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国史纲目姚中秋 著近世以来,中国学界颇习于以通史体裁撮述吾国之历史,虽线索明晰,逻辑雄辩,但皆依循西方历史演变之道,对吾国祖先各种制度创制和思想遗迹随意裁量,断以己意,难免误解丛生,致使其自身演变轨迹晦暗不明。受西学规范之各类专门史著,对吾国制度思想之阐发,虽时见功力,却又常显枝蔓疏离,难得其要,缺乏贯通性理解。秋风此书怀揣对国史书写传统的温情与敬意,尊仿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及钱穆《国史大纲》之例,专意从礼乐制度之肇造入手,在力图贴切释读古文献中若干关键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华夏治理秩序之演变轨迹。立国之道,在乎两端,一为政统之确立,一为治道之完善,两者交相为用,一体两面。此书扣紧这两面关系,对吾国政教关系之源起、转型与崩解过程做贯通式解读,对单一王权与多中心治理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多有独到研判,对各朝世道人心向背之缘由亦有精到分析,足以为吾国民理解治乱兴衰之道之范本。——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
-
中国史纲张荫麟 著《中国史纲》旁征博引,纵橫捭阖,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讲故事的方式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社会变迁、思想变革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及活动,生动活泼,易读易懂,是“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中留给国人的唯一专著,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用心。
-
中国通史白涛彝 主编《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是从1975年开始的。当时的想法是写三部通史:一部小型的,二十万字;一部中型的,二百万字;一部大型的,六百万字。后来,中型本有了二百五十多万字的草稿,因具体的困难,没有把工作继续下去。小型本,即《中国通史纲要》,于1980年6月完稿,约三十万字,同年1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本、日文本、西班牙文本。大型本,即本书,于1979年开始工作。1983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定为重点科研项目。同年10月,邀请有关兄弟单位的专家成立编辑委员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报请教育部备案。据目前进行情况来看,全书大约要有一千二百万字,1988年开始出书,如工作做得好,可望三年内全部完成。《中国通史》本书共十二卷,二十二册。第一卷,导论,论述与中国史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卷,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探索原始社会的状况。第三卷,上古时代,主要论述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秦灭六国时的历史。第四卷至第十卷,中古时代,论述自秦汉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中古时代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中又有小的分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第十一、十二卷,近代,论述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在体例上,除第一卷、第二卷按照具体情况另作处理外,各卷都分为序说、绦述、典志、传记四个部分。在内容上,要求在“通”字上下功夫,重视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重视贯通古今的发展规律。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中国通史》本卷只讲述一些我们感到兴趣的问题,不能对中国历史作理论上齣全面分析。1981年6月,我们在《史学史研究》第二期上发表了导论的提纲,提出了中国历史的十二个方面三百四十六个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但在短时期内不能对这些问题都进行研究,经过反复讨论,拟定了现在这样的内容。1981年的提纲,我们认为仍值得参考,现作为附录,附在本卷之后。
-
中国古代史论文选萃郝春文 ,李华瑞 编《中国古代史论文选萃 (套装上下册)》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论文选萃,由四十多篇论文组成,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史的不同阶段,宏观研究和个案分析兼备,是一部比较优秀的论文集。对研究中国古代史论的学者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
史记七篇读法(汉)司马迁 著,(清)王又朴(编选)编 凌朝栋 整理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作者司马迁)共有二卷,从《史记》中选录《项羽本纪》、《外戚世家》、《萧相国世家》、《曹相围世家》、《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七篇。《史记七篇读法》最大的优点是,编选者既有对阅读方法的提示,又有对所选篇目艺术风格的鉴赏:提出了“气读”、“分段细读”的阅读技巧,深入分析了司马迁写人的高超技艺及其蕴含的深刻用意。
-
广注史记精华(汉)司马迁 著,梁建邦 ,张晶 校(清)周宇澄 注《广注史记精华》(作者司马迁)是周宇澄选注的《广注四史菁华录》中的一部,一九四三年由世界书局印行。《广注史记精华》一书,共选录了司马迁《史记》本纪、表、世家和列传中的三十二篇文章,分为三十四题,其中有全选的,也有节选的,选目能注意到思想性、故事情节、完整性和生动性。根据情况,有长有短,不一而论。在注解方面,《广注史记精华》一书多对地名、人名、官职、区划名、事件、字音、字意等加以注释,很少对人物、历史事件、文章艺术手法、思想倾向等进行评论和说明。解释古地名和区划名称时,能注意运用当时地名进行说明,避开了《史记》三家注所注文字,对《史记》三家注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广注史记精华》是“史记选本丛书”之一。
-
大国崛起晋璧东 ,郭晓斐 著《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介绍了以下四个王朝的历史:大汉雄魂大汉王朝开启了汉民族的历史,由于有了大汉,终于孕育出人类史上族群最为旺盛的民族“汉族”,显然这个民族的骨血里沉淀着这个古老王朝的独特精神——淡泊荣辱,惯看浮沉:在往古来今的历史风云里青梅煮酒,羽扇纶巾。大汉王朝孕育了汉民族,给予了她肉体和精神。大唐气魄大唐的历史是实在的,亦是浮华如烟云的。说她实在,因为她确实存在过,并成为5000年中国历史上最为人们追诵的事实:说她浮华,因为她毕竟短暂,并未能于兴亡的历史铁律中幸免于难,仅仅成为中国古籍里的记载、脑海里的追忆。大元极象蒙元王朝,是在中国古代传统历史古籍与历史评定中作为异族入统中原而定性的。在缺乏“民族国家”概念,而仅以“胡、华”论正统的古代中国,这种言论现象是可以理解的。蒙元王朝创造出中华历史记载中空间博大、武备强盛的乾元极象。大清混沌当中国封建王朝史步入“大清”这一历史时刻,以往的盛世情节仍然还可以在清初的宫廷史记中找寻出几条。但似乎这只是落日前的霞光,虽然十分精彩,有着红色的光芒,但“红”也是“血”的颜色,大清要在烈火中或生或死。中国最后的两大王朝,一为明,.一为清,但历史事实似乎是对于她们的极大讽刺——明非明,昏庸无道,以致灭亡:清非清,既不清正,也不清明,以致险些亡国灭种。看来好的王朝名字并不能永保江山永固,关键在于执政的人。
-
吕思勉中国史吕思勉 著《吕思勉中国史》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史著作,且又是由白话写就,故在民国初年名噪一时,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此书“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书中内容起自上古洪荒神话,下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近世、现代等五个阶段,纵贯五千余年;其间又详尽描述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纵横捭阖,罗织细密,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吕思勉中国史》不仅考证精详,体例严谨,而且作者还勇于打破以往主流观点,不时发一家之言,相信读后定会发人深思。
-
中国历史全知道宛华 编中国历史是一个漫长而义耐人寻味的过程,绵远流长,波涛汹涌,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既有濯濯光明,也有血腥黑暗。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发达的文化、昌盛的史学,文章典籍浩如烟海,但可惜的是,这些作品或因作者的立场问题,或因著者的视野所限,往往难以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妨碍我们对历史本真的认识。为了反映历史的真相,让读者更加科学全面地解读历史,我们精心编写了《中国历史全知道(单色线装)》。书中采用了“全史”体倒,取材广泛,融正、野、秘三史于一体,分为通史博览、野史追踪、秘史探究三篇,多视角、全方位解读中国历史。它不仅给读者提供了认识历史的望远镜、显微镜、放火镜和透视镜,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全新的观察历史的方法、思考历史的方式,给你一双穿过重重迷雾、看透历史的慧眼,引导你亲身体味历史。《中国历史全知道(单色线装)》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讲述中国历史。不仅如此,我们还把与某一事件、人物有关的历史图片、文物资料配入其中,使事件、人物更加立体丰满,并充满场景感,为读者提供·条回归历史真实的通途。
-
消失古国全知道张超 著在五千余年的悠悠历史中,中华大地上经历了太多的王朝更替,在中原王朝的分分合合之中,一些边陲小国相继消失了,一同逝去的还有它们的浪漫传奇和人类的文明。历朝历代的史学家们都争相记录中原王朝的历史、文明,却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些同样为华夏文明做出贡献的小国。《消失古国全知道》独辟蹊径,不写中原王朝的繁华,只试图从历史的片片残骸中拼凑出曾经在中华大地上璀璨夺目的文明古国。在这里,你能够见到沉睡了千年的楼兰美女;在这里,你能够看到赫赫有名的“汗血宝马”;在这里,你能够听得到宛转悠扬的龟兹乐曲;在这里,你能够看得到流传至今的胡旋舞蹈。拭去历史的尘埃,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尘封千年的古国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