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中国史纲张荫麟、等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子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智识之国家。何言之?“历史智识”与“历史材料”不同。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其经记载流传以迄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吾辈今日所需历史的智识。材料累积而愈多,智识则与时以俱新。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智识,贵能鉴古而知今。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后事,故其所记,未必一一有当于后人之所欲知。然后人欲求历史智识,必从前人所传史料中觅取。若蔑弃前人史料而空谈史识,则所谓“史”者非史,而所谓“识”者无识,生乎今而臆古,无当于“鉴于古而知今”之任也。今于国史,若细心籀其动态,则有一至可注意之事象,即我民族文化常于“和平”中得进展是也。一民族一国家历史之演进,有其生力焉,亦有其病态焉。生力者,即其民族与国家历史所推进之根本动力也。病态者,即其历史演进途中所时时不免遭遇之顿挫与波折也。人类历史之演进,常如曲线形之波浪,而不能成一直线以前向。若以两民族两国家之历史相比并观,则常见此时或彼升而我降,他时彼降而我升。只横切一点论之,万难得其真相。今日治国史者,适见我之骤落,并值彼之突进,意迷神惑,以为我有必落,彼有必进,并以一时之进落为彼、我全部历史之评价,故虽一切毀我就人而不惜,惟求尽废故常,以希近似于他人之万一。不知所变者我,能变者亦我,变而成者依然为我。
-
读史阅世张元济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_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_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
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響李寅生 著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早在中国的史书《漠书》中,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而在日本的史书中,关于中国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就地理形势而言,在古代社会中,中国一直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且各方面都较为先进的大国,因而日本把中国看成是自己民族学习的榜样。古代的日本劳动人民以他们高度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同时,他们也虚心地向已具有高度农耕文明的中国学习。早在秦始皇时代,虽然航海等交通条件还很不发达,但古老的中华文化却已开始传人日本了。古代的中国劳动人民以惊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胆略开辟了中日交通的道路。与此同时,中国秦汉时代的铜器、兵器等物品也经朝鲜横渡对马海峡传人了日本北九州岛等地区。
-
读史记心得王宇《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我国史学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全面记述了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史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残暴的商纣王,有礼贤下士的齐桓公,有大义灭亲的陈桓公,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机智勇敢的甘罗,有公正无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仪休……都有十分深刻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读史有心得,读史有学问,直正读懂历史,会让我们受益菲浅。《读史记心得》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人间真理,以全面而新颖的内容引导读者感悟历史的智慧所在。《读史记心得》透过生动笔触,通过巧妙裁剪,互相衬托,在现实矛盾困惑中分析历史人物的事方式及其经验教训,总结和评判其文化性格。《读史记心得》让读者了解历史,获取智慧,创造人生,完美生活,成就事业。
-
中国通史刘莹本书采用通鉴纲目与纪事本末相结合的体例,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节奏,分为概述和纪事两部分,对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进行科学地描述。力求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既不失宏观理性地把握历史,又能直接与古人和历史对话,将历史和现实直接沟通,形成生动的历史感悟。
-
细说远古文明36大悬案向思鑫《细说远古文明36大悬案》收录了传说六大悬案、遗物六大悬案、巨石六大悬案、遗迹六大悬案等共36大远古文明的谜团,构成了一个个亦真亦幻、起伏跌宕的离奇故事,引人入胜,动人心魄。《细说远古文明36大悬案》图文结合,资料翔实,言必有据,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
细说中外文化36大悬案向思鑫本书收录了文化遗址六大悬案、文化传说六大悬案、文化现象六大悬案等共36大中外文化的谜团,构成了一个个亦真亦幻、起伏跌宕的离奇故事,引人入胜,动人心魄。本书图文结合,资料翔实,言必有据,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述中外文化中一个个未解的谜团。书中对中外文化中存在的36大谜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本书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形式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尽量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书成后,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其成就可见一斑。 《资治通鉴》全文共294卷,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问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开创了编年体通史的先河,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史事,大大扩展了纪传体史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容量。其所记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全书文字简明扼要,生动流畅,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
晚唐钟声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修订本)》是运用原型批评方法阐述中国文化与文学象征意蕴的学术专著。原型是一部凝缩和积淀了的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的考古”。历史虽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但人类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特殊符号——象征,却用最简洁的形式贮存着人类惊心动魄的历史。原型批评因此被称为真正有国际意义的文学批评。从原型批评出发,作者认为中国文学潜藏着丰富而生动的原始意象。[易)之“象”与《诗》之“兴”是中国哲学和艺术对原型的古老诠释,以兴象为代表的原型系统普遍存在于古典文化中。《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修订本)》选取了富有蕴藉的月亮、黄昏、雨、钟声、森林、门、船、灯烛、石头等古典意象,阐述纯艺术形式的深刻原始意义,描述中国文化的精神发展历史。作者大量运用文献、民俗、考古、语言学等学术手段,力图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开拓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
-
趣读史记2许晖、郭灿金一部史家之绝唱,一曲无韵之离骚。《史记》作为我国史学的典范之作和不朽的文学经典,一直被后世所欣赏、阅读和研究。本书作者是两位年轻的学者,他们以新奇、别致的现代观念和现代视野,对《史记》所涉及众多人物逐一品评。论古而鉴今,深刻、犀利;品人解事,妙语迭出,让人捧腹。饿死的不是当官的就是有钱的,小人物不得好活,大人物不得好死。史记中著名的饭局,牛吹得大当皇帝,牛吹得小被杀头,秦末汉初杰出人物的出身分析。灿金,人如其名,一块金光闪闪的金子。河大校报上登过他采访我的文章,文采斐然,时有经典之句,特别是标题《归光配制的一坛琼浆》,于我印象极深,它道出了时间对我解读《史记》的巨大影响。事实的确如此,不是我因读书读懂了《史记》,而是六十年酸甜苦辣的人生让我理解了《史记》。对于我的解读,灿金是第一个发表如此看法的采访者,后来者无出其右。他的文章使我看到一个充满智慧的郭灿金。——河南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十大名嘴” 王立群“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被后世人们反复品读。 本书作者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以现代观念洞察历史玄机,对《史记》做出了新奇、别致的解读。深刻,犀利,谈古鉴今,痛快淋漓;风趣,幽默,新编妙解,让人捧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