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中国共产党江西省资溪历史资溪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编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5月—1956年4月)章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节党政军领导机构建立和党面临的任务一、中共资溪县委、资溪县人民政府、资溪县大队的成立二、党面临严峻形势与重大任务三、城市接管工作全面展开第二节基层人民民主政权和人民团体的建立一、城乡基层人民政权的建立二、各人民团体的建立三、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第三节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一、建立抗美援朝运动领导机构二、开展抗美援朝宣传活动三、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第四节剿匪反霸和镇压反革命一、初期剿匪斗争二、资溪事件三、吸取教训彻底肃清匪患四、开展反霸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第五节“三反”和“五反”运动一、增产节约和“三反”运动二、“五反”运动第二章土地改革和社会民主改革节土地制度改革一、土地改革前资溪农村的特点二、减租减息三、土地改革准备工作四、土地改革全面展开五、土地改革复查六、农村的巨大变革第二节社会民主改革一、城镇民主改革二、宣传贯彻《婚姻法》第三章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事业的初步发展节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一、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二、打击金银黑市和建立金融机构三、统一财经和加强财政管理第二节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老区人民重建家园二、农业林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三、城乡市场趋向稳定与繁荣第三节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改革与初步发展一、工农群众和广大干部开展大学习二、教育事业改革与初步发展三、卫生、邮电等事业初步发展四、知识分子改造运动第四章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节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一、经济建设的思想和组织准备二、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一五”计划的制定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步一、贯彻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二、发展农业生产第五章过渡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建设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一、基层普选二、县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三、开展宪法草案大讨论第二节党的建设和审干肃反一、党的七届四中全会的贯彻二、中共资溪县次代表会议的召开三、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四、审查干部和内部肃反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节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一、农业互助合作发展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第二节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社会主义改造前的手工业二、引导个体手工业合作化道路第三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第二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和经济社会的曲折发展(1956年4月—1966年5月)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节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中共资溪县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二、学习贯彻中共八大精神三、县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良好开端一、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二、省老根据地视察团再次视察资溪三、实施“一五”计划四、地方病的防治五、制定“二五”计划六、安置上海支内垦荒群众第三节工交水利建设一、工业发展二、交通运输业发展三、水利建设发展第八章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节整风运动一、人民内部矛盾的日益凸现二、学习和宣传贯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三、党内整风运动的初步展开第二节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一、从整风到反右派的转变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其严重后果第三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二、“反右倾”整风运动第九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节“大跃进”运动发动一、宣传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二、县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三、中共资溪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第二节“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一、农业“大跃进”二、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工业“大跃进”三、其他领域的“大跃进”第三节“大跃进”中的积极探索一、国营综合垦殖场的创建二、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资溪分校的创办三、资溪民兵师成立第四节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人民公社化的快速实现二、“共产风”盛行三、创办公共食堂第十章从纠“左”到“反右倾”斗争节纠正“左”倾错误一、整顿人民公社二、压缩工农业高指标第二节“反右倾”斗争展开一、贯彻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二、“反右倾”运动全面展开三、“大跃进”继续四、打击“现行反革命分子”第四节“大跃进”期间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失一、“大跃进”的得失二、第三次“三反”运动开展第十一章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全面调整节县委工作方针的转变一、农村整风整社运动二、贯彻中央“八字方针”三、大力倡导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四、第四届县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第二节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和经济政策调整一、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二、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第三节工商业和城市政策调整一、工业政策调整二、商业政策调整三、精减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第四节政治思想文化领域调整一、开展干部甄别平反工作二、开展“右派分子”摘帽工作三、教育科技事业调整第十二章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全面完成节全县经济建设继续调整一、确定全县经济建设目标二、中共资溪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第二节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一、学习毛泽东著作热潮兴起二、群众性的学英模活动第三节调整后所取得的新成就一、干群积极抗灾经受严峻考验二、经济比例趋向协调三、第五届县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四、南昌城镇知青下放资溪第十三章“左”倾错误再度抬头节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二、城镇新“五反”运动开展三、第六届县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第二节开展“兴无灭资”意识形态教育一、安置城市下放知青存在“形左实右”错误倾向二、在文艺领域加强“兴无灭资”教育第三编“文化大革命”与资溪人民的抗争(1966年5月—1976年10月)第十四章“文化大革命”运动和内乱开始节“文化大革命”初期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展二、全面动乱开始三、红卫兵运动
-
河北海兴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编纂委员会,河北海兴农场志编纂委员会本志编纂历经两年半时间批阅整理,编纂成志,是海兴农场的 部地方志。全书包括序言、凡例、大事记、概述、附录、后记和正文共15编、70章、255节,全书总计约95万字,上限起于1948年,下限止于2019年,详细记录了海兴农场从1948—2019年的沧桑巨变和农场干部职工艰辛无畏的创业历程。
-
百年红色记忆·河北卷戴建兵本书提“红色旧址手绘系列读本”中的河北卷。该系列读本由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和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组编,以省为单位,遵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精选被列为国家或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旧址进行编绘。本书所选红色旧址手绘图是以红色旧址的外观造型及周边环境为主要绘画对象,兼顾内部的典型红色场景和红色器物,使读者获得完整的红色旧址印象。
-
百年红色记忆·北京卷黄延敏本书提“红色旧址手绘系列读本”中的北京卷。该系列读本由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和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组编,以省为单位,遵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精选被列为国家或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旧址进行编绘。本书所选红色旧址手绘图是以红色旧址的外观造型及周边环境为主要绘画对象,兼顾内部的典型红色场景和红色器物,使读者获得完整的红色旧址印象。
-
百年红色记忆·湖北卷王立兵本书是“红色旧址手绘系列读本”中的湖北卷。该系列读本由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和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组编,以省为单位,遵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精选被列为国家或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旧址进行编绘。本书所选红色旧址手绘图是以红色旧址的外观造型及周边环境为主要绘画对象,兼顾内部的典型红色场景和红色器物,使读者获得完整的红色旧址印象。
-
敦煌通史郑炳林,司豪强本书主要论述了两汉时期敦煌的发展历史。本书通过全面整理传世史料中有关敦煌地区的记载,并充分利用敦煌及其周边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出土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等,对两汉时期的敦煌历史进行研究,包括敦煌早期文化(如玉门火烧沟文化、骟马文化)、敦煌早期民族(月氏、乌孙、匈奴等)研究等。结合传世史料、考古资料、河西汉简等,全面考究敦煌的行政建置情况,通过研究可大致还原敦煌基层郡县乡里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社会生活、天文历法、书法与简册制度等。本书对于从整体上研究、把握敦煌历史、西北历史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百年红色记忆·黑龙江卷陈君, 李洪光本书提“红色旧址手绘系列读本”中的黑龙江卷。该系列读本由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和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组编,以省为单位,遵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精选被列为国家或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旧址进行编绘。本书所选红色旧址手绘图是以红色旧址的外观造型及周边环境为主要绘画对象,兼顾内部的典型红色场景和红色器物,使读者获得完整的红色旧址印象。
-
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云 路倩 著本书稿共四章,介绍了淮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淮河流域的民间文学、艺术、体育和民间技艺、医药等方面。书稿以淮河流域文化学术研究的成果为基础,语言通俗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佛山人物志佛山市图书馆本书是一部广东佛山历史人物资料的汇编,集录了历代地方志中所见的佛山有姓名有时间点的人物。地域包含现在佛山所辖五区,即南海、顺德、高明、三水、禅城。时间起于战国时有记载的南海高固,止于明末时在地方志中有记录的人。以原始文献为主,标明出处。所录人物按生卒年、科举考试年或其它在原文中出现的时间排列,时间相同的按姓氏笔画排列。人物互相之间有亲缘关系(如祖孙、父子、兄弟),如果各自的资料都比较零碎,会集中到年辈较早、资料较多的人物名下以利了解他们的背景,不再按各自的时间分别排列。
-
北京史学 2022年春季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辑设百年影像、舆图探究、文化遗产、社会政治、学术动态5个栏目,对近代以来以北京为核心的历史影像、舆图及其相关问题、文化遗产保护、清代以来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教育相关问题、当下北京史学术动态展开研究。全辑突出了近代以来技术进步前提下,北京社会发展的多面相,既挖掘和保存了历史资料,又具有可读性,守正出新,彰显了学科演进新的增长点,丰富了北京史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