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走进怀仁堂董保存著作家董保存近年来创作的传记、纪实类作品精选本。 作者带我们走进中南海高高的红墙,推开怀仁堂厚重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震惊中外的重大的历史事件,认识一个又一个蜚声中外的政治、军事人物…… 作者先后采访了上百名的知情者,对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十分深入地研究。活生生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情景,勾勒出了人物的 独特个性。由于是采访的真实记录,可圈可点之处颇多。其中有的篇章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无论是对广大青年读者,还是对党史军史的研究者,这部书都是一部有价值的书,一部值得玩味的书。这是作家董保存近年来创作的传记、纪实类作品精选本。董保存现为解放军(解放军文艺、昆仑)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大校军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发表作品,出版小说、报告文学16部,二百多万字。近年来的传记文学、纪实文学作品曾数十次在军内外、国内外获奖,其中纪实文学《毛泽东与蒙哥马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此书是作者先后采访了上百名的知情者,对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后撰写的,活生生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情景。由于是采访的真实记录,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
中国皇帝大传杨飞主编本书以详实的资料、精练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生动完整真实再现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深刻提示中国古代社会由乱到治、由治到乱以及繁荣衰败的内在规律,诠释中华民族嬗变兴替的艰辛过程,使历史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当代,有鉴于未来。本书是光明日报出版社重点图书工程::彩图人物传记系列中的一种。本书遴选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位帝王,他们或经历中华民族大发展的高峰,或崛起于民族危亡的低谷,或消沉在末路悲歌里,或堕落在盛世赞歌中,在中华民族走过千年兴盛、百年屈辱后,研究历史上可具殷鉴的帝王便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立体、真实地再现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深刻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由乱到治、由治到乱以及繁荣衰败的内在规律,诠释中华民族嬗变兴替的艰辛过程,使历史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当代。
-
戴安娜画传司徒佩琪著她为了爱情苦苦追求一生,可是她命运中的男人却一次次背离而去;她虽踏上现代灰姑娘的水晶鞋,却在深闱中独自垂泪;她有着一颗慈善之心,怀抱患有艾滋病的婴孩低声而泣;她的美丽轻而易举地引领时尚潮流,世界因她而熠熠生辉;她在生命里最灿烂的季节飘零,红颜薄命……八年漫长的光阴缓缓流过,在英伦半岛那潮湿夏天,位于奥尔过细普庄园的戴安娜前总是绽放着花朵一泪光。在这里,一对青年情侣在雨丝中相拥窃语;“亲爱的,不要像她那样”。“不,我要像她那样”戴安娜·斯宾塞,性格善良单纯可爱,继承了良好的贵族举止。她天生丽质,身材苗条,金发碧眼,再加上昂贵的衣服和化妆品的陪衬和摄影师技巧的掩盖,风华绝代足能够倾城倾国了。她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世纪婚礼”的主角,婚纱拖天盖地;她曾经是英国王室的王妃,照片布满全球各地。她表面上衣着华贵,态度谦和,扶老携幼,既上镜头又得人心;实际上她和王子长期不睦,身居别宫,长日漫漫,难以自遣;岁月悠悠,未有归所。戴安娜在与查尔斯王子离婚整整一年后,谜一般地香销玉殒了……
-
霍英东全传冷夏著我与霍英东之交往——后记有空重新收听我和霍英东交谈的43盒录音带,那欢悦的倾心交谈的日子历历在目……我与霍英东先生的接触,始于1995年5月。自那之后的半年间,我和霍英东平均每周见面一次,有时是在他位于山顶的家里,有时是在香港赴广东南沙和广州的途中,有时是在他属下的广州白天鹅宾馆、北京贵宾楼,有时是在深水湾乡村俱乐部、高尔夫球会,更多的时候,是在中银大厦霍氏集团会议室和中华游乐会的西餐厅。期间,霍先生曾经几次出国访问,但几乎每次一返港,他就约我交谈。在交谈中,霍英东多次表示:“现在时间不够用,花那么多时间跟你谈之后,我再也不会接受别的人采访,写我的自传、回忆录或者传记了……”到了1995年12月底,也就是圣诞节前,我的《霍英东全传》有了一个初稿。我是用笔写作的,我很感激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一位朋友在工余时间,用电脑帮我将30多万字的手稿打印好。我将打印稿在圣诞前交给霍英东,征询他的意见。那3天圣诞假期,霍英东随身携带厚厚一大叠《霍英东全传》书稿到广州从化县温泉度假中心看。半个月后的一个晚上,约莫是深夜12点钟,霍英东打电话到我家找我,说:“我正在番禺,刚刚看了你的稿,看了其中一章,是关于‘东方海外’的,所讲的都是事实,但可能这时公开不太适合。所以给你电话,等我返来,我们见面谈一谈……”知道我家电话的人不多,深夜打电话到我家里的人,少之又少。霍英东有个习惯,就是晚睡,睡前还要处理工作上的事,所以他有好几次都是在深夜往我家里打电话。另外,星期天或假日,他兴致一来,或突然间想到什么问题想找我谈,也往我家里打电话。第三天,我和霍英东相约在中华游乐会西餐厅见面。那天,霍英东的私人秘书何先生亦在场。我问何:“听凌先生(霍的另一位秘书)说影印了一份稿给你看,不知有什么意见?”何答道:“你那份稿,我看了,写得当然很好,是很高级的一本书,明显与街边的那些不同。但是,我也和霍生商量过,有些事,比如抗美援朝期间的事,1997年前最好不要出,都不知英国人在最后一年要玩什么。我们要为霍生的处境着想。”何先生的这番话,我是能接受的。我写传记,当然不会刻意为传主涂金抹粉,为他歌功颂德,但也不希望给他添麻烦。之后,大约有半年时间,我和霍英东还是10多天见一次面。每次见面,他都是反反复复地谈那些我已经听腻了、几乎可以背诵出来的陈年往事;但有几次,他也提到《霍英东传》。我的录音带里记录着他说的一段话:“我今天又看了你的文章,你不是为我抹粉贴金,但事实是一定的,你比任何人都理解我的历史,才这样写。(我)这种性格,你知,其他人唔(不)知……你是最理解我的人……”霍英东喜欢与我交谈,每次见到我,总是滔滔不绝。我记得有一个周末,我们在一个地方(不记得是在哪里了)交谈完之后,已接近深夜12点钟,霍英东的一个儿子(一直没问他是显扬,还是显旋、显光、显强?)开车送我回家,霍英东也在车里,我们在车里一直交谈。到了我家楼下,车已停下,但霍生意犹未尽,继续在车里与我交谈;约15分钟之后,他才说:“那好,今天就说到这里。明天,唔知你有无事?如果没事,我再打电话给你,大家再谈一下……”我认为,霍英东喜欢与我交谈,可能是因为我从不附和他;加之我是研究香港历史和时政的,对这方面的情况略有所知,所以我们有不少话题可以谈。交谈中,霍生时常就一些中国和香港的时政问题征求我的意见,而我也是尽自己所知,谈自己的见解。这种交谈是双向的。据闻,以往有不少记者、作家采访霍英东,都是霍英东说什么,对方记什么。我想,尤其是当霍生登上政坛之后,对他恭恭敬敬(或唯唯诺诺)的人可能更多。每个人的做事方式各不相同,我的这种方式未必是对的,这只是个人的性格使然。霍英东很重视这部《霍英东全传》。自我将书稿交给他以后,他去公司上班,到中华游乐会打球、按摩,回到家中,或者出差到广东、北京、日本、美国……他都将书稿带在身边,一有空,就拿出来看。正因为他随身带着这份书稿,所以时常跟着他的王宁世(霍在北京的秘书)、霍文孙等人,也有机会看完了这些稿子,他们几人都向我提及此事。王宁世说:“老板每次来北京,桑拿时,稿放在外面,我就拿来看,结果也看完了。”有几次,他的秘书凌汉伟说:“几磅重的稿,但老板时时都带在身边,其实,他哪有时间看,但还是带来带去……”霍英东前前后后对书稿提过不少意见。有一次,在中华游乐会,霍英东突然问我:“有没有看过《旷代逸才》这本书?”我说没看过,也没听过。“你看过了?”我反问他。霍答:“我也没看完,但何生看过,向我推荐。这部书分六七本出版,我觉得我那本书也可以分成几本出版,每本一个内容,比如体育是一本,在内地投资是一本,这样读者喜欢哪些内容,就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本来看……”我觉得霍英东的想法并不可行,但当时也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说:“我尽量找《旷代逸才》这部书来参考一下。”此事后来不了了之。霍英东对书稿提出的要求,往往出人意表。有一次,他居然说到书的目录和书中每一章的题目:“我的一生,每一件事都是与历史的发展分不开的,所以在目录里,最好把每一件事发生的时间都注明上去,比如“初见邓小平”,那是1964年;又如“再见邓公”,是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之后;以后经常见到邓小平,但每一次见的含义、历史背景不同,所以有个时间注明在目录下,人家就清楚了。”两天后,霍英东还将他自己亲笔注明的各个时间年代的目录给了我一份,让我参考。我认为,在不违反作者观点,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对一些问题进行删改是可以接受的。霍英东后来也向我提供了一些资料。所以,在1996年8月,我曾躲在中山温泉7天,全面修改此稿。何时出版《霍英东全传》,霍英东的意见有些含糊,但我理解他的意见至少是在“七一”香港回归之后,而我也接受了他的想法。1996年10月底,他还安排凌汉伟先生和我就《霍英东全传》做一次全面修改。凌来我们公司两天,将霍英东不满意的地方告诉我,而我也据此对书稿做了一些修正和删减。之后,我和霍英东还见过几次面。当然,我和霍英东这两年接触、交往的情况,远远不止于这些。1997年4月底的一个星期日,霍英东约我到他位于山顶普乐道2号的私邸见面,同行的还有凌汉伟先生。霍英东近几年大多时间都在这里居住。那天的家庭式聚谈,约莫有3个钟头,霍英东除了谈他的身世、他的创业史、他的思想外,还与我们讨论“七一”回归仪式安排、“七一”之后香港局势等问题。等到我准备下山时,霍英东还特别交代:“冷生,你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没到南沙去了,有空,你去看看,这一年变化很大。另外,6月底,我们在北京郊县搞的一个高尔夫球场开张,如果你有空,到时也请你去看一看。”写《霍英东全传》,最初,于我而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从经济上考虑,希望这本书能够畅销,有较好的经济回报;二是希望重温一下香港近半个世纪的演变历史。但开始接触、采访霍英东以后,以及在撰写《霍英东全传》的过程中,有时与别人闲聊,有人居然对我说:“霍英东是个‘走私仔’,大家都知道,他是走私军火起家的……”“他儿子霍文芳在美国走私军火被美国警方抓获,一看就知,霍英东全家是靠军火发达的……”听到这些,我觉得社会上太多的人对霍英东有偏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其实这些人又有哪一个是了解霍英东的?他们这些话,纯粹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而来的,这对霍英东非常不公平。所以,每次我都将我所能了解到的情况和我的认识回应对方。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觉得有责任把一个真实的霍英东告诉给读者,澄清社会各界对霍英东的偏见和误解。当然,真实的霍英东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于我而言,写人物传记不存在为传主歌功颂德或对传主批判贬毁这个问题,因我总喜欢把人物当作历史来写,希望通过一个人的经历,向读者展现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变迁。史诗色彩始终是我写人物传记最高的追求。当然,要达到这种效果,那又谈何容易?但我还是期望透过《霍英东全传》,读者能大致了解到香港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历史,以及中英、内地和香港之间关系在近几十年间的变化。我注重历史感,因而内容的真实是我写传记作品时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作品内容百分之百准确无误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南华早报》一名记者较早前访问我时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你写人物传记,涉及到人物的阴暗面时,怎样处理?”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如果我知道事情的真相,我就不会回避。”这本《霍英东全传》是否做到这样呢?那还须由读者来评说了。但有一点,我可以大胆地说,关于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完全是我自己分析、思考的结果,是我个人的观点。我时常对自己讲:如果不奉行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言论,那又何须辛苦抓笔、惨淡为文?
-
闪击英雄(德)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著;钮先钟译他们曾横扫欧洲,震动了整个世界,他们都无愧于名将的称号,然而,他们都是战败者,最终沦为战犯;但是,他们的军事思想却为战胜国的军事专家们所重视。他们就是——德国装甲之父“闪击英雄”古德里安。扬威北非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因曼斯坦因计划留名战史的战略天才曼斯坦因。读他们的作战回忆录,就如同亲身坐在他们的指挥车中一样,看他们纵横沙场,体验迅猛追击的刺激。看他们讲述自己与希特勒等纳粹党魁在战略上发生争执,每每与胜利近在咫尺,却又因最高统帅的亲自指挥而功败垂成Z——不知是该为他们扼腕叹息,还是要为整个世界因此逃过一劫而暗自庆幸?研究敌人,是战胜敌人的前提,希望本丛书中阐述的一些军事见解,能为爱好和平者磨砺手中的正义之剑!本书中,一个曾经大规模创造历史的人,亲自把他怎样用一种新观念来形成历史的真实故事讲给我们听,而这一段历史的结束却也完全在他个人意料之外。古德里安在我们这个时代中是一个具有极重大影响的人物。没有他,也许希特勒在刚刚发动战争的时候,就可能早已失败了。因为在1930-1940年之间,一般说来,德国的力量是并不足以击败任何强国的。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胜利,其惟一的原因就是装甲兵的力量,这个力量是古德里安一手建立和训练成功的,而且在战争中,他不顾希特勒个人的疑惧和他上级的警告,独立大胆地去领导装甲兵作战,所以才终于获得了空前的大胜。古德里安的色当突破战,和他那直趋海岸地区的迅雷追击,事实上就完全决定了法兰西战役的命运。这本书是德国方面所发表过的,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充实、最真实和最富有启发性的个人回忆录。它的内容是如此的详细,具有史料价值,而在写作方面是如此坦白和热情,使人读下去有一处轻快之感。古德里安在开头各章中,说明了当他草创装甲部队和发展闪击战技术的时候,曾经遭到许多的阻力。这对一般的读者来说一定会感到惊异,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德国的参谋本部一向是以具有远见和行动和统一著称的。他对于1940年各次战役的描写,使人觉得坐在他的指挥车里看他如何指挥装甲部队,如何紧迫敌人。对于我个人而言,就更像是一个梦境的重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发生以前,我就已经想象到会有这样一个景象,可是大家却都说那只是我的幻想而已。古德里安对于1942年侵苏战役的叙述,为历来所仅见的最详细的记录。对于德国高级指挥部里的意见冲突和苏联的冬天都有极生动的描写。以后他就被免职了,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他又重被召用,负起重新改组装甲部队的职责。他对于德国为什么未能阻止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原因,也有新的解释。当情况已经变得毫无希望的时候,他才做了参谋总长,这个时候他的指挥范围还只限于东线战场,而且希特勒又遇事都要加以干涉。所以古德里安事实上是已经回天乏术,但是这却也让他获得了一个接近希特勒的机会,而使他对于战争末期的希特勒,有了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古德里安对于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其他要人都有一个详细的个性分析——这一章可能是全书中最有趣味的一章。
-
桃花映面宋美龄阳武著她,具有与生俱来的美丽和魅力;她兼有东方女性的典雅和西方女性的潇洒;她,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光芒四射。桃花映面——再现一个生动的宋美龄或许你已经习惯了一个作为社交名爰的宋美龄,习惯了一个作为蒋介石外交工具的宋美龄,但是当此书首次把一个像是邻家小妹一般的宋美龄形象展现在你面前时,你是否会有不一样的感动?抛开宋美龄曾经扮演的历史角色不谈,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精致的故事?横跨三个世纪的人生历练、游历中西的文化熏陶、尝尽荣辱交替的家国沧桑……
-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根正,郝晓辉著一个二十多岁就守寡,统治满清王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女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年轻的慈禧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又有哪些喜怒哀乐?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几乎尽人皆知,但是又有多少成份不是后人杜撰添加的呢?真实的情况怎么样?慈禧、光绪和珍妃到底都是怎么死的?那个并不美丽的皇后隆裕又有多少辛酸的往事?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人们在清朝的历代达官显贵中都看不到慈禧家族人的影子。是慈禧与家族的人际关系不好?还是慈禧藏了多少私心?这也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知道慈禧的丈夫咸丰皇帝是病死的,但是史实显示,他是自杀;人们都知道政权是慈禧抢过来的,但是咸丰的遗嘱则表明,让慈禧维护政权是他自己的意思。那么慈安又是怎么死的呢?关于慈禧的传说太多了,但杜撰的终归是杜撰的,而史实总归是事实。关于慈禧,她的后人都有哪些说法呢?从历史上看,慈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而从家族来看,慈禧则是一个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本书从一个侧面讲述了生活中的慈禧,入情入理。对现代读者来说,这对于认识一个真正的慈禧是不可多得的。
-
学生时代萨孟武著本书是萨孟武先生回忆录的第一部,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述了他青少年时期耳闻目睹的种种人物和事件。每一篇故事都不长,虽然作者自云,“平平凡凡的人写平平凡凡的事,供人茶余饭后开心而已”,但现代社会的变动已蕴其中,诸多现代菁英的青春影踪时常过现,是一本难得的知人阅世的好书。作者简介:萨孟武(1897-1984),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他的治学方式,不仅参酌西方研究架构,更从文学、史学与数学着手。他立论着说,不但行文流丽、引证博雅,同时逻辑分明。他为人谦和风趣,教学循循善诱,国内当前有成就的政治学者,大多出于他的门墙。他的学生都尊崇萨先生不仅是一位望之俨然的经师,更是即之也温的人师。其主要著作有《西洋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政治史》、《儒家政论衍义》、《〈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学生时代》、《中年时代》等。
-
走进马拉卡楠宫(菲)尼克·华谨(Nick Joaquin)著;(美)施雨,(美)施迪夫译阿罗约夫人——一个具有独特“政治魅力”的女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她用她的刚柔并济带领着菲律宾展现在世界舞台上。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走进马拉卡楠宫——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传》,带你领略这个世界政坛美人的铁血与多情。阿罗约毕业于美国乔治敦大学、菲律宾圣母升天学院、马尼拉阿特尼奥大学和菲律宾大学,获金融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她曾任教于菲律宾圣母升天学院,后投身政界。阿罗约1992年和1995年两度当选参议员,曾任贸工部副部长。她1998年5月当选为副总统,兼任社会福利与发展部长,2001年1月就任菲律宾第14任总统。阿罗约秉承了其父(菲前总统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的倔强,在近年来打击恐怖主义、处理政变中,均展现了强有力的铁腕形象。她的魅力征服了菲律宾众多选民,2004年5月,成功连任菲律宾总统,谱写了一曲政坛神话。由菲律宾已故文坛泰斗尼克•华谨先生所著,美国华文作家施雨、施迪夫翻译的《走进马拉卡楠宫——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传》一书,将阿罗约孩童时代背负的期望、年青时期赴美求学的坚毅以及最终继承父业步入政坛的风雨历程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收录的由总统府或阿罗约夫人收藏的近百幅照片都颇为珍贵,也使该书图文并茂,更具可读性和收藏价值。美国《福布斯》经济杂志曾公布了从全球政界、财界及王室中选出的“世界前100名女强人”,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排名第九。这是个全明星班级,一个成为萨尔瓦多的总统,一个成为沙特阿拉伯的领袖,克林顿进驻白宫,格格丽亚则走进马拉卡楠宫。她的就职演说是:“怀着最大的谦卑,我接受共和国总统的职位。”
-
胡适传易竹贤著胡适先生是新文化的战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思想历久而弥新,他的影响在海峡两岸十分深远。易竹贤教授以史家之思、作家之笔为胡适立传,使读者对胡适的一生有深入的了解,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史传之有褒贬评赞,自古而然,也是今日史学工作者的职责。评论的关键,在于“出以公心,实事求是”八个字。须以传主行实为脉络肌肤,做到理由事生,浑然一体,不谀不诬,公允精当。笔者有志于此,对胡适一生的思想业绩,褒其所当褒,贬其所当贬,惟求按实而论,析理居正,作客观公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