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读物
-
全齐文 全陈文(清)严可均辑;许少峰审订(清)严可均辑;史建桥审订本书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本书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齐文、陈文。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本书所辑文学,均注明出处,有利于重检、核校。本书出版的目的是最应该让今天的读者了解,而今天的读者也最希望了解的中国传统经典作品。
-
永远进取(美)埃里米奥·塞格雷(Emilio Segre)著;何立松,王鸿生译本书是20世纪伟大的核物理学家埃米里奥·塞格雷的自传,系科学大师传记”丛书之一。塞格雷出生于意大利一个犹太人家庭,他参与研制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由于在核物理方面的杰出贡献,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全书以真实而充满激情的文字回顾了自己曲折的一生:诸如温馨童年,求学罗马、出逃美国等,从一个侧面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复杂、动荡的社会局势和科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纳粹的痛恨和对故园、亲人的怀念,立体地展示了一个才华横溢。正直自信在战争和科学之间苦苦挣扎,求索的科学大师形象。此外,本书还以相当篇幅描述了塞格雷和同时代的大科学家在政治和专业方面的不同见解及造诣他们对人和社会的敏锐观察给本书增添了丰富的资料为我们认识过去的时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科学史上亦有重要价值。
-
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组织委员会编为纪念周恩来同志100周年诞辰,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于1998年2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这本论文集就是在这次研讨会入会文章基础上编成的。研讨会入会文章99篇。其中89篇是经过广泛征集,在各省、自治区、直直辖市,国家教委高校系统,军队系统,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中央有关研究部门初评、推荐基础上,又经过专家组产生的。10篇文章是组委会特约文章。除了99篇入会文章外,论文集还收入了江泽民同志在中央举行的纪念周恩来同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宋平、钱其琛、朱光亚同志在研讨会上的讲话,逄先知同志在研讨会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
-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著;潘蛟等译编辑推荐:本书是《人类学名著译丛》之一。本书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目前该译而没有人译的人类学名著,不论新旧,一本儿一本儿,忠实地翻译成中文并设法出版,以此来弥补人类学传统在中国的断层和缺环,为中国的人类学教学和研究提供借鉴。人类学是跨文化地探讨人性、文化、社会和世界,进而促进人类理论、交流与合作的学科。在全球一体化增强、文化接触增多和生态环境告急的今天,在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普及人类学,提高其教学和研究质量,已属刻不容缓。
-
蜀梼杌校笺王文才,王炎校笺暂缺简介...
-
长顺轶事长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长顺的文史资料颇为丰富,题材也较广泛,撰稿人士也较多,使这一工作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社会基础和工作基础。力求将有价值的资料载入史册,以资政当今,惠及后世。
-
历代中州名人存书版本录郎焕文主编暂缺简介...
-
苦撑危局陈扬勇著全书以周恩来在1967年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为主线,较全面的反映了周恩来在文革中最混乱的年代的主要活动、思想轨迹、以及他在维护党的团结大局、稳定军队、苦抓经济、维系外交、保护干部等方方面面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也反映了周恩来如履薄冰的艰难处境,以及他与林彪、江青一伙不屈不挠的艰辛斗争,史料翔实。作者在写作视角上,选取了1967年,这一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最为天下大乱的一年,也是“文化大革命”中苦撑危局的周恩来最苦最累的一年,围绕1967年的重大事件和周恩来在这些重大事件活动、上溯下连,基本上能够把“文革”初期的周恩来的主要活动、思想轨迹和历史贡献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来。
-
科学的形上之维杨国荣著本书所作的工作,主要是对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历史起源及其多重要论向度作一粗线条的梳理,尽管力图由此揭示其中的内在脉络,但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历史考察还远不能尽如人意,也许是缺乏专注于一域的沉潜之心。本书的内容未及精磨细琢,我的注意力又开始转向另一些领域——首先是伦理学的问题,虽然现在还是很难预见这方面的工作将达到何种结果,便继“科学”的沉思之后,我确乎又有一种回归道德“形上学”的意向,这或许也可以看作是真与善、形上与形下之间的某种互动。
-
光绪帝毕生血泪史(清)德龄著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