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读物
-
抗战大迁徙实录丛书 烽火兵工王兆辉 著,潘洵 编丛书简介: “大迁徒抗战实录丛书”将抗战内迁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抗战迁徙史,多角度再现中国人民为延续民族血脉、支援前线、振兴大后方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迁徙之旅。该丛书包括《国府西迁》《文化存续》《烽火兵工》《守望科学》《金融对垒》和《工业重塑》六卷。 本书内容简介: 《烽火兵工》一方面介绍我国兵器工业的内迁过程,肯定了兵工厂迁徙对于基本保障抗战前线的武器装备供应和稳定工业体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展现出在艰苦环境下兵工人还坚持生产和提升自主研制生产能力的爱国精神、大局意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
抗战大迁徙实录丛书 守望科学潘洵 编丛书简介: “大迁徒抗战实录丛书”将抗战内迁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抗战迁徙史,多角度再现中国人民为延续民族血脉、支援前线、振兴大后方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迁徙之旅。该丛书包括《国府西迁》《文化存续》《烽火兵工》《守望科学》《金融对垒》和《工业重塑》六卷。 本书简介: 《守望科学》以科研机构的内迁为主线,讲述了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在战乱时的困厄与突围,也讲述了科学家义无反顾地与祖国共患难,为战时后方经济建设特别是国防和现代工矿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
大国兴替毕竞悦 著本书旨在通过对一个个具体事例的分析,为理解国家兴衰提供一种视角。本书既关注西方国家的发展,包括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也关注古代中国朝代的兴替,包括蜀汉、曹魏、唐朝、宋朝等。 全书分“他山之石”“历史之镜”“无定之规”三个部分。“他山之石”探讨了古罗马帝国的衰落、荷兰的大国崛起与衰落、能源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德国的异军突起、坂本龙马的纵横之策等内容。“历史之境”探讨了蜀汉的政制缺陷与灭亡、唐玄宗改革、中国历史上的累退税制等内容。“无定之规”探讨了中国的“土地”上没有生长出工业革命的原因、交叉认同是改革成功的关键等内容。
-
医院的故事区结成 著本书以短短三百多页的篇幅,将医院几百年的历史和重要人物一一介绍,读者将会发现,一些我们现在视为平常的医生常识原来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现代医院感染控制之父” 塞麦尔韦斯穷尽毕生之力再同行间推广洗手的重要性,但却被人排挤,郁郁而终,“护士之母”南丁格尔的护理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我们要珍惜得来不易的成果。
-
大运河漂来紫禁城单霁翔 著本书讲述了中国大运河的故事。中国大运河开凿近2500年,全长约3200千米。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那么大运河就是我们民族流动的血脉。作者从线性遗产、活态遗产的专业视角,以不同层面的运河景观为逻辑顺序展开叙述,浑厚大气、娓娓道来,在为读者勾画中国大运河古今风貌的同时,也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融入文字之中。
-
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郝平 著,申雨平 译辛亥革命前的北京大学,被称为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成立标志着绵延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的彻底崩溃及新式教育制度的诞生。北京大学既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五四运动的中心,也是民主、科学思想及马列主义在中国最早的的传播地。这样一所与中国近代史有着密切联系的大学,其创办原因何在?它与太学、国子监是什么关系?京师大学堂到底有没有前身?中国第一所官方开办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为何被并入京师大学堂?本书从上述问题出发,以大量史实详细论证了北京大学的创办是晚清维新派与保守派多年斗争的结果,并进一步回答了该大学创办初期其他几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慈禧太后在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后,为什么废除了几乎所有的变法措施,却单单保留了拥有改革精神的京师大学堂?为什么该学堂有三个不同的建校章程,且均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有关?它的出现何以代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
明清野史丛书 三朝野记[明] 李逊之 等 著,李鹏飞 编\ufeff《三朝野记》,李逊之著,系笔记体的史料汇编,全书九卷,上起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下迄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对明末泰昌、天启、崇祯三朝的朝局变迁、朝臣动向,对明末朝廷在内忧外患激烈的情况下,朝臣仍互相倾轧不止,至明亡犹不解的乱象有很详实的记载,对农民起义军和清(后金)军的行动,也作了一定的记述。《国变难臣钞》,著者不详,文首谓:“雍正癸丑夏,沙博士伟业出敝纸一卷,曰《国变难臣钞》,云明崇祯甲申三月十九日之变,其先世自燕邸札记者。”则是沙伟业先人于明末撰作者,其开列其时在京文臣名单,并根据农民起义军入京后诸人表现与经历分等,当是沙氏先人所著,经不知名人士抄录传世;名单之后有长篇按语,述名单中个别人在明末清初的行为,则应为抄录者所补。《过江七事》,姜曰广著,分“计迎立”“正纠参”“禁缉事”“护总宪”“裁镇将”“防左镇”“持逆案”七篇,记南明政权自议立弘光帝至马士英专权,与所谓正人一脉争权夺利的状况。作者为南明弘光朝重臣,为马士英所排,故力诋马士英及江淮四镇,但无形中也暴露了南明朝廷的腐朽与人心不一。《孤忠后录》,一卷,明末清初祝纯嘏撰,记清初顺治三年(1645)江阴贡生黄毓祺孤身起兵抗清,被执后死于南京狱中的经过。黄氏起兵为清初政治史上影响颇巨的大事,牵扯到许多方面(如黄氏起兵时,钱谦益曾命柳如是至海上犒师),本书为关乎此事的第一手史料。《行在阳秋》二卷,戴笠撰,述南明永历政权始末,所记始于永明王监国,止于永历帝被吴三桂俘虏处死,前后共十六年。戴笠未亲历永历政权兴亡,其所记述,多取于各家私记及故臣口述,虽不免受记忆不清、所言不实、记述者个人好恶等因素影响,但记事贯串永历一朝,且往往述及当事人之口语,对于永历朝史事研究仍有重要意义。
-
明清野史丛书 虎口余生记[清] 边大绶 等 著,李鹏飞 编《虎口余生记》,明末米脂知县边大绶自述平毁李自成父祖坟墓后辞职归里,及被李自成起义军拘捕、随军行动事,有为己开脱、讳饰之处。《守郧纪略》,高斗枢记任下荆南道期间守卫郧阳府,四次抵抗李自成起义军的过程,所记细节颇详实,有较高史料价值。《汴围湿襟录》,白愚记李自成三次围攻开封、明军前后设法抵抗之经历,由于作者身在城内,记录了很多官史所不记的细节,但也由于见闻有限,有不少错误记载。《客滇述》,顾山贞记明末清初西南史事,起明崇祯元年川黔两省发生起义,止于清顺治十五年两省被清军全面攻陷,所记内容包括两省起义始末、张献忠入川及败亡过程、张献忠遗部与南明势力结合抗清及战败等事,因是以时人记时事,可信性较高,但所记张献忠事仍多得之于传闻,故有不实之处。《平吴纪略》,记清军南下后占领苏州等地的过程,及当地人民反抗事迹。《思文大纪》,记南明隆武政权从兴起到覆亡的全过程,多录诏书、公文,不避繁冗,故为研究南明史的重要史料。《仿指南录》,康范生记为隆武政权守备虔州(今江西赣州),兵败被擒,抗节不屈,最终被释放的全部经历。《安龙纪事》,江之春记永历政权迁移至安龙后,明朝旧官员群体与掌握大权的秦王孙可望发生矛盾,图谋推翻孙可望,事机不密,最终被孙可望破获处决之事。《攻渝纪事》,徐如珂自述任上川东道时克复为奢崇明部将所占据的重庆府之事。《定蜀纪》,文震孟记徐如珂借助土司兵马攻取重庆,及进克奢崇明老巢永宁之事,一些细节是《攻渝纪事》所无的。《平蜀纪事》,钱谦益记徐如珂参与平定奢崇明一事首尾,较前两者更为全面,对当时明军状况也有所反映。
-
明清野史丛书烈皇小识[明] 文秉 等 著,李鹏飞 编《烈皇小识》记崇祯一朝史事,始于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及其采取的各种措施,至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最后以李自成九宫山死难告终,书末附有何腾蛟《逆闯伏诛疏》。文秉作此书,是因“年来屏迹深山,间有客相过从,询及旧事”,“又承同志或一人一事相示,因纂抄成册”,于谏台奏疏等采录颇备,对于明末党争、辽东战局、李自成起义等事记载尤详。由于文秉之父文震孟身为党局之人,数遭迁贬,文秉亦受牵连,故他对朝廷党争有甚于常人的感触,因此书中对明末党争相关奏疏采择颇多,是珍贵的史料。《研堂见闻杂录》主要记录了清初江南一带因重大政治事件而引起的民间骚乱,与当地横遭劫难、生灵涂炭的的种种惨痛情景。如剃发令、南闱科场案、江南奏销案、哭庙案、明史案等,在书中均有所体现。因王家祯即今江苏太仓人,所记之人之事,皆其亲所见闻,故事实详明,有不少可补正史之阙的细节。
-
明清野史丛书 永历实录[明] 王夫之 等 著,李鹏飞 编《永历实录》,纪传体史书,明末衡阳王夫之撰。原书二十六卷,今存二十五卷(第十六卷佚)。该书详细记载了从明永历元年桂王朱由榔登基到永历十六年被吴三桂俘杀之间十六年的史事。并为永历朝文武官员分别立传。不同于其他“实录”的是,《永历实录》的体例是纪传体,而非编年体,全书共纪一卷,传二十五卷,实际相当于永历小朝廷的“国史”。由于王夫之并未追随永历帝到最后,不少记载得之于传闻,故有不确之处。《明代轶闻》,清末民初林慧如编纂,取《虞初新志》等笔记小说中关于明代的轶事,分类纂辑,共为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