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考古绘图70年刘方,李淼,王亚蓉本书以考古绘图为主要论述题材,从多个角度介绍和展示了70年来考古绘图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既体现了70年来考古研究所几代绘图人对于考古绘图事业的执着坚守,也体现了几代考古绘图人对考古绘图技术的不懈探索和追求。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考古绘图参考书,也是一本把艺术性和科学性 结合展示古代遗迹遗物的美术参考书,此书在中国考古学开始走向第二个百年之际面世,相信一定会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
吉金光华山西博物院《吉金光华——山西青铜艺术》精选山西博物院馆藏青铜器精品100件,从造型艺术、装饰艺术、书法艺术的角度全新呈现山西青铜器艺术特点。以青铜器考古出土地域为类,从考古研究角度缀为“山西青铜文化概览”,系统说明青铜器出土概况及背景,提纲挈领,阐述其历史价值。每件器物通过高清图片展示、文物历史信息标注、艺术信息解读、标准线描图勾绘、全形拓再现, 展现山西青铜艺术之美。
-
晋南地区关帝壁画调查与研究侯慧明,侯雪关帝壁画是关公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本书通过对运城地区关帝庙进行实地调查,对庙宇中壁画基本情况进行了考察,对关帝信仰、关帝故事的发展也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对解州、常平关帝庙的修建、管理、地位与影响进行了 、深入的考证,对于知识阶层、一般民众对于关帝信仰的思想认识进行了深入探究。本书挖掘了大量 手碑刻资料和壁画图像资料,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在论证方面,充分利用碑刻文献等资料,还原历史现场,考证详实,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观点新颖,令人信服,对于推动关公信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从封建到大一统韩昇作者多年研读《史记》,颇有心得。在本书中,作者系统整理自己对《史记》的认识,全书不仅仅是讲《史记》,而是通过《史记》的相关内容教授,试图厘清中国历史的脉络,揭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同时也反映作者自己的历史观。
-
中国古代壁画造型艺术研究马丽本书 章为中国古代壁画概述,从现存的古代壁画分布、古代壁画的工艺流程、古代壁画的主要题材三个角度进行论述;第二章为两汉时期壁画探究,对汉代壁画中的文化现象、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室内陈设、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嬉戏游艺进行论述;第三章为隋唐时期壁画,对隋唐时期墓室壁画中的等级制度、隋唐时期墓室壁画中的女性形象、隋唐时期墓室壁画的绘画成就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为水陆画的艺术发展,对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的兴起、水陆画的分布地点概述、水陆画的艺术风格赏析、陕西地区的水陆画特征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为陕西地区壁画,首先介绍了陕西地区壁画的历史与价值,然后对陕西白云观、观井寺、兴隆寺的壁画进行了研究;第六章为其他地区壁画,主要选取了河北与山西两地的现存壁画景观,对河北的玉皇阁、玄帝宫以及山西的善化寺、九龙壁四处的壁画情况进行了研究。
-
临安城与南宋视野下的杭州杭州博物馆本书为杭州博物馆“桃源莫莫·城市考古系列展” 部“宋韵迹忆”之“‘行在’山水间——南宋视野下的杭州临安城”配展图书,围绕皇城、中央官署、住宅、公共设施、墓葬及海外贸易等考古遗迹,辅以历史文献,展现临安城的城市布局与功能,展示临安城作为典型南方山水城市的特点,“再现”南宋视野下与杭州城相关的历史,铺陈今天对于临安城中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的想象。
-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日]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是日本东洋史学大家渡边信一郎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可被视为其二十余年中国财政史研究成果的总结。渡边先生打破断代财政史研究的分域局限,利用宏大的整体视角,勾连了从汉代到隋唐时期的财政状况,通过分析财政结构的特点,探讨相关制度在汉唐之间的演变,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国家支配的特质。从汉代的更卒制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占田、课田制和户调制,再到唐代的财政性物流与帝国编制,渡边先生都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有助于激发学术思辨,推动汉唐财政史的研究。
-
文物保护新论龚德才本书为 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以文物保护科学为主线,将文物保护理论体系中的专业术语、基本概念、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工程问题以及文物保护学科属性等作为论述重点,针对文物保护领域研究基础薄弱、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在详细、深入分析与梳理的基础上给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本书对厘清文物保护基本科学问题、合理构建文物保护理论体系,指导文物保护教学和文物保护实践活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和光静影 北齐水泉梁墓壁画三晋出版社,山西博物院北齐水泉梁墓壁画是难得的北朝晚期墓葬壁画佳作,具有浓郁的北朝后期特征。壁画整体布局浑然一体,人物简练生动、画面色彩明快,再现了墓主生前的豪华排场与北朝晚期社会的历史风貌,为研究北朝时期晋北地区墓葬的形制及之后隋唐墓葬制度、墓葬壁画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史料。
-
中国通史钱穆 讲述 ; 叶龙 记录整理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书院。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