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沙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吴水妹本书按照“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大里程碑的历史脉络,系统书写沙县革命老区百年历史,以老区发展为主线,以革命史为线索,深入挖掘沙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这对于充实丰富沙县革命史籍宝库,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红色苏区形成;第二章,抗日救亡运动;第三章,迎接沙县解放;第四章,建设实践探索;第五章,推行改革开放;第六章,走向伟大复兴。
-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刘振茂福建古田县卓洋乡前洋村,历史悠久,宋代即有先民在此居住,明清时期发展至鼎盛。古村落格局历经数百年,仍较好地保持了原始风貌。这里曾经是闽东重要革命根据地,村内存有较多红色遗址、遗物。前洋村被誉为“五朝流韵,世外古村”,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生态示范村。 为深入挖掘前洋村历史与古迹,保护和弘扬传统村落文化,助推前洋古村落建设,2021年古田县政协组织人员对前洋名胜古迹,重要历史人物诗文、事迹等进行全面的收集、梳理,编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建前洋》一书。全书共分五朝流韵、名胜古迹、人物文采、红色记忆、美文集锦等五个部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前洋村厚重的历史人文、乡风民俗、乡土特色和红色文化。
-
烟火门西暂缺作者本书以门西的杰出人物、普通百姓、民居建筑、街巷风貌、民风习俗为主要关注点,记录老门西的过往,以非虚构的记叙、配以珍惜图片,展现门西市井或个人,或集体,或城市的记忆,有较强的资料性、可读性,可弥补史、志、谱等所不能顾及的方方面面。
-
庐陵古韵李洁,欧阳亮,温希东本书分“先贤伟士”“人文名胜”“古村古镇”和“民俗风情”四个篇章,内括包括:善吏宰辅刘沆;文坛宗师欧阳修;抗金忠烈杨邦义;刚正名臣胡铨;诗坛巨匠杨成里等。
-
太原府志(清)费淳乾隆《太原府志》的编纂,一依其《凡例》。其特点,一为在《沿革》中增加“表”,以补沿革之未尽。二为于府境全图下,各县也绘一图,使“山川形势,指掌了然”。三为“祀典”中删节古帝王将相、神仙高士,专以表扬忠烈。四为于《水利》之后,附设“堤堰”“津梁”,以利农事。五为在“人物”后,增加“辨证”,用以分辨“不官于此”或“不产于此”而列入“人物”的特殊情况。六为增加“关隘”,分类志之。七为有关晋阳“掌故”,广采于《太原边事杂记》等有关太原历史的图书,使失传的图书藉以流传。乾隆《太原府志》也有一些缺失,如卷十五“物产”内,没有记载矿产及开采,而先此永乐《太原府志》,却有“坑冶”一类,记载了太原各县的矿产,内容很丰富。这对以矿产丰富着称的太原,是不应有的缺失。尽管如此,乾隆《太原府志》其内容之多,已经超过前五部同类府志的总和,记载内容的丰富是可想而知的,可称古代太原的百科全书。在今日而言,可宝贵的,是它保存了当代其他文献已经缺失的古籍、失载的人物以及名胜古迹的记载等等。如“关隘”所载太原与忻州交界的石岭关,在冷兵器时代是太原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志中对此关的建置、军事价值、重要战事等等,记载详细,且有清人李光辉的《重修石岭关碑记》,而今过关,沿大运高速奄忽而穿越,不知有关口之存在,读此。遂使人怀想不已。有关晋祠的记载更多,有诗词、游记、古迹等等内容,可以看作一部晋祠的发展史,是今人研究和开发晋祠重要的参考资料。明清时,太原有许多书院,太原府内有晋阳书院,书院中有三立祠,祭祀着王通、司马光、薛瑄等山西既往的乡贤。三立祠已经毁坏不知多少年,但是,傅山先生写过有关三立祠的文章,使今天的文人对三立祠有一番向往。恰巧这部《太原府志》就有王道行所撰《三立祠记》,于建祠多所记载,大可备考。他如太原及所辖名胜古迹,亦记述详赡,可供一一细考,颇具研读价值。
-
人间正道是沧桑王静本书以时间为轴,将先秦至当今河北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分九章、三百个选题依次呈现。从远古到近代,从熹微到绚烂,从分裂到统一;王朝的起落更迭,王朝的兴亡盛衰,人间的悲欢离合……五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世事沉浮,皆是娓娓而述,一一道来。在秉持历史真实和表述精准的前提下,本书力求打造具有浓郁燕赵风范的人文科普读本,让读者在相对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掌握河北历史脉络,感悟河北人文精神,收获更多启示。
-
涪乘启新(清)贺守典,熊鸿谟方志是详细记载一地的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以及诗文、著作等的史志。它是国史的基础材料,犹如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它是时代的毛细血管,可窥见大众百姓的脉膊跳动。方志文本分门别类,取材真实,内容丰富,剪裁得当,保存了相当复杂多样的社会信息,是研究历史,特别是地方史的重要的参考资料。《全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录我国历代地方志八千二百多种,每种都注明卷数、版本、纂修者及藏书单位等信息,便于使用者参考阅览。历代《涪州志》即是中国方志的组成部分。涪陵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地连五郡,舟会三川,百物辐辏,人文畅茂,自古为水陆要冲,商贸名城。《禹贡》记载属梁州之域,战国为巴子国都,秦置枳县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郡、州、县等治所。具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的涪陵,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历代的涪陵地方志都有较为详细的辑录。涪陵的地方志书,可考的始于北周。散见于史册的有北周的《涪陵地图记》,唐代的《涪州图经》,宋代的《涪州新图经》《涪陵记》《龟陵志》《龟陵新志》等八种。明代有《涪州志》两种。清代有官修《涪州志》五种。可惜由于朝代更迭和其他天灾人祸造成的社会动荡,清康熙之前所修的地方志书皆已散佚,对了解、研究涪陵地方史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令人扼腕。中国有盛世修志的传统,历朝历代帝王对修国史相当重视。一方面,新王朝建立,即修前朝史,一朝一朝延续下来,成为惯例。另一方面,各地方官员对修方志也异常热情。康熙以来,先后担任涪州知州的董维祺、郭宪仪、多泽厚、徐树楠、德恩、吕绍衣等就亲自主持过《涪州志》的修纂工作。据文献记载,涪陵自明嘉靖以来,已有明嘉靖三十年《涪州志》,清康熙二十二年《涪州志》,清康熙五十三年《涪州志》,清乾隆五十年《涪州志》,清道光二十五年《涪州志》,清同治九年《涪州志》,清光绪三十一年《涪州小学乡土地理》(又名《涪乘啟新》),民国十七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等八种方志。但长期以来这些宝贵的地方史志资料因印数有限,藏本奇缺,已经作为古籍文物加以保护,极少与广大读者见面。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启动地方志编纂工作,历代方志也只是极少数修志人员有条件参阅,因岁月流逝和保护手段有限,加之古籍图书纸张发黄易碎,有些古籍孤本几近毁损。这一方面有可能造成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又对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本土历史知识,增加历史学养,培养爱国爱乡的情感造成了无形的隔膜和障碍,方志的赓续文脉、资政育人的特殊功能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
江西省情资料手册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本书为2021年新版。本书是为了帮助在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参加培训学习的学员及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认清z新省情而编写的,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基本省情篇、发展格局篇、专题资料篇、比较资料篇。手册通过展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概况,力求做到覆盖面广、内容简洁、易于查询、携带方便,资料z新,一册在手,省情尽知。 精彩内容呈现:3.历史沿革●旧石器时代:鄱阳湖周边和赣江中下游许多地区已有远古人类繁衍生息。代表性遗址:万年仙人洞遗址。 ●新石器时代:普遍以农业经济为主,而且以栽培水稻为主要生产活动,也兼营一些狩猎和捕鱼。代表性遗址:筑卫城文化。●商周时期:吴城、新干等商周遗址的考古发现,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定论,表明当时赣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具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着一支与中原地区并驾齐驱的青铜文明。代表性遗址:吴城商代青铜文化遗址。●春秋战国时期:江西谓之“吴头楚尾”,主要系指赣北地区而言,赣南地区称为“百越之地”。●秦汉时期:秦朝设立九江郡,辖境内有赣北、赣中、赣南。赣西则由长沙郡管辖。江西境内的行政区划由西汉时期的1郡18县,发展到东汉末年的3郡35县,初步奠定了今天江西省政区的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孙氏东吴在江西设6郡,属扬州,江西还不是直属中央的州级独立行政单位。两晋时期,境内设江州,从此江西作为直属中央州一级的独立行政机构。南朝4代,各朝统治者仍加强对江州的控制。●隋唐五代:隋改豫章郡为洪州,置总管府,这是江西设立军政统一管理体制的总管府的开始。唐在地方行政机制是“道”制,江南西道的治所在洪州(南昌),简称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设9州49县。五代更替,江西仍为吴、南唐割据区域。隋唐五代使江西与大中国历史发展同步,创造出大大超越前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宋元明时期:北宋时期是江西行政区划发展的全盛时期,共有13州军,管辖65县;南宋江西全境为9州4军,下辖68县。到了元朝,江西是全国10个行省之一,省辖18路、9州、13个路属州和78县,辖境跨越南岭南北,包括今江西大部和广东大部。明朝江西布政司下辖13府,辖78县,除婺源外相当于今日的江西区域范围。此时的鄱阳湖及赣江成为南北物质交流的重要通道,江西作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已完全确立为国家的重要财富基地,并涌现出大批精英人才,文化事业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呈现出“江西填湖广”的人口流动局面。●清朝时期:前清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辖13府,1直隶州,77县,江西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清中晚期,尤其是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加速了手工业的破产,江西经济、文化地位下降,边缘化趋势开始显现。“辛亥革命”后的13天,九江宣布独立,这是继湖南、陕西之后全国第三个宣布独立的地方。之后,江西同盟会武装起义,宣布江西独立,标志着清朝在江西的统治结束。●民国时期:1913年7月,北洋军阀开始了对江西14年的统治。在1927年起的7年中,江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的主要地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引导了中国的前进方向和历史命运。抗战时,全省60多县先后遭到日军侵扰,其人民对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9年5月22日,二野第四兵团第三十七师解放南昌。6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邵式平为主席,范式人、方志纯为副主席。6月19日,中共江西省委成立,陈正人为书记、范式人、杨尚奎为副书记。6月25日,江西军区成立,陈奇涵为司令员,杨国夫为副司令员。至此,全省党政军机关成立。9月30日,四野第十五兵团第四十八军解放石城。至此,江西全境均获解放。
-
青岛市志冯英本书以《青岛市志》相关工业分志为基础,结合相关研究著作、参考**研究成果编著而成,反映青岛地区工业各门类自事物发端至1985年期间各历史时期的的发展变迁历程。本卷照片图注增加了该照片所反映事物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数据,力求增加照片的信息量和可读性,以达到图文并茂。本卷编纂既广泛采用前人著述论说,又注重吸收**研究成果,力求资料丰富、述体规范、文字简炼,为读者提供一部权威性、可读性及学术性兼备的资料性著述。读者对象为社会各阶层群众。
-
临沂市罗庄区志彭长强罗庄区为山东省临沂市辖区,1994年12月临沂地区撤地设市,析原县级临沂市西南境所置,因区行政办公中心驻罗庄镇而得名。至2013年,全区总面积568.55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3个镇、119个社区(283个自然村)。本书全面客观、详略得当、图文并茂地记载1995-2013年罗庄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和全貌,真实反映罗庄区19年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动轨迹,以及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新体制,实施的新举措,取得的新成就和带来的新变化,描绘了罗庄区繁荣新区的崛起过程、优美生态和发展的巨大潜力,浓墨重彩地反映区情特色和时代特征,充分展示了罗庄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累累硕果,不仅为社会各界了解罗庄区、建设罗庄区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性文献,也为各级领导掌握区情、决策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