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北京史地风物书录全编王灿炽 著《北京史地风物书录全编》是由《书录?正编》和《书录?续编》合编而成的。既是一部大型的北京史目录学著作,也是一部研究北京史地风物等方面的大型实用的工具书。《全编》著录北京文献书目约2.5万余种(包括外文文献书目约300余种)。 全书分为“历史、地理、风物”三大类。包括专著、论文集、资料汇编、私家笔记、档案史料、古今舆图、地方志书、考古报告、诗词民歌、散文随笔、戏剧音乐、书法绘画、工艺美术、民情风俗、民族宗教、医药卫生等。著录全国各地出版的北京文献书目,同时,还广泛搜集和著录世界各国出版的北京文献书目,包括英文、日文、俄文、德文等书籍的原著或译著。重点收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北京文献书目,展现了首都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和出版事业欣欣向荣的特点。
-
内蒙古吐列毛杜农场志陈福 编吐列毛杜农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北部,隶属于兴安盟农牧场管局及兴安农垦集团总公司。1960年仲夏,奉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的命令,一支由牡丹江农垦局支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开荒指挥部索伦分部(后称为乌兰浩特分部),第一开荒大队拖拉机手为主组成的垦荒机务技术人员共31人,从黑龙江省牡丹江军马场四分场(五道梁子)出发,一路风雨兼程、披星戴月,先期到达科尔沁右翼前旗索伦镇西口,进行开荒。1960年7月下中旬,牡丹江农垦局支援呼伦贝尔盟开荒指挥部通知乌兰浩特分部,第一开荒大队的全体人员和农机具全部留在垦荒所在地筹建农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吐列毛杜农场认真贯彻以农为主,农牧林结合,多种经营发展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00年底,吐列毛杜农场为激发企业活力,对企业的经营机制进行了转换。由原来大机组承包经营一定规模的土地,农场垫付一切生产经营费用,变为由职工群众单独承包土地,生产经营中的一切费用由承包户自己承担,以维持企业的发展。2009年农场为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组建了规模化经营管理区。建场60年来,吐列毛杜农场几经风霜的考验,走过了艰苦曲折的道路,但是任何困难和艰难险阻都难不倒吐列毛杜农场人,因为他们有着一种“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老一辈农垦人留下的精神在传承发扬光大。一代又一代农垦人心系农场之沃土,为之奉献青春年华,已至奋斗终生。在吐列毛杜农场成立60周年到来之际,经过吐列毛杜农场编纂人员近两年时间的辛勤努力,《吐列毛杜农场志》付梓。志书为通志,上限始于建场初期,下限至2020年12月31日。志书采用编、章、节、体,原则上按编、章、节、目、子目五个层次编写;彩色图片载于卷首;综述、大事记、人物、荣誉附录,编纂始末不列入篇章序列;图表分别穿插于各篇章之中,力求图文并茂。志书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进行表述,以志为主。志书遵循“事以类从,类为一致”的原则,坚持横排门类、纵述史实,据事直书,重在记述,述而不论的原则。本书涵盖农场的地理及自然资源环境,农场各个发展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口、行政、司法、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叙述全面,共计十九编,字数逾30多万,彰显了农垦人在历史上开拓进取的无畏精神,资料客观、翔实,是各方面专家学者研究农垦时可靠的参考资料。
-
山东清水泊农场志李昌军 编史志存实录,资政立真言,盛也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益于当代、惠及后世的崇高事业。《山东清水泊农场志》客观、准确地记述了清水泊农场的历史与现状,彰显了成功,总结了经验,点出了失误;体例正确、门类齐全、资料性强、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文约事丰。是一部弘扬清水泊农场精神的生动教科书,具有“资政、育人、存史”多种功能。一志在手,犹如全场在胸,它是清水泊农场领导掌握场情、科学决策的“资料库”,是各界人士来清水泊农场参观学习、旅游走访的“导游员”。
-
辽宁大台山果树农场志邓文岩 编本书记载大台山果树农场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状况,记载大台山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本书按照以类系事,横排竖写的编纂方法,分为: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建制和自然地理、经济、组织机构、文化、社会、人物、附录等。
-
平凉史地述略景颢该书采用章目式题材结构,以人物事件为经,以历史朝代为纬,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了上迄先秦,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至2002年平凉地区撤地设市、县级平凉市撤市设立崆峒区,共2000多年来平凉历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的主要历程,填补了平凉及崆峒通史研究的空白。该书具有一定的史学含量和文化品位,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平凉及崆峒历史的长篇画卷。编辑出版《平凉史地述略》,对于进一步发掘平凉市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特色文化名市名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崆峒、建设崆峒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崆峒区乃至平凉市文化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常州历代医家史志李夏亭 著常州中医源远流长,名医辈出,“毗陵自古多佳士,医道术行誉神州”,如著名的陶弘景、许叔微、罗知悌、王肯堂、余师愚、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张赞臣、吴惠平、徐衡之等。本书收录了古往今来常州籍(含武进、金坛、溧阳)悬壶济世的医家,以及落籍本地的行医者,共计四百余位医家。书中图文并茂地记述了他们的生平、医术、业绩、著作等,其中不少图片是作者多年来多方收集的珍贵老照片,见证了常州中医历史,弥足珍贵。另外,还介绍了常州中医简史、历代医药著作、近现代的中医药发展概况、中医传承世家谱、孟河医派的形成与发展等,并且披露了一些可供现代人借鉴使用的养生之道和方剂药典,以冀传承学术、惠泽后代。
-
法源寺志稿王树枏 著北京法源寺作为北京古老的寺院之一,在中国古代佛教发展史上,尤其是北方地区佛教发展历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作为我国著名的寺院庙宇,北京古老的寺院之一,研究它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长期以来,对北京法源寺的历史文献记载仅限于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王树枏、黄维翰编纂的《法源寺志》卷四、卷五两卷存稿。中国书店在整理古书过程中,发掘到了一部清末民初编纂完整的六卷本《法源寺志稿》。
-
藏北游历文献辑注赵书彬文史资料承担着“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社会功能,进行文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藏北游历文献辑注》是那曲市政协文史办积极探索建立特邀研究员队伍形成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作者赵书彬十几年专注藏北、持续积累资料形成的学术成果。《藏北游历文献辑注》是作者“藏北历史文献辑注丛书”的首本(《嘉黎驿道文献辑注》《三十九族文献辑注》《藏北地理历史文献辑注》将陆续完成),该书系统收集整理历史古籍、档案资料、新旧版书籍中有关藏北的史料内容,辑注了西藏和平解放前游历者有关藏北的第一手文献资料54例。本书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揭示了历代中央王朝对西藏地方的有效治理。三世嘎玛巴、四世嘎玛巴进京拜见元朝皇帝皆由藏北军站出藏,五世****进京、七世****在清军的护送下进藏亦走青藏,藏北驿路交通见证了中央王朝对西藏地方有效管辖所发生的诸多重要历史事件。二是反映了藏北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着汉装、说汉语,关帝庙、内地商品等案例常见于藏北游历者记录中,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一家亲在藏北的生动体现。三是记录了不同区域地理、气候状况。道路记程反映各段路程的水源、草场、氧气、气候等基础条件,西方人的地理考察在地貌描绘、气温测量、动植物标本收集、纬度观测、地理勘探、湖泊测量等领域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四是展示了当时藏北政治社会的基本面貌。霍尔三十九族、申扎宗、朗茹宗、那曲宗、索宗、嘉黎宗等的管理运行情况都有涉及;还有牧人衣着、村镇面貌、部落状况、宗教信仰、娱乐活动等也都留有记录。五是呈现了藏北的许多事件、地点和人物,还原了当时所见所听所感的历史场景,具体、细致、鲜活,透露出很多不为现代人所知的历史内容,游记里形形色色的藏北人物可以串联起藏北社会的一般面貌。总之,从系统文献史料整理的角度来看,该史料辑注在藏北还是首次。这些多侧面、多角度的原始记载,是我们今天了解藏北过去真实面貌和实际情况的宝贵材料,是进行藏北研究、藏学研究的第一手素材。
-
见证百年西安曲江出版传媒 著西安从新中国成立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凝聚了一批亲历城市的变迁和发展的有历史、有故事、有情怀、有精神的口述对象,本书通过选取西安在经济、人文、教育、科技、城建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等专业领域的杰出代表,讲述了西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城市变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民生活等内容主题。
-
17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泰山田芬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按时间顺序将泰山文化外文文献分为早期发掘阶段、探索发展阶段、深入熟知阶段、持续发展阶段和专题研究阶段。作者对每一个阶段的外文文献进行了搜集、整理、译介和短评,并竭力呈现外文文献中的泰山记载。因中外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加之文献作者基于身份、国别、立场等的不同,所以他们笔下所描述的泰山形象及文化未必与客观存在的泰山文化完全一致。基于这个原因,笔者在对原作品进行译介之后又增加了短评内容,分析总结了不同时期泰山文化外文文献的特点,并力图寻找中外语言记述下关于泰山文化的差异性。第二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作者将掌握的所有外文文献作品进行了整体架构、解读,分析归纳了不同历史时期下外文文献里的泰山文化特点,并对泰山文化海外传播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