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史记(西汉)司马迁 著《史记》的史料价值、思想内容和编写方法,不但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而且对东方各国也有深具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资治通鉴精编普及版郭漫 主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历史巨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实用的政治百科全书。本书摘取重要段落进行删繁就简,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将这部文学巨著全方位地层现在读者面前。
-
中国通史吕思勉 著史学大师吕思勉写给大家的历史经典读物,与钱穆《国史大纲》双峰对峙的史学巨著!《中国通史(插图珍藏版)》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他是易中天最推崇的史学大师,是钱穆最敬重的授业恩师,国学基础深厚,治史意趣生动。《中国通史(插图珍藏版)》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谭其骧称吕思勉“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称吕思勉的治史是“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顾颉刚评价本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
白话史记崔钟雷 主编《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着,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经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方面,崔钟雷编著的《白话史记》帮助读者更好的阅读这本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
-
史记全本(西汉)司马迁 著,张放 注释《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它以简练而个性化的笔法,互见互补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在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 “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通过这些人物的活动,又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认识。因此,两千多年?, 《 史记》不仅是历代史学家学>-1的范式,更是文学家竞相模仿的典范。 《史记》,如此一部史学、文学经典巨著,历来深受读者欢迎,在我国浩瀚的史籍中,它拥有最大数量的读者群。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读《 史记》,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特别编辑出版了这部《史记全本))。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选择权威版本作为底本,并采用简化字排录,除了对普通读者阅读《史记》帮助不大的表的部分未收录外,其他部分全本收入;其次,对文中的部分生僻字词添加了注释,方便读者顺畅阅读;最后,选取中国古代的优秀版画作为插图,其中包括《 帝鉴图说》、 《三才图会》、《养正图解》、《尔雅音图》、《 天工开物》、 《飞影阁画集》、《马骀画宝》等古籍中的珍贵版画,图文并茂,使阅读具象化、趣味化。 读史以明智,正所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史记》是一座庞大的智库,一盏指路明灯,也是一面励志明镜。我们由衷地希望,读者朋友们阅读本书时,可以感受到我们先祖创造的古代文化的辉煌,并从中学>-1古人的智慧,为己所用。这是两千多年前,司马迁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这部伟大著作的价值所在,也是两千年后我们重新编辑《史记》的美好祝愿。
-
资治通鉴直解(明)张居正 撰,王岚,英巍 整理《资治通鉴直解》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首辅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与事件加以讲解,一方面通俗易懂,一方面也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先读经,后读史,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资治通鉴直解》是明朝隆庆六年,由两朝帝师张居正给万历小皇帝日讲的宫内读本。《资治通鉴直解》以最通俗的白话文写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还融入了大政治家张居正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当年为皇帝讲解《资治通鉴》,意在教育皇帝如何做一名圣明之君。即使在今天,此书对各级管理者与读者大众,依然可资借鉴,更可从中读出立身处世的智慧光辉。
-
白话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著,黄锦鋐 主编《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替、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其所言与当下白话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擿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本书全文皆为白话译文,总计500万言。因字数众多,将其分10册出版。分册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册为战国、秦、西汉(上);第二册为西汉(下)、东汉(上)第三册为东汉(下)、魏、西晋;第四册为东晋;第五册为南朝宋、南朝齐;第六册为南朝梁、南朝陈;第七册为隋、唐(上);第八册为唐(中);第九册为唐(下);第十册为五代十国。此分册纯粹是为排版阅读方便计,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
宅兹中国葛兆光 著“宅兹中国”,语出《何尊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这一国宝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刻有长达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全文如下:“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达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宅,居住的意思。“中国”这个名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习用的,但是真正问起这个名词的含义,相信很?人都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随着对“中国”这个名词的思考,便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谁是东方?何谓“中华”?“中国”意识从什么时候凸显?“汉族”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中界定“中国”?中国会否在亚洲中“消融”……著名学者葛兆光以一个身在“中国”的学人,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寻求如何既恪守中国立场,又超越中国局限,在世界或亚洲的背景中重建有关“中国”的答案。本书讨论的是学术意义上的历史,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现实。从有关“中国”、“亚洲”或者“世界”的认识的历史资料,包括中国和朝鲜、日本的历史资料中出发,把问题放在思想史脉络或学术史语境中去讨论,而不是从来自西方的“理论预设”下去倒着看历史,或者从现实利害的角度做“提供证据”似的历史论证;是从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历史渊源去追溯“中国”,而不是从“政治”和“策略”是探究根源。
-
黎仁凯文集黎仁凯 著黎仁凯教授离开我们已经四年有余了!为了纪念他,其家人和学生编选文章结集出版,请我作序。我和仁凯交往三十载,时光荏苒,往事在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于1978年复校招生。当时,我主持历史系和清史所的工作。那时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同在一个课堂,新生的年龄参差不齐,相差很大。仁凯在其中算是年龄较大的,他浓厚的广东普通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渐渐熟悉,了解到他是广东丰顺客家人,1963年中山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分配到煤炭部所属某单位子弟中学任职。其后,跟随单位辗转于全国各地,一度被下放劳动,下煤矿矿井推过矿车,到建筑工地当过壮工;无论境遇如何困难,他一心向学、痴心治史的念头一直未改。一听说恢复研究生招考,他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参加了第一届考试,来到人大历史系,师从尚钺先生。
-
中国语文札记(美)杨联陞 著《中国语文札记》收集了美籍华人教授杨联陞教授1945年至1974年发表的论文共18篇。内容涉及汉简考释、东晋南朝县令的俸禄制度等史学论文,有关道教、佛教典籍的考释和论文,有关中国语文、语法的论著,以及一部分考订文字和书评。《中国语文札记》这部文集,从文史这个更宽泛的视角,探讨了中国语文的内涵和特点,是研究中国历史及语文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对于国内的社会科学?作者也具有一定启发作用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