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老周望野眼周力周力, SMG五星体育首席编辑,评论员,周力工作室制作人。本书为周力的微信公众号”老周望野眼“的文章精选集。作者为上海”建筑可阅读“大使,多年来致力于上海城市历史的挖掘,尤其是街区、建筑、海派艺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微观历史。其作品发表于公众号上,本书精选其有关海派城市考古、城市行走和建筑可阅读等主题的文章,并配以作者在行走中拍摄的现场照片以及历史照片,以图文方式展示上海的各类老建筑、特色街区、大街小巷的历史和人文风情,展现近二三十年来上海巨变中的历史瞬间。文章内容多为探究一座地标建筑的前世今生、对某一特色马路或街区进行详尽的历史考据。书稿特点在于个体视角,有个人感受抒发,也有文献资料印证,并可以为城市行走提供路线线索和背景知识。
-
温州人的大历史沈兴漾本书讲述温州人传统性格与改革开放后创业历程。作者通过自身在温州生活的经历、见闻等,参以历史文献、社会学研究,对温州风土人情、历史社会,乃至经济发展历程与地方民俗特色展开论述,夹叙夹议,描画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温州人文画卷。“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流动的塘河水赋予了温州人开放的、自由的心性,使得他们能够在一个禁锢的时代率先发轫,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温州模式”。但另一方面,偏处浙南一隅,使温州人始终与主流文明存在隔膜,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温州人既开放又封闭的心性,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使他们得以成就不同凡响的事业,也为时代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上海繁华[美]叶文心(Wen-hsin Yeh )上海的繁华辉煌,一开始是个“海上奇观”。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不仅由一个长江下游的县城,一跃而成东亚数一数二的国际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与“女性”共同挑战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西风中的资本主义,在上海长出最能代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中国的现代性不能不谈上海。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国家角色尚弱的20世纪初期,这个新富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为爱国志业的观念下,不仅取得在儒家社会的正当性,从而改变了上海,更成为近代中国政治与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新的往往也是旧的,作者认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国现代性的核心位置,却有不少力气花在挖掘过去的历史记忆。因此要了解今日之上海,必须回到20世纪上半叶,那个张爱玲曾经生活过也贪嗔痴过的上海。
-
和平里纪事巴义尔1952年北京和平里地区大规模建设并被命名,至今已经70年。诞生于和平主题高扬的时代,70年间该地区发展繁荣,折射了新中国辉煌的建设成就。是北京市首个大规模建设的小区,更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影院公园体育场的集中地区。交通发达,环境优美,人文历史厚重。同时还是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典范地区,集中了国家民委所属多个单位和家属区,还有地坛公园、雍和宫、国子监、孔庙、元代古城墙等,与北京上千年的多民族融合历史形成古今映衬、气象万千的独特地理人文样板。作者出生并工作于此,对该地区有着较深的了解并以充满情感的笔触辅以数百幅生动、珍贵图片讲述了和平里的故事,引申到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致力和平的主题,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和史料性。
-
十三世纪英格兰村民G.C.霍曼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C.霍曼斯因“社会交换理论”闻名于世,本书是他构建理论框架的奠基之作。在书中,霍曼斯根据丰富的庄园租役簿、管理账册、法庭案卷、文学作品等原始资料,通过土地、家庭、庄园和节日四个专题,详细考察了十三世纪英格兰村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环境、个体意识与群体行为、身份类型与依附关系,并特别关注了家庭结构、婚姻模式、继承制度以及节庆习俗等问题。霍曼斯做出的若干判断至今仍不过时,为前工业时代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也使他成为该领域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
中央苏区红色村落变迁研究张雪英,陈启钟 著本书是中央苏区红色村落变迁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通过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结合口述资料,对永定区西陂村、上金村两个红色村落的历史进行梳理与分析,探讨了两个村落在革命战争年代支援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工农联盟的重大意义,阐述了这两个村落在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经历的辉煌与曲折、挑战与机遇,总结其经验启示,并对保护利用红色村落提出对策与建议。
-
宣城古道政协宣城市委员会 编宣城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为了传承优秀文化、发觉历史智慧、留住乡情乡愁,政协宣城市委员会编篾本书,深入挖掘和宣传当地古道资源,分“宣州”“郎溪”“广德”“宁国”“泾县”“绩溪”“旌德”7个篇章,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和介绍了宣城数十条古道,旨在将古道这种文化遗产,变成“生态廊道”和大众休闲旅游的风景线,从而进一步促进当地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对推动当地历史文化发展有积极作用。
-
人类文明的圣殿王光镐 著《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既对北京历史文化的本质属性做了系统、深入、全面的纵向剖析,又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特异性做了大视角的横向比较。具有悠久、持续、递进、多元、一统发展特性的北京历史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是高踞于人类城市文明之巅的“人类文明圣殿”。不但如此,它还是孕育了远古人类、现代黄种人、新石器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地方,堪称“中华第一摇篮”;它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从上古时代走来并且始终永葆大都市地位的城市,堪称“天下第一城”;它同时是不折不扣的“东方第一都”, 在它红墙绿瓦的深处,蕴积着极为丰厚也极其深刻的东方文明内涵。
-
浦东那事那人潘建龙 著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浦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浦东那事那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史为主题,围绕上海浦东的历史、开放、发展选材,涉及上海浦东历史的方方面面,资料详实可靠,语言凝练,表述得当,为学界了解上海浦东历史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史学参考。既是一部书写浦东开发开放的大众读物,也是一部展现上海浦东发展变迁的史料宝库。在宣传浦东地方文化,深入了解上海地情,展示上海文化品牌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讲好上海故事,让红色文化代代传承;梳理浦东成就,突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示范效应。
-
澳门学与澳门民间文化澳门基金会 著本书是由澳门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及暨南大学共同举办的第六届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的结集,书中收集国内外从事澳门学研究的著名学者的论文33篇。本书以“澳门学与澳门民间文化”为主题,从“澳门学的学科建设与宏观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互动”“文学艺术与多元发展”“历史研究与史料整理”四个方面,深入探讨澳门学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和取得的进展,丰富充实了澳门学的研究内容,拓展了澳门学的研究范围,有助于推动澳门学的学科建设和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