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胡绪鹍 编《武汉法治发展史》(秦汉-隋唐)以秦、汉、魏晋南朝、隋唐五代时期武汉地方法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各时期武汉地区的行政机构设置与官吏选拔,农业、商业和手工业法治,人口管理与赋役法治,地方司法,地方治安等内容。揭示各时期武汉地方政府依据国家法律治理地方的具体机制及其社会效果,比较分析这一时期武汉地方法治变迁的过程与规律,拓展对中国传统法治的认识。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突出展示法治发展史研究的地方特色,归纳城市管理与法治发展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体现研究视域的多维度。
-
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胡绪鹍 编《武汉法治发展史》(宋元明清)以宋、元、明、清时期武汉地方法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各时期武汉地区的行政机构设置与官吏选拔,农业、商业和手工业法治,人口管理与赋役法治,地方司法,地方治安等内容。揭示各时期武汉地方政府依据国家法律治理地方的具体机制及其社会效果,比较分析这一时期武汉地方法治变迁的过程与规律,拓展对中国传统法治的认识。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突出展示法治发展史研究的地方特色,归纳城市管理与法治发展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体现研究视域的多维度。
-
黄河文化研究谷建全 编2020年初,当论坛作为工作目标明确之后,历史与考古所领导班子进行了专门研究并明确了工作分工。由张新斌总负责,李乔负责具体落实并协助所长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前期的学术联系、论文组织、论文集编排由魏淑民负责,她还制作了会务手册,并编辑了《黄河文化》论坛专号。
-
潮学研究国际潮学研究会,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陈春声,林伦伦 著《潮学研究》是由国际潮学研究会、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研究领域为潮汕历史文化、海外华人社会等,旨在加强国内外同仁间的学术交流,促进潮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本书为第25辑,共设“专论”“区域历史”“华侨华人”“潮汕方言”“乡邦文献”“附件”6个栏目,收录海内外作者文章共计12篇。
-
走进奉贤杨杨 编本书系“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一种,聚焦奉贤新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点带面地介绍奉贤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发展脉络,有历史的遗迹,更有现代城市新规划的辉煌,通俗、生动地展示了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内涵。“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由上海通志馆主编,定位为“反映上海历史、具有方志特点、贴近社会关切”的地情普及读物,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重大战略,紧密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要事件,紧密围绕重大史料的发掘和开发利用。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新城发力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第四辑聚焦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大新城。
-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发展纪事文劲宇,陈晋 著本书记录了自华中工学院成立以来的电力工程系的发展历史,包括组织机构的变迁、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及其培养计划的变化、重要节点,科学研究的成就等内容。本书的价值在于文化传承,同时对高等教育研究、电气工程的技术发展历史研究、以及从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读者适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友;高等教育发展史、电力工业以及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历史爱好者。本书的价值在于文化传承,同时对高等教育研究、电气工程的技术发展历史研究、以及从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报人外史何听雨 著《报人外史》为“海派文献丛录-新闻出版系列”之一。原作者:玖君(本名王定九),连载于民国小报。 新闻事业在上海已逾百年,初启之时,新闻从业人员皆为半路出家之人,清末各报主笔,皆延请斗方名士,诗词大家,吟风弄月,报章所见皆为文人之雅事雅趣。民初,受辛亥革命影响,南社文士齐聚沪滨,创办三民诸报,批评时政,风气为之一变,上海新闻界事业,蒸蒸日上,报人辈出,新闻记者孜孜竞进。沪上高校增设新闻科,培育新闻人才。“孤岛“时期,报业畸形,有报皆洋,无馆不西,报人生活,与前迥异有别。 《报人外史》连载于1939年的《奋报》,记述30余位沪上小报报人的生平轶事,荟萃诸多报人生活细节,逸史珍闻,信笔挥洒,凡上海新闻界中人,如严独鹤、蔡钓徒、余大雄、钱华、朱惺公、李浩然、平襟亚、朱微雨、唐大郎、王小逸、蒋剑侯、顾执中、张若谷、黄寄萍、冯梦云、朱瘦竹、卢溢芳、易立人、王雪尘、张秋虫、胡憨珠、周天籁、谢啼红等,有记述价值者,皆逐篇描述,以此窥彼时新闻出版行业之沧桑变迁。 其角度独特,细节丰富;同时行文夹杂大量上海方言、俗语切口等,风格突出,便于读者大致了解小报历史、一窥当时的社会风貌,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近代新闻史的补充。书中所配插图皆由编者精心挑选,部分绝版报纸的影像更是首次披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浙江城市名片政协浙江省委员会 编《浙江城市名片》坚持明古详今、图文并茂,深入挖掘浙江城市的地域特质、史迹遗存、历史经典、人文精神等历史文化元素,充分展示各地经济特色、科技发展、地方产品、标志性建筑等现代文明元素。让读者既能感受历史的厚重,又能体味时代的活力;既能领略城市的风采,又能纵览省域的风貌。
-
广州城市社会变迁李淑蘋 著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深入和城市史研究的发展,近代广州城市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层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本书主要依据广州市档案馆丰富的馆藏档案和民国时期大量的报刊资料,重点从城市空间的重构、公共卫生的推进、市政建设的发展、社会事业的进步四个方面反映近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广州城市社会的变迁。
-
成都传蒋蓝 著蒋蓝笔下的《成都传》呈现出浓郁而独特的西南气质与诗性空间结构:“成”(古蜀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干栏式建筑的发祥地)与“都”(两江汇聚的低地)的分野,到“成”与“都”的汇聚为城市的演变;重要历史人物情感踪迹与物理踪迹两条线路是《成都传》的复线构成,比如杜宇与凤凰山、开明氏与茶叶入川、司马错和张仪与成都城的雏形、李冰与天府富庶格局的形成、文翁兴教的人才格局……成为贯穿《成都传》的两大经纬之线;成都自古以来的水路、陆路的交通史,成为了成都包容吸纳的两条血脉;成都经历十几次的移民,形成了人种、文化、风俗、园林、饮食、建筑、街区、植物的落地与繁荣,充分彰显出成都近3000年城址不迁、2500年城名不变的底蕴。这一世界城市史上非常罕见的现象,充分显示了成都这座城市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