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中国(美)费正清 著,张沛,张源,顾思兼 译《中国:传统与变迁》贯通古今,图文并茂,着重于从史实中探讨一些富有启示的理论性问题,将同一时期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归纳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中国:传统与变迁》还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的演变以及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排斥、融合的过程。
-
中国史纲张荫麟 著《中国史纲/大师经典文丛》编著者张荫麟。作者张荫麟先生为民国时期极具才华和思想的学者,曾受到其师辈们如梁启超、陈寅恪、钱穆等诸多大师的器重和期许,惜英年早逝,住世仅 37年。《中国史纲/大师经典文丛》是他短暂的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但已足见作者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养,通透又睿永的思想。本书的撰写,在当时是作为历史教材的一种读本(《中国史纲》第一部),所以在形式上就更为生动活泼,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但同时又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且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饱含情感与敬意,故全书无任何浅薄、空疏、浮夸,书中的不少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价值和参考意义。由史学家王家范教授特为本书撰写的导读文,也是有血有肉,见解独到,意味深长,可谓珠联璧合。
-
史记观止司马迁 著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史圣”。《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观止》共分为六卷,主要内容包括: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高祖功臣年表、秦楚之际月表、六国表、封禅书等。
-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5版)》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鸦片战争的历史进程,对各主要朝代或历史阶段的基本社会情况,主要政治、经济制度、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民族关系。重要文化成就,以及中外交流等,均有清晰翔实的介绍。并附有历代帝王世系表、地图、相关人物和器物的插图数百幅,适合各级院校的通史教学使用,资料丰富,观点鲜明,文笔生动。本书由张传玺主编。
-
一本书揭秘王朝更替王卫华 著滚滚历史红尘,千古帝王叹息。本书用最新的历史观念和较全面的史料,集中描写每一个王朝灭失的故事。新奇、厚重、感怀、坦荡……给你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带你走进历史,揭秘王朝更替的玄机、奥秘、传闻和真相!
-
白话本国史吕思勉 著《白话本国史(套装全2册)》是作者的史学成名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套装全2册)》曾长期被用做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内容上史识丰富,文笔浅显流畅。
-
二十四史精华司马迁,班固 等著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按史书记载的年代排列,分别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南朝范哗撰写的《后汉书》、西晋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唐朝房玄龄等编撰的《晋书》、南朝沈约撰写的《宋书》、南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唐朝姚思廉撰写的《梁书》和《陈书》、北齐魏收撰写的《魏书》、唐朝李百药撰写的《北齐书》、唐朝令狐德棻编撰的《周书》、唐朝李延寿撰写的《南史》和《北史》、唐朝魏征等编撰的《隋书》、后晋刘晌等编撰的《旧唐书》、宋朝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宋朝薛居正等编撰的《旧五代史》、宋朝欧阳修撰写的Ⅸ新五代史》、元朝脱脱等编撰的《宋史》《辽史》《金史》、明朝宋濂等编撰的《元史》,清朝张廷玉等编撰的《明史》。
-
资治通鉴司马光 等著《家藏四库系列:资治通鉴(插图本)》是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其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逐年记载的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王承略,刘心明 编《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澄、注释与补逮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僩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
中国史纲张荫麟 著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是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并肩的史学经典。《中国史纲(精装插图本)》原为历史教材,张先生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中国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