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国史通识讲义吴铮强 编著人类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发明农业,开始定居生活。中国人学会农业的时间可能稍晚于此,然后在大约距今4500年时进入黄帝、炎帝的部族时代。此后的4500年的历史,大概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炎黄时代开始,到秦始皇吞并六国,大概2300余年时间,这时的中国由众多的氏族、部族、邦国构成,这个阶段可以统称为“部族时代”。第二个阶段,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到清朝灭亡,共2130年时间。这个时期全中国理论上只能由一个正宗的皇帝来统治全天下的民众,因此可以称为“帝国时代”。从部族时代演变为帝国时代,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型时期,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历时长达500余年。这个时期中国人的智慧空前地迸发出来,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这些中国的圣贤都出现在这个时代。第三个阶段是清朝晚期以来,中国不断地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为了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谋求生存,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文明体系不得不做出全方位的调整。如果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一个追求“现代化”的进程,那么这个进程尚在进行当中,至今远未完成。
-
中国历史三字经李国栋 著《中国历史三字经》用简明扼要的韵文介绍了远古时代到2008年奥运会之间的中国历史。每个对应章节后同时对世界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介绍。部分章节附有小贴士,为学生们提供一些知识参考。全书与人教版历史课本相对应,配以韵文,便于记忆掌握。同时,采用中外历史比较方式,更利于中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历史。
-
中国史纲翦伯赞 著《中国史纲(第1、2卷)》是翦伯赞的名著之一,也是他的力作之一。为撰写本书,翦伯赞曾较长时期地、比较充分地做了理论和资料两方面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从1930年开始参加“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历史问题的论战”,就是这项准备工作的开始。他在论战中所持的基本理论,后来都总结吸收到他在抗日战争初期出版的名著《历史哲学教程》一书中;他在论战中所探讨的主要历史问题,后来亦都总结吸收到本书和其他有关著作中。因此,本书的体例新颖,观点鲜明,内容宏富,理论性强。
-
当代海外中国研究程洪,马小鹤 主编这本由程洪、马小鹤编写的《当代海外中国研究(第1辑)》的编选,意在实行国际通行的匿名评审方式,重在发掘、介绍海外中国研究各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新资料和新人,注意开发非传统领域。除了学术论著和译著外,本书辟有各种专栏全方位地介绍海外中国研究的状况,例如“新兴领域”、“专家访谈”、“新书评介”、“学术会议综述”、“资料与纪实”、“学府概览”等等。
-
疆域与政区李晓杰 著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空间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自考察全部空间。即使能够身临其境,也未必能发现特定空间的概貌和特征,所以地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测绘技术还不发达、绘制地图相当困难的古代,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地图的运用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形成“左图右史”的传统。地方志的前身“图经”就是有图有经,其中的图主要是地图。其他一些史籍也往往附有地图,并形成专门的读史地图集和历史地图集。早在公元3世纪,贾耽就曾按《左传》等书的内容编成《春秋盟会图》。1905年问世的杨守敬所编《水经注图》,采用朱墨套印、古今对照,是历史专题地图的集大成之作。公元1137年刻石的《禹迹图》是贾耽《海内华夷图》的简略版,并且立于州学之内,显然是用于教学。
-
中国通史李志敏 编《中国通史》以时间为序,精选了重大历史事件,风云人物、战争硝烟、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囊括了史前、夏商周、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动有趣的历史事件,并配以数以百计的插图,全方位、全视角地解读历史,品味历史。此外,本书以史实为基础,把历史事件与现代审美的观念结合起来,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从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历史,评断历史,思考历史,写自己的历史。
-
资治通鉴故事(宋)司马光 撰,翟文明 主编《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之不厌”。屡次深切感受到历代史籍浩繁冗杂,并且除《史记》之外多数为断代史,不便参阅,使学习历史的人感到很困难,同时他为了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借鉴,于是决定动手编一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区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史书,并确定此书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他将记载战国、秦朝历史的《通志》呈进朝廷,获得赏识,并受诏设局续编。书局始辟于开封,后迁至洛阳,设主修、同修、书吏多人。宋神宗曾专听司马光进读书稿,并御撰书序,以示褒奖。元丰七年,全书完成,历时19年之久。《资治通鉴》一书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l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全面展示了几十个政权的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
-
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 著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人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二、人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IH,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三、人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编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说明。四、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舛误、数据计算与外文拼写错误等,则予径改。五、原书为直(横)排繁体者,除个别特殊情况,均改作横排简体。其中原书无标点或仅有简单断句者,一律改为新式标点,专名号从?。六、除特殊情况外,原书篇后注移作脚注,双行夹注改为单行夹注。文献著录则从其原貌,稍加统一。七、原书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模糊或纸页残缺者,据所缺字数用“口”表示;字数难以确定者,则用“(下缺)”表示。
-
天下韩毓海 著以史为师,重溯中国崛起道路。揭示历代由富裕引发奢靡衰败的历史怪圈。寻找秦、唐、辽、清等走向强盛的内在规律。为什么宋代经济的繁荣却导致了“举国奢靡,全民腐败”?王安石为什么感慨宋代最大的失败在教育?东北的振兴,为何关乎天下兴亡?以康乾盛世所代表的中国发展模式,对中西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为什么说李鸿章等“捐西守东”、“重南轻北”的战略,造成了清朝的崩溃“延安道路”为何像“关陇府兵制度”一样,为大国崛起奠定基础?《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揭示了包纳“内陆”、“边疆”和“四夷番邦”的“天下中国观”,描述了中国长期历史运动的构造:以诸夏辅京师,以四夷辅诸夏。作者以慷慨苍劲的笔触,从多民族视角,总结了北魏以来历朝,对祖国统一、多民族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做出的贡献,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
-
二十五史精华全四册本社 编为满足读者不断发展变化的阅读需求,本次由岳麓书社推出的《二二十五史精华》(图文本),精选底本,详加校勘,除对岳麓版《二十五史精华》原文少数错漏之处进行修订之外,本着忠实于历史的原则,结合正史内容选配了大量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图片。这些图片主要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名胜遗址、传世绘画、雕塑建筑、古钱图谱、玺印碑帖、历史地图、出土文物以及文物复原模型图版等,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以图辅文,以图证史,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读者在轻松阅读本书的时候,既可以从全局上对中国历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又能欣赏到大量难得一见的珍贵图片,从而加深对历史原典的理解。因此,该书兼具学术价值与普及意义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