、野史中去粗取精汇编而来,显示出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被蒙上神秘面纱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面目,对历代官场百态,帝王将相名臣等等作了披露,在较多方面填补了正史的空白与缺漏。
-
中华上下五千年杨永胜 主编《中华上下5000年》浓缩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从华夏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开始,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时间顺序编写,以历史故事为单位,把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基本勾勒出来。《中华上下5000年》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也广泛涉及政治、哲学、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是一部完整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中华上下5000年》将上古、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王朝、大清帝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灿烂和沧海桑田都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完整再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让读者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演进过程,全面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
-
二十五史故事大全集杨永胜 主编《二十五史故事大全集》精选了二十五部史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按照各部史书的时间顺序分为二十五个章节,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展现中华文明的史学巨著。此外,《二十五史故事大全集》还精选了300余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精美绣像,与文字互为补充和解释,力求精确、经典。全书图文并茂,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不同知识背景、不同行业的读者都能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轻松地阅尽我国四千多年的人事沧桑,汲取源源不尽的睿见卓识,在丰富深广的历史经验中让自己的人生阅历获得深化和拓展。
-
中国通史大全集吕思勉 著《中国通史(珍藏本)》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中国通史(珍藏本)》一经出版,便畅销不衰。《中国通史(珍藏本)》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门别类地、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篇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纵横古今,无所不包。
-
史记孙勇红 主编【史记】二十四史之首 中华第一史书《史记》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史学著作之一,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白对照图文珍藏本《史记》,在精心点校原文的基础上,采用了文白对照的体例,全部“译文”均由当代专家学者精心编译,准确深刻且通俗易懂。同时并配有历代名家的注释,以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本书还配有近千张精美图片,更增添了本书的阅读内涵。“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希望通过本书,为您从全新的角度诠释这部史学、文学名著不朽的艺术魅力。(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