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模式、实践融入及成果保护研究吉日嘎拉本书通过经典案例析出中华 传统文化“两创”典型模式,尝试将中华 传统文化“两创”的成功经验应用到 广泛的时空场域中。在中华 传统文化“两创”典型模式中,本书共析出了5项“两创”典型模式,分别是:以数字化为关键技术推动“两创”模式、以新媒体为杠杆推动“两创”模式、以国民教育为载体营造“两创”模式、以融资为牵引推动全社会“两创”模式、以城乡名片打造为核心联动跨流域“两创”模式。以下详细论述上述五个典型模式。
-
这是一碟瓜子徐清祥本书是一本通俗性历史文化读本。全书共八个单元,共七十余篇知识性小文章,题材包括:读书与写作、古村文化、扇子、酒饮、弈棋、武术、名片、灯谜、称呼、季节文化、绰号等方方面面,是发表在各省市报刊上的部分文章结集。
-
山河之间龙圣这本论文集收录了近年来笔者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二十六篇学术论文。为突出本书特色以及方便读者阅览,笔者按照研究主旨将所收录的论文分作地域崇祀研究、民间叙事研究、礼俗互动研究、西南族群研究、运河社会研究、卫所军户研究六个专题,每一专题包含数篇论文。
-
许昌三国名胜稽考马宝记,杜永青本书选取许昌市的三国名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现存故城宫殿、庙宇祠祀等建筑的历代毁建情况与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其次对缺乏基本历史资料佐证但具有明显故事传说特点的现存遗迹遗址进行考察论述,接着研究现存名人墓冢的相关人物故事、基本评价、墓冢盛衰变化与保护现状, 对现存三国时期及其前后的石碣碑刻进行整理,并对曹魏运粮河、建安民谣等内容进行探讨。全书脉络清晰、结构合理、内容翔实、例证丰富,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
东汉清议与士人文化新变研究孙立涛本书以东汉士人清议活动及由此引发的士人思想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对清议的文化含义和古代清议传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系统梳理了东汉士人清议产生的时代因素和文化背景,并就党人清议和名士清议的表现形态及其政治性与舆论性进行了探讨,补充或纠正了前人相关成果中的不足。在对清议的方式与传播方法作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由清议活动衍生出的士人文化类型,并就清议与散文尤其是述德性碑文创作的关系、清议活动中的谣谚艺术及其政治文化意义、名士品评人物过程中新创的题目文化及其影响三个方面,作出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述及汉世之后清议的走向与清议传统精神的延续情况。
-
溧水客民文化调查江文宏,潘惠明本书为地方历史文化类图书,旨在挖掘、整理移民来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的客民迁移历史与独特文化及其影响,以丰富溧水的文脉。全书约19万字,分为十一个大章,包括客民来历、客民英才、客民姓氏、客氏家谱、民俗风情、民间文艺、方言特征、家族记忆、传说故事和歌谣唱词等。自清末开始,响应清廷号召,大量客民来溧水开垦定居。140年来,这批客民以及他们的后代经过艰难困苦的奋斗,渐渐地融入了溧水的社会生活。客民人不仅对清末以来的溧水人的生产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也给溧水的民风民俗、文学思想、社会文化带来深远影响,形成了独持的客民文化现象。
-
[康熙]咸宁县志 [同治]咸宁县志(清)何廷韬,陈怡,沈宝枏本书为《荆楚文库·方志编》的一种,系《[康熙]咸宁县志》《[同治]咸宁县志》合拼而成。《[康熙]咸宁县志》以 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年(1665)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同治]咸宁县志》以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以影印的方式出版。《[康熙]咸宁县志》为现今咸宁所存首部志书,由时任咸宁县令何廷韬主持修撰。志分十二卷。大体依一邑之地理、学校、建置、经济、官制、选举、人物、艺文顺序排列,虽可见大体框架,然其次序仍显混乱。《[同治]咸宁县志》由邑令罗琳、陈怡、沈宝枏接替主持。该志以康熙志为蓝本,对康熙志有目无纲的体例加以改进,仿江西《奉新县志》分纲,诸目各附其下,使全志纲目井然有序。志分八纲:疆域、学校、建置、食货、秩官、人物、艺文、杂志。其纂修原则为“有疑必阙,确信乃书”,收录内容有证于通志及乡先辈藏书者入正类,无据者另列补遗,而“杂志”门下删削怪诞不经之事,以期“实而有据,信而不诬”。两部志书是全面、系统记述清代咸宁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史料汇编。
-
饥饿的盛世+洪武+千年悖论张宏杰暂缺简介...
-
马桥史话张乃清从“马桥文化”到“江南文化高地”, 再到“上海文化沪郊样版”, 马桥历史文脉的主线绵延三千多年, 攀援上升, 硕果显赫, 积淀丰厚。本书分为人杰地灵、风云纪事、胜迹遗珍三章,对马桥文化的历史做了一个简要的记录。
-
琴音墨语万依万依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明清宫史、清代宫廷音乐的研究。他曾发表有关明清宫廷史、音乐史、书法研究等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十多部。此书为万依先生的文集,按照其文章的内容,分类编排,分为文史类、音乐类、书法类三个版块,全面展示万依先生的学术成果,对明清宫廷史、音乐史及书画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