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读物
-
东汉演义连阔如口述;连丽如,贾建国整理本书是已故评书艺术家连阔如的代表作,主要讲述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汉太子刘秀率领三十六员云台大将兴兵讨莽,攻关斩将,恢复汉室天下;后来更始皇帝即位,奸臣暗害刘秀,光武帝二次中兴汉室的故事。本书从王莽篡位起,至信都关太后封臣结束,主要书目包括刘秀赶考、岑彭马武夺状元、大闹武科场、菩提岗双救驾、三请姚期、对花刀、岑彭归汉、单鞭诈颖阳、二十八宿闹昆阳、室军山双侠出世、郭家庄招亲、一杵定三江、拖肠大战、五行昆阳山设摆群星列宿阵、三度巨无霸、马援拜帅、八大锤闹潼关、真假岑彭连环计、剐莽诛苏、潼关散将、三皇观行刺、单鞭扫台、力举千斤闸、铁霸王出生、炮打台城、姚期得宝枪、插枪镇草桥、献长安、大战蒲城、耿耳出世、更始帝命丧黄河、八党奸臣伏法等。
-
中华名门才俊车吉心总主编;张熙惟著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借鉴、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如果说历史是一幅斑斓多彩的辉煌画卷,其自身内涵的深邃和丰厚,决定了对它的展示与欣赏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国史、方志、谱牒、家乘,乃至于回忆录和口述史,无疑都是历史的载体,都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令人心驰神往的历史,不仅是一种“过去”的客观存在、史官的秉笔记载,更是恒存于人们心中对祖先的敬意和解读。敬重祖先,本来就是尊重历史的表现之一。“数典忘祖”之所以受到批判,就是因为它意味着背叛传统。《中华名门才俊》丛书的出版,为当今的读者开启了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欣赏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侧面,领略历代名门才俊的旷世风采。从书的性质而言,它应该属于传统的“谱牒——姓氏之学”的范畴,但编著者谋求突破与创新的意图,是每位细心的读者可以感受到的。借用宋代大名士辛弃疾《水调歌头·赋松菊堂》的词句“却怪青山能巧,政尔横看成岭,转面已成峰。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来表述本人先睹为快之后
-
历史的从容让我们感动张建星著《历史的从容让我们感动》是张建星20年来的散文随笔集选,收录了“中国十佳散文集”《书祭》和《母亲是一种岁月》中的精彩篇章,扉页间展现的是作者与家人与朋友与同事间一幕幕难忘的往事和温情瞬间,透过这些感性的文字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坚守价值理想和对生活本身的透彻体悟。这体悟虽然伴随着丝丝痛楚但极富力感的生命热情和冲动。或许是性情所至,很多文章直写到情乘势来,汹涌澎湃,带给读者强大的心灵震撼和共鸣。
-
非常道余世存编1900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廿五日,清帝国发布《宣战诏书》向八国联军开战。慈禧《诏书》中说:“与其苟且图荐,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他给盛宣怀的电报里说……内容简介: 本书以《世说新语》类似的体裁,截取自晚清、民国而到解放后的历史片断,记录了大量历史人物的奇闻逸事——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同治重臣,以孙中山、袁世凯为代表的辛亥豪雄,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先锋,以毛泽东、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共两党史,以钱锺书、陈寅恪为代表的传统文人……
-
花间一壶酒李零著本书收入的文章是作者近年写作的杂文和随感,全部属于“凡人小史”,即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冷眼旁观,对身边的历史、书本上的历史,讲点我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也利用了一点我的专业知识和杂览偶得的读书感想,但我关心的事在有如工业流水线的专业学术中没有位置,只能用业余的方式,另外找个地方说话。 本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组文章,只有两篇,是个引子。第二组有六篇,是谈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属于“武”的话题。第三组有七篇,是讨论与读书人有关的事,则是“文”的话题。第四组有八篇,都是高雅话题,不是琴棋书画,而是酒色财气。 我从酒色财气研究人,丝毫不是降低人的标准。人有很多生物本能,研究本能,才能洞见人性,我一直这么看。 动物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人的丑陋。在动物面前,我们都无地自容。 中国历史一向受两股力拉扯,生拉硬扯,方向相反,好像拔河的绳子。一股,力是西方的馈赠,叫’强国梦”;一股力是自己的本钱,穷山生恶水,恶水生刁民,刁民生酷吏“拉拉扯扯,就进了高梁地”,不知怎么说,我叫“人民大爷”。身板极差,酒劲极大。 ——花间一壶酒 在《汉奸发生学》一文中,。我想指出的是,由“吴三桂变节”所体现的历史悲剧并不在于中国太少投缓赴水之人,而是在于一个国家对待自己的国民连寇雕都不如,你将用什么去让他们爱自己的国家。 ——大音希声,善言不辩 改革不能自中无人。人不是数字,不是金钱定购的物品,不能轻言牺牲,哪怕是为了长远利益。我们不能说,为了国际就该牺牲中国,为了理科就该牺牲文科,为了效率就该牺牲安全,为了锅里就该牺牲碗里,为了没柴烧,就连门、坎都给剁了。——学校不是养鸡场 作者简介: 李零,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祖籍山西武乡县。1948年6月12日生于河北邢台市,从小在北京长大。中学毕业后,曾在山西和内蒙插队7年。1975年底回到北京。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张政恨先生,从事殷周铜器研究。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淬西队从事考古发掘。1983-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土地制度史的研究。1985年至现在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孙子古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吴孙子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李零自选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方术考》(修订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中国方术续考》,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入山与出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陈古铸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
-
帝国的惆怅易中天著简介历史总是让人惦记,历史也从来没有走远。本书是易中天先生以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汉代人物风云系列讲座为基础,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之间的冲突、渗透,帝国体制由来去向,改革派的命运沉浮,得失奥妙……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发人深思。本书是易中天先生以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汉代人物风云系列讲座为基础,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之间的冲突,渗透,帝国体制由来去向,改革派的命运沉浮,得失奥妙……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发人深思。历史总是让人惦记,历史也从来没有走远。书摘晁错是穿着上朝的衣服(朝衣)被杀死在刑场的。晁错的这种死法,常常使读书不细的人误以为他死得很体面。这事要怪司马迁。司马迁在为晁错作传时用了“春秋笔法”,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似乎是皇帝给晁错留面子,让他穿着朝服去死,享受了“特殊待遇”。班固就没有司马迁那么厚道,不客气地揭老底说“绐载行市”(其实司马迁也说了这话,只不过是在《吴王刘濞列传》)。绐,就是诳 骗。晁错是被骗到刑场的。奉旨前去执行命令的首都卫戍司令兼公安部长(中尉)陈嘉大约并没有告诉晁错朝廷要杀他,晁错也以为是叫他去开会,兴冲冲地穿了朝服就上车,结果稀里糊涂被拉到东市,腰斩了,连遗嘱也没来得及留。我们不知道,刑前有没有人向他宣读判决书。但可以肯定,晁错之死,没有经过审判,也没有给他辩护的机会。这实在可以说是“草菅人命”,而这个被“草菅”了的晁错也不是什么小人物。他是西汉初年景帝朝的大臣,官居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个什么官呢?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所以晁错的地位是很高的。一个高官不经审判甚至还身着朝服时就被处死,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事情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程度;二是对手痛恨此人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现在看来,晁错的死,两种情况都存在。先说事情的紧迫。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削藩”。晁错是一有机会就要向汉景帝鼓吹削藩的。而且,正是因为他的极力主张和一再鼓吹,景帝才最终下了削藩的决心。什么是“削藩”呢?简单地说,就是削减藩国的辖地。所谓“藩国”,就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一些王国。这些王国的君主,不是皇帝的兄弟,就是皇帝的子侄,是大汉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削藩,无疑是要剥夺他们的权力,侵犯他们的利益,这些凤子龙孙岂能心甘情愿束手就擒?所以,削藩令一下,最强大的两个王国——吴国和楚国就跳了起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合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起兵造反,组成七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向京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也叫“吴楚之乱”。七国兴乱,朝野震惊,舆论哗然。景帝君臣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商量对策。这时,一个名叫袁盎的人就给景帝出了个主意。袁盎说,吴楚两国,其实是没有能力造反的。他们财大气粗不假,人多势众也不假,但他们高价收买的,不过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亡命之徒,哪里成得了气候?之所以贸然造反,只因为晁错怂恿陛下削藩。因此,只要杀了晁错 ……
-
其实你不懂温州人白晖华著该书是一本温州人自述温州现象与温州人精神的书。由于作者是我市知名作家,又有商海经历,于文化界和政界均有相当多的交道,因此其独特视角和个人经历,决定了本书不同于以往许多就商言商的“温州现象”题材图书,而是具有作家特有的关注生活、关注生存的文学性和思想深度,蕴含着温州人自我观照的感性与理性。 书中介绍了温州的历史、温州的今日以及动荡的岁月,温州独树一帜的方言与衣食住行。作者对温州人的个体和群像有着精到的描写,其中许多人与事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或见闻,多角度、立体地展示了温州生活的具体面貌。文风上,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和诙谐幽默的语调,向读者娓娓道来,其“闲说”的风格让人感受到作家作为“过来人”的长者之风。全书行文流畅,通俗轻松,趣味盎然。
-
帝鉴图说(明)张居正原著;刘微评《帝鉴图说》是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圣哲芳规”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狂愚覆辙”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本书还对张居正所诠释的帝王之道,以当代人的视角进行了独特评论。书中的插图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朴拙中带有几分稚趣,可爱又不失传神,兼具欣赏性和收藏性。唐史纪:尧命羲和,敬授人时。羲仲居嵎夷,理东作;羲叔居南交,理南为;和仲居昧谷,理西成,和叔居朔方,理逆易。又访四岳,举舜登庸。唐史上记:帝尧在位,任用贤臣,与图治理。那时贤臣有羲氏兄弟二人、和氏兄弟二人。帝尧着他四个人敬授人时。使羲仲居于东方嵎夷之地,管理春时理夏时变化的事;使和仲居于西方昧谷之地,管理秋时收成的事;使和叔居于北方幽都之地,管理冬时更易的事。又访问四岳之官,着他荐举天下贤人可用者,于是四岳举帝舜为相。那时天下贤才,都聚于朝廷之上,百官各举其职。帝尧垂拱无为,而天下自治。盖天下可以一人主之,不可以一人治之,虽以帝尧之圣,后世莫及,然亦必待贤臣而后能成功。《书》曰:“股肱惟人,良臣惟圣。”方股肱具而后成人,良臣众而后成圣,意亦为此。其后帝舜为天子,也跟着帝尧行事,任用九官二十牧,天下太平。乃与群臣作歌以记其盛,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所以古今称尧垂衣裳而天下治,斯任贤图治之效也。
-
李敖的冷眼狷行孙尘著他努力使自己不受一时一地的污染,保持自我,做特立独行的大丈夫,男子汉,做一个永不满足的人。他不怕苦难折磨,不怕把牢底坐穿,任何艰辛和苦难都不能改变他兴风作浪的初衷。他在一个团体对团体、组织对组织的时代,敢于孤身一人向团体、向组织进攻,敢于在上下左右全面的夹击与误解中、去做人民公敌。他不怕攻击和诋毁,不怕流弹和棒子,他完全自绝于他的时代……他主持正义,菩萨心肠,他为所有人说话,但几乎所有人都不能够理解他。挖苦者有之,嫉妒者有之,仇恨者有之,看好戏者有之,赞美者亦有之,但就是没有人肯站到他的阵营。他为他的时代争自由,争民主,争人权,但却生不逢时,相见恨早,根本不属于这个时代,最后只得以先知自慰。他自比于耶稣,耶酥以现世的受难而换得主义的成真。他的现世也是受难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条注定不会风平浪静的生活道路,始终过着纵横捭阖、左右开弓的战斗生活、最后落入朝野共同追杀之局。他以他现世的受难,也许未必换得主义的成真……,
-
俗语图说汪仲贤撰文;许晓霞绘图《俗语图说》原名《上海俗语图说》,由民国时期著名办报人汪仲贤撰文,画家许晓霞绘图,是一部通过语言来解读社会的通俗读物。它收录的226个俗语词条,都是晚清到民国期间形成的,老上海十里洋场的下层民众最常使用的话语。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背景,融会贯通的演绎能力,发掘出这些俗语词汇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信息,并加以形象、生动、诙谐、风趣的解说。其中类似“揩油”、“瘪三”、“敲竹杠”、“拉皮条”、“拍马屁”、“三脚猫”等俗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已逐渐演变成具有民间特色的全国通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