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中国历史速查《中国历史速查:从远古到21世纪》编写组 编著During the following 1,000-year period starting from the 2nd century BC, a great number of Chinese silk and silk products were transported to the west through the Silk Road. An East-West trade system was formed, linking peoples from China, Cen-tral Asia, India, Arab regions and Europe. People interested in foreig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also took advantage of the roads.Thus, China's papermaking technologies spread to the west, while Buddh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were brought into China.……The Tang Dynasty (618-907) during its heyday was very open,liberal and a melting pot for all cultures. Its capital city Chang'an was a good example of the prosperous civilization of that period.Chang'an, first built in 582, with a city wall of 35 km,was the most prosperous city in China, an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Asia, as well as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in the medieval ages. In Chang'an, one could see diverse peoples wearing vari-ous folk costumes, foreign merchants and overseas students. The Tang government even set up special reception offices to provide convenient services to new'international residents.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ll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held at the end of 1978, marked a key turning-point in the country's his-tory. The creation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establishment of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sumption of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and Macao, accession to the WTO, host-ing of the 29th Olympiad in Beijing China is approaching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stage with a brand-new look.……
-
燕京学报新二十九期侯仁之 主编《燕京学报》是原燕京大学创办的学术刊物之一,1927年创刊,以研究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办刊宗旨,著名学者王国维、陈寅恪、郭沫若等均在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在学术文化上产生过重要影响。1951年因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而停刊。1995年燕京研究院建立,学报复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北京大学教授周一良担任主编。新《燕京学报》继承发扬老燕京学报的传统,面向国内外,仍以研究和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为内容。本辑是新29期。
-
中国文明史启良 著《中国文明史(套装上下册)》是一部观点新颖、立意深远、创新颇多的中国通史读本。文笔流畅,绝无枯燥晦涩之感。写中国古代历史,不再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分期,而是将五千年文明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段,而且这四个时段之间的分界亦背于常理。对中国历史的理解,理论之源既不在以往学界所奉行的“经济决定论”,也不是韦伯的“意识决定论”,而是二者兼而有之。不是以中国论中国,而是将一部中国历史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故而观察更深刻,见解更独到。《中国文明史(套装上下册)》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多所大学列为人文图书必读经典。
-
中国通史袁宏宾 主编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是一种力量、一种支柱、一种动力。精神的内涵很多、很广,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情操、文化素养等等。学习历史,对于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可以说是上好的滋补剂。古书上说:“有志者事竞成。”但这个“志”必须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否则就会倒行逆施,不仅一事无成,而且还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只有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并运用其创造新生活。有了远大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情操,但理想不等于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除了在“忧”、“乐”的内涵上,不同时代的人物具有不同的信念外,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先公后私的情操是永远为人们所赞赏的。怎样对待公与私、人与我的关系是情操的核心。在这方面,历史的褒贬起着劝诫的作用,典型人物起着榜样的作用。。历史是一部书卷,记录的是王朝的兴衰,写下的是将相的勇懦。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忠奸善恶,照出成败更替。历史是一面筛子,剔除的是枯木朽枝,哪怕当时他多么风光荣耀、名闻天下,在历史的网眼里,他只是一颗无足轻重的尘埃,无声无息地淡化在岁月里;留下的是黄金珠玉,也许他一世清贫、两袖清风,但在历史的网眼里,他却变得份量十足,光彩夺目。历史给人们提供立身处世的法则,做人做事的道理。它具有理论的逻辑力量,但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生动的范例;它具有故事、小说的动人情节和感染力,但不是出于虚构,而是事实的记录;它包罗万象,而又指出统一的合乎规律的倾向;它说明过去,同时也帮助我们认识现在。现在是过去的延续。要想知道今天,就必须知道昨天。鉴于此,我们精心编写了这部《中国通史》。全书按照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顺序和朝代的更替分为四册,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思想和生活等方面,以精炼简洁的文字和精美珍贵的图片扼要地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广大的青年朋友,有谁不愿意成为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和知识丰富的人呢?那么,就让我们来学习历史吧!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历史,品味滚滚长河的波澜壮阔,品味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品味逝去的岁月,聆听时间的脚步。让我们接过前人的火炬。去创造更加绚丽的明天吧!
-
中国通史龚勋 主编《中国通史(套装共3册)》上起华夏远古,下迄现代中国,涵盖数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宏富,史料翔实,结构明晰,编排生动,有助于读者了解历史,把握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值得观赏,商代青铜器工艺精湛、成就辉煌;秦始皇陵气势磅礴、雄视天下;敦煌莫高窟神采飞扬;紫禁皇城尊贵庄严……它们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值得学习,山顶洞人如何保存火种?丝绸之路如何沟通东西方文化与贸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何影响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唐宋时期何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巅峰盛世?值得发现,扑朔迷离的三星堆遗址暗藏着何种文化密码?奢靡的六百里阿房宫为何被付之一炬?强盛的大汉王朝为何采取和亲政策?武则天为什么能登上封建王权的宝座?
-
历史文化读本仇鸿伟 编著从教学的角度说,中文教材和介绍中国国情民情的读物应该是国际汉语推广这辆时代列车上的两组轮子。中文教材是基础,而介绍中国国情民情的读物则是在基础上的提高。缺少基础,不可能对中国的国情民情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如果只局限在语言的层面,不去深入学习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各种知识,中文应用的范围、前景也必然会大打折扣。只有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给海外学习者创造一个最佳的教材搭配,使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好的教育。目前,海内外各种中文教材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相对而言,介绍中国国情民情的读物则数量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习者的迫切需求。很显然。这样的局面不利于国际汉语推广又快又好地进行,对日渐增加的海外学习者来说,也是一个明显的缺憾。从根本上说,人们学习第二语言,都很少是因为语言本身的魅力所致,而是由语言背后的国情、文化所具备的吸引力决定的。一种国际强势语言,其背后必然有强大的国力、发达的文化作为支撑,语言不过是强大国力和发达文化的媒介。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重新崛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学习中文也已经随之而形成了热潮,海外人士了解中国的兴趣已经愈来愈浓厚。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国际汉语推广所包含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世界各国汉语学习者有机会学习、认识、了解中国国情民情。《走进中国丛书》是专门为海外和来华留学学习中文且具备一定的中文阅读能力、有兴趣了解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读者编写的。这套丛书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系列课外读物,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历史文化读本:2.民俗节日读本:3.风土人情读本:4.风景名胜读本:5.社会经济读本:6.科技博览读本:7.中医养生读本。其中每《历史文化读本》含25~30篇短文,文章围绕每《历史文化读本》的主题,选取中国社会具有代表性、特色性、先进性、创新性的题目编写而成,其语言尽量通俗易懂,避免生僻词语。
-
史记故事(西汉)司马迁 著,王正刚 编译暂缺简介...
-
中国社会史(法)谢和耐 著,黄建华,黄迅余 译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讶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绝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
广州通史精曹志耘 著《广州通史》记述时间从远古到1991年,即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之前结束,此后,广州历史开始了另一新的篇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广州的地域概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广州通史》记述的空间以今天的广州市区为主,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管辖范围。全书分为古代卷,从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近代卷,从鸦片战争至1917年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前;现代卷,从护法运动至1949年广州解放;当代卷,从广州解放至1991年。根据历史发展的实际,我们把广州近代史的终结,划定在1916年袁世凯、龙济光对中国和广东(广州)统治的结束。而以1917年孙中山发动的第一次护法运动为广州现代史的开始。这既凸显了第一次护法斗争在广州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可使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领导的以广州为基地的多次护法斗争有机相联,完整而不分割。孙中山高举护法大旗,带领革命党人于1917年和1920年两次南来,欲将广州建设成护法运动的根据地,并进而统一全国。这一时期的广州一直是全国民主革命力量集结的中心,以护法首都之盛名而耀目于四方。其护法精神深植于广州人民之中。本套丛书还包括:《廣州通史 古代卷 下册》、《廣州通史 近代卷 上册》、《廣州通史 近代卷 下册》、《廣州通史 现代卷 上册》、《廣州通史 现代卷 下册》、《廣州通史 当代卷 上册》、《廣州通史 当代卷 下册》。
-
史记今注夏松凉,李敏 主编《史记今注(上下)》是为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提供的《史记》新注释本,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进程中深入领会这部伟大的著作,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文化素养,乃至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正文以百衲本为底本,并参照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标点本,用简化汉字排印。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均于篇末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