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读物
-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赵恺 著《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作为中国历史上蕞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早已成为中国对外交往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但郑和的生平以及其多次远航中的诸多细节却并不广为人知。 本书将结合中外史料的相关记载以写实而又生动的叙事手法为读者全面展现郑和下西洋的壮美图景以及明王朝与海外诸国交往的历史篇章。
-
鉴宝集汪建策名家工作室,九江日报长江周刊 著《鉴宝集》是由汪建策名家工作室、九江日报长江周刊主编的学术论文集,为汪建策名家工作室2019年学术研究成果的汇编。主要收录了江西九江地区各市、县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及其它县市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研究、博物馆学理论研究论文三十余篇,书中所收录论文的内容主要为各馆馆藏青铜器、瓷器、陶器、古籍善本等文物的研究,是研究九江历史和了解九江及周边地区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为研究论文集具有一定出版价值。
-
老北京述闻黎晓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组织 编《老北京述闻》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定位,传承发展北京“四个文化”中心建设要求而策划的一套丛书,着重从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等方面,涵盖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旨在通过讲述北京人文故事,提炼首都文化符号,探讨首都文化的特点与传承。全套丛书共十二卷,分别讲述了北京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历史典故、人文地理、古都文脉、戏曲曲艺、风物民俗、营造史话、胡同街巷、名人故居、京城会馆、传说故事、饮食名馔、史籍志书等,内容上涵盖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
中国风景名胜区中的文化景观李晓黎 著中国风景名胜区系统,特别是国家风景名胜区,凸显出精美娴熟的基于自然基底的人文建构,其中自然与文化的高度整合、人与自然的有机互动显然与文化景观主旨要义高度一致,是典型的文化景观。中国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实践成就与其折射的“天人合一”的东方思想为弥合自然与文化裂隙做出了重大哲学和价值贡献。本书立足中国风景名胜区自然基底及其蕴含的文化与价值多样性,以文化景观理论作为重要方法论工具,以世界遗产价值标准及分类为引导,对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做了系统分类,对其所包含的文化景观从中国历史、演变及其特征进行系统认知和分析阐述;特别在跨文化比较视野下鉴别提炼出中国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能够为世界遗产做出的杰出价值贡献。
-
岳南趣讲大师岳南 著这是一本写民国大师的故事书。讲述了鲁迅、梅贻琦、沈从文、钱钟书、钱穆、林徽因、冰心等46位民国人物,共182个真实人生故事。故事题材包括9个方面:大师的趣事、学问、风骨、友情、师生情、亲情、人生选择、人生终点以及西南联大往事。每个故事600字左右,短小精悍,是一本趣味性更强的大师小传。
-
生活方程式诺曼·奥勒(Norman Ohler)著1747年,腓特烈二世计划通过排光奥得河沼泽里的水,将这片土地转化为耕地来扩大王国的疆域,并命令著名的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对这个浩大的工程进行计算工作。诺曼·奥勒以奥得河河畔一次疑云满布的谋杀案为开端,以数学家欧拉受命实地考察为主线,用配得上一场秘密谋杀的、合情合理的决一死战,以及配得上这个新的理性时代的反派人物收尾,让《生活方程式》这部小说充满了悬念。此外,奥勒还深入挖掘了普鲁士王国首都柏林当时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以及背后隐藏的新时代的风潮,为读者生动的展现了一幅风云变幻的18世纪中欧的历史图景。
-
山河犹存[日] 陈舜臣 著编辑推荐 1.史学大家陈舜臣聚焦中日关系力作,中文版初次面世。 2.选材独到,叙事新颖,化身民国当事人,近距离触摸民国风云、时代浪潮。 3.陈舜臣可谓家喻户晓,备受日本各大电视台青睐。其作品涉及历史、推理等各个领域,总销量达2000多万册,是历史爱好者绕不开的作家! 内容简介 北洋军阀的兴衰与末路;革命志士的抗争与探索;近代日本的崛起与野心…… 陈舜臣以史学新视角,解读1923年至1933年这十年的中日关系演变景,全景式展现近代中国军政、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他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让众多出场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一现身,让那段在教科书中只有只言片语的历史变得具象可观。全书从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视角入手,陈舜臣以流畅细腻的触笔,讲述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热血抗争。
-
一驿过一驿唐博 著“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驿站,是古代官府信使和出差官员在途歇脚的场所,也是大宗物资运输的官办中转站。不过,历史上的驿站,绝非只有歇脚和中转之用。驿站的演变历程,以及发生在它身上的诸多精彩故事,都蕴含着经典和智慧,不仅改变着驿站自身,也改变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写了一段历史,成为促进国家统一、加强各地联系的纽带。驿站的兴盛衰亡,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缩影。 本书选取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3座驿站,讲述了发生在驿站里的逸闻趣事。这些趣事,有的是曲折离奇的悬案,有的是是非颠倒的冤案,有的是神人相会的奇谈,有的是英雄迟暮的感叹。在悠悠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由于风云际会、机缘巧合,各色人物以驿站为舞台,上演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历史活剧。 这23座驿站,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涵盖了水驿、马驿、驿亭、置等不同类型。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张俯视天下的大网,一张行旅览胜的大图。如今,它们有的健在,以文物单位和教育基地的形式继续发挥着余热;有的荡然无存,只剩遗址或地名还能勾起些许历史记忆。 这些和驿站有关的故事,涵盖家国天下,交织悲欢离合,直面千年变局,彰显家风家教,弘扬正能量,揭露假恶丑,欢快与仇怨并存,幽默与冷酷同在。驿站方寸虽小,却折射世间冷暖和爱恨情仇。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传统社会之门,在纵览驿站发展沿革的同时,见证历史的瞬间与永恒。 为了让读者能够轻松获得本书精彩内容的听觉体验,我们特邀了本书作者唐博先生,为本书部分内容录制了音频,并以二维码形式嵌入书内,让书的韵味在声音中得到更淋漓尽致的展现。
-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亚当·希金博特姆 著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揭示了 这场二十世纪最*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恶劣的一起核灾难。自那 以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噩梦:阴魂不散的辐射中毒的恐怖威胁,一种危险技术脱缰失控的巨大风险,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对其国民和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
走出历史的尘烟李菁 著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品牌栏目“口述”结集。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民国名士张伯驹、一代报人王芸生……本书提及的文化、历史名人,对中国现当代社会均有重大影响,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既有各自性格、际遇的个性,又有大时代下人们命运的共性。1949年“东方泰坦尼克号”太平轮失事事件、1911年哈尔滨瘟疫之战、海峡两岸斡旋之谜等,每一篇都在对人物的解析中展现著名历史事件,流露历史的传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