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读物
-
一战后日本思想界的对外认识与国家转型赵晓靓 著本书通过对北一辉和吉野作造思想来源、思想形成的环境和思想的内部矛盾性的分析,反映当时日本社会思想的走向和内部矛盾。通过本书,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日本一战前后对外政策转向背后的思想根源,从而警惕、批判、避免其错误思想复燃,维护和平。
-
仪轨〔韩〕金文植 〔韩〕申炳周 译:林丽,黄义军 著内容简介:朝鲜时期上至国王的婚姻,下至世子的册封、王室的婚礼、葬礼以及宫阙的建筑,凡是国家和王室举行隆重活动时,所有与此相关的仪式等事宜都会被记录下来。并且,礼仪活动结束之后,会马上组织仪轨厅编纂仪轨:即由专任机构记录国事活动的准备工作和全过程的始末,编纂一种叫做“仪轨”的报告书,向国王和相关机构报告,然后活动的全过程才算完成。仪轨是朝鲜时代以文字和图片形式记录国家和王室重要礼仪活动的报告文书,其影响力仅次于《朝鲜王朝实录》。仪轨作为朝鲜时代记录文化的宝物,此书成书之前,无论是书籍还是媒体对其介绍都不够充分,不够全面。此书的两位作者作为首尔大学奎章阁学艺士,对庞大的仪轨资料在数量和内容方面进行梳理,在学术角度上对其分门别类进行论述、说明,是一本通俗易懂、不可多得的历史知识普及版的学术专著。此书详细介绍了“朝鲜时代的国情报告书—仪轨”,将独特、多彩的宫中文化生动、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
日本文化简史[英] 乔治·贝利·桑瑟姆(G.B. Sansom) 郭玉红 著,郭玉红 译本书最早出版于1931年,1959年哈佛大学教授、日本史研究顶端学者埃德温?赖肖尔(赖世和)曾这样评价这部著作:“乔治?桑塞姆的《日本:一部简明文化史》的出版将西方的日本史研究提升到了新高度。他对日本制度鞭辟入里的分析、对文化发展的敏锐解读,以及流畅行文的魅力,与西洋世界日本史研究入门中那些单调乏味的调查和着墨颇多的轶事记录形成了鲜明对比。”目录一 早期历史二 奈良三 平安时代四 镰仓五 室町六 战国时代七 江户
-
新史学 第十三卷 历史的统一性和多元性钟焓 著作为《新史学》2020年卷的《欧亚大陆的历史与社会》集中收录了近十名作者论述中古以降的欧亚大陆历史与社会变迁主题的一组论文。其聚焦的空间场域东起白山黑水直至其濒临的日本海,西抵欧亚大陆的天然分界线博斯普鲁斯海峡,北到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中心舞台蒙古高原,南达被视为“佐米亚”区域典型代表的西南山地;而关注的时段则上起被视作历史分水岭的唐宋变革,下到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的二十世纪上半叶。虽然各自处理的研究主题不同,但各篇论文均着力挖掘深藏于史实背后的历史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最终从不同的角度“复线”地勾勒展现过去一千年来欧亚大陆的发展变迁。可以说是,既回顾提炼历史,又深刻思考当下。
-
维京时代与英格兰(英)埃莉诺·帕克(Eleanor Parker)在过去的认知里,维京海盗常常以残暴、血腥、神秘的形像出现在各种传说和故事中。但他们的真实面目我们不得而知。龙首长船究竟有何秘密?真实的维京海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维京战斧"是残暴野蛮的侵略者还是开疆拓土的勇士?他们对英格兰的血腥统治是出于嗜血和掠夺还是另有原因?本书从离奇的神话和传说出发,解析虚构的故事,揭秘真实的历史,抛开约成俗成的大众认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不同以往的"维京海盗"画像。书中介绍了北欧勇士征服英格兰的传奇和历史,也向我们展示了维京文化是如何穿越漫长的时间,对今日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
-
大河与大国(美)马丁·道尔本书讲述了一个双向塑造的故事:美国造就的河流,河流造就的美国。美国的25000多条河流,总长度300多万英里,遍布全国,如同巨大的循环系统。这些河流从古至今扮演过多重角色:贸易路线、疆界、通道、下水道、水源地、发电站、灌溉渠等。作者讲述了美国河流开发利用的宏大史诗,从殖民地时期的河流通航,到美国工程兵团的探险勘察,从1848年淘金热,到西部目前的水资源争夺,河流常常处于美国社会实验的争论焦点,比如土地私有权、主权、财产权、税收、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等。作者旁征博引,又高屋建瓴,阐明了河流开发与美国历史的密切关系,并且断言美国的河流将继续对美国的未来施加巨大影响。作者用生动的文笔和故事切入这个宏达的话题,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是该领域的杰作。
-
看电影,学历史蒋竹山 著《荒野猎人》中小李子舍命捕猎的海狸,是昙花一现的时尚风潮,也是北美殖民地早期的经济命脉?《和食之神》结尾一闪而过的味精才是日本料理传遍世界、日本化工全球化的真正功臣?谈论全球化现象的经管畅销书《世界是平的》,如何改编成一部爱情喜剧?《鸦片战争》考究的场景细节,暗含了哪些书写鸦片战争史的新取向?致力新文化史、全球史研究的学者蒋竹山,以电影为引子,展开二十三堂生动的历史课。时而抽绎历史片段,探究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感官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时而延伸触角,聚焦全球史、战争史、性别、环境、大众史等前沿热点。透过五光十色的影像本事,探索电影里没说的历史,教你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理解、思辨。
-
黄河简史杨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今天所见的黄河与五千年前的情形已有霄壤之别。本书用谐趣通俗的语言,系统梳理了黄河两千多年间的变迁历史,在历陈黄河五次大改道的过程中,将历代黄河治理及与之休戚相关的人物的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作者专注于黄河变迁史中的代表性人物与事件,将纷繁复杂的黄河史写得意趣横生、引人入胜。
-
中国人必须走(美)贝丝·廖-威廉姆斯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 -威廉姆斯最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得现代美国诞生了“外国人”的概念。.《中国人必须离开》的时间线起始于19世纪50年代,适逢联邦边境控制严格区分美国公民与外国人的前夕。在美国西部,华工数十年来砍树、铺路,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种族冲突和动乱侵扰。为应对骚乱,国会通过了1882年《排华法案》,首次尝试以种族和阶层为标准禁止外国移民。由于这一史无前例的联邦边境管控试验并未成功减缓华人移民入境,民团介入,试图亲自掌控事态。又因担心群众暴动进一步扩散,美国政策制定者变本加厉,试着将中国人拒之门外。他们不仅全面改革了移民法,还从此改写了美国同中国的外交关系。.通过在这个暴力时代重新找回现代美国的“外国人”,廖-威廉姆斯重申了排华史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中国人必须离开》所阐明的那样,反华法律及反华暴力仍影响着今天在美的外国移民。如今,仇外心理在美国重新抬头,其源头或可追溯至过去对于“异教徒中国佬”的巨大恐惧心理。
-
在上海长大沃尔夫冈·特律格尔 著本书是一位德国侨民沃尔夫冈·特律格尔(Wolfgang Troeger)的上海生活回忆录。沃尔夫冈1925年在上海出生,1951年离沪前往澳大利亚定居。这部回忆录以时间为序完整记述沃夫冈从出生直至1951年26岁离开上海的20多年间在上海的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