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大运河河北段经济发展研究戴建兵 著,高永国,赵国华 编本书对大运河文化带雄安区域宏观经济总体情况、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名优产品、美丽乡村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比较全面地梳理了雄安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各自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县区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该书对了解大运河雄安段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为雄安文化区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外界了解雄安沿线区县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河北省更好对接北京首都功能疏解以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更高层面提供研究资料。
-
国史家事吴滔 著建文帝的下落,始终是个谜。苏州的文人以此为契机,为建文帝的传说搭建了“出亡”一节的框架,一个“庶族”地主家族。黄溪史氏主导了《致身录》的文本制造与推广。《致身录》虽未被纳入官方认可的文献体系,但为黄溪史氏带来了巨大的现实利益。本书涉入日常生活的领域,梳理了与《致身录》及其主要人物的文集、传记、地方志、族谱,揭示建文出亡传说与吴江黄溪史氏家族振兴的密切联系,展现民众对于传说和集体记忆之再创造的利用。
-
藏北游历文献辑注赵书彬文史资料承担着“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社会功能,进行文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藏北游历文献辑注》是那曲市政协文史办积极探索建立特邀研究员队伍形成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作者赵书彬十几年专注藏北、持续积累资料形成的学术成果。《藏北游历文献辑注》是作者“藏北历史文献辑注丛书”的首本(《嘉黎驿道文献辑注》《三十九族文献辑注》《藏北地理历史文献辑注》将陆续完成),该书系统收集整理历史古籍、档案资料、新旧版书籍中有关藏北的史料内容,辑注了西藏和平解放前游历者有关藏北的第一手文献资料54例。本书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揭示了历代中央王朝对西藏地方的有效治理。三世嘎玛巴、四世嘎玛巴进京拜见元朝皇帝皆由藏北军站出藏,五世****进京、七世****在清军的护送下进藏亦走青藏,藏北驿路交通见证了中央王朝对西藏地方有效管辖所发生的诸多重要历史事件。二是反映了藏北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着汉装、说汉语,关帝庙、内地商品等案例常见于藏北游历者记录中,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一家亲在藏北的生动体现。三是记录了不同区域地理、气候状况。道路记程反映各段路程的水源、草场、氧气、气候等基础条件,西方人的地理考察在地貌描绘、气温测量、动植物标本收集、纬度观测、地理勘探、湖泊测量等领域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四是展示了当时藏北政治社会的基本面貌。霍尔三十九族、申扎宗、朗茹宗、那曲宗、索宗、嘉黎宗等的管理运行情况都有涉及;还有牧人衣着、村镇面貌、部落状况、宗教信仰、娱乐活动等也都留有记录。五是呈现了藏北的许多事件、地点和人物,还原了当时所见所听所感的历史场景,具体、细致、鲜活,透露出很多不为现代人所知的历史内容,游记里形形色色的藏北人物可以串联起藏北社会的一般面貌。总之,从系统文献史料整理的角度来看,该史料辑注在藏北还是首次。这些多侧面、多角度的原始记载,是我们今天了解藏北过去真实面貌和实际情况的宝贵材料,是进行藏北研究、藏学研究的第一手素材。
-
珠海历史文献与研究赵立彬 编本书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结集之一。全书分为四部分,“文献资料”是从史料文献中辑选出的关于珠海和澳门的史料;“专题研究”主要是对马礼逊学校、近代澳门对邻近地区的辐射作用、清末民初的粤港澳流动等进行探讨;“调研报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鸡山牛歌的乡土底蕴、历史文化内涵和变革年代下的发展进行了考察;“书评与史料介绍”,涉及《把世界带进中国——从澳门出发的中国近代史》《美国所藏容闳文献初编》《关于近代珠海历史文化名人乡土口述史料》三部著作。
-
17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泰山田芬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按时间顺序将泰山文化外文文献分为早期发掘阶段、探索发展阶段、深入熟知阶段、持续发展阶段和专题研究阶段。作者对每一个阶段的外文文献进行了搜集、整理、译介和短评,并竭力呈现外文文献中的泰山记载。因中外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加之文献作者基于身份、国别、立场等的不同,所以他们笔下所描述的泰山形象及文化未必与客观存在的泰山文化完全一致。基于这个原因,笔者在对原作品进行译介之后又增加了短评内容,分析总结了不同时期泰山文化外文文献的特点,并力图寻找中外语言记述下关于泰山文化的差异性。第二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作者将掌握的所有外文文献作品进行了整体架构、解读,分析归纳了不同历史时期下外文文献里的泰山文化特点,并对泰山文化海外传播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和实践。
-
康熙溧水县志[清]刘登科 总纂,[清]程之望 张联芳 丁文耀 同修 傅章伟《康熙溧水县志》是由南京市溧水区方志办公室、南京市溧水区档案馆组织整理的“溧水古县志”系列丛书之一种。该县志修纂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修成的《顺治溧水县志》基础上修改增补而成,实际上是《顺治志》刊行二十年后的一次增补。此次整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为底本,参校了溧水县其它古志。全书经整理后共三十多万字,分十一卷,另加卷首一卷,系统介绍了清代康熙初年溧水县的各个方面,包括康熙初年溧水县政府官员的变动,科举考试的录取,自然灾害的发生,社会设施的修建,忠孝节义的表彰等,书中都有呈现。该志是了解清代顺治后期康熙初年溧水县的重要资料。
-
沛县旧志五种《沛县旧志五种》整理小组整理 著本书包括明嘉靖《沛县志》(天一阁藏刻本)、明万历《沛县志》(日本内阁文库藏明抄本)、清乾隆《沛县志》(乾隆五年刻本)、清光绪《沛县志》(沛县档案馆藏清抄本)和民国《沛县志》五种官俢沛县县志。其中明清两朝所俢凡七种县志,目前世存仅四种,本书已尽数囊括,详加点校,补正阙漏,系统展现了明代以来沛县见诸史册的历史地理资料。本书的出版,是对沛县地方史研究的珍贵文献的抢先发售汇集,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法源寺志稿王树枏 著北京法源寺作为北京古老的寺院之一,在中国古代佛教发展史上,尤其是北方地区佛教发展历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作为我国著名的寺院庙宇,北京古老的寺院之一,研究它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长期以来,对北京法源寺的历史文献记载仅限于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王树枏、黄维翰编纂的《法源寺志》卷四、卷五两卷存稿。中国书店在整理古书过程中,发掘到了一部清末民初编纂完整的六卷本《法源寺志稿》。
-
见证百年西安曲江出版传媒 著西安从新中国成立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凝聚了一批亲历城市的变迁和发展的有历史、有故事、有情怀、有精神的口述对象,本书通过选取西安在经济、人文、教育、科技、城建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等专业领域的杰出代表,讲述了西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城市变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民生活等内容主题。
-
志丹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志丹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编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