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遇见吴城陈光来,何以战 编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大自然造就了这方水土。国际重要湿地在这里,中国**的淡水湖在这里,最美的水上公路、最阔的湖池草原、最奇的湖中沙山……都在这里,***珍稀的候鸟也在这里春去冬来。遇见吴城,最惊叹于遇见她的美丽与奇异。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春夏长,秋冬短,相逢总在别离时,鸟如初见人非昨。或许你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但每次邂逅都像是别了一个春秋的恋人,你满头雪花守望着,她却还是当初的模样。遇见吴城,最渴望于遇见她的呼唤和飞翔。
-
重庆市北碚区志北碚区地方志办公室 著《重庆市北碚区志》(1986-2005)是由中共北碚区委、北碚区人民政府主导,北碚区地方志办公室在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指导下编纂的自1986年至2005年的一本志书。该书详细记录了1986—2005年20年间,北碚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方方面面的发展变迁历史。该书是认识北碚、了解北碚、研究北碚发展规律的重要资料。该书涉及历史、文学、民族、社会、经济、自然科学。它可以“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全书设有序言、凡例、综述、大事记等栏目,全书正文共30篇并配有若干张照片。
-
重庆市志·市政管理志重庆市城市管理局 著本书是集重庆市城市管理工作31年的发展、人物、事件于一体的综合性文献。从内容上看,全书分为组织机构、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市容环境综合管理、市政执法管理、水务燃气管理与市政费用稽征管理、行业建设及区、县(自治县)市政管理共8篇,同时附设概述、大事记、附录等。全书结构完整、体例完备,多角度、全方位地回顾了31年来重庆市城市管理工作的整体历史发展进程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
大宋平江张焕强 编宋朝苏州经济的繁盛和文化的繁荣并非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随着宋朝政治、经济的变化不断演进的,其中历任地方官员的不懈努力、苏州人民的大胆实践、南北文化的不断融合,都在中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繁盛的苏州,饱含着无数人的奋斗;一个文雅的苏州,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嬗变。319年的宋朝历史,演绎了无尽的悲欢离合;两度繁盛的平江府,更是隐藏了无数的烟雨迷蒙。本书拨开历史的迷雾,把千年前苏州的历史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
打箭炉志书点校焦虎三 著,谢梅,蒋秀英,焦虎三,薛林,薛海燕 编“打箭炉”即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中心康定市,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历史名城。本书为“川藏茶马古道文献集成”工作首期成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为正文,即《打箭炉志略》与《打箭厅志》的点校;其二为《附录》,收录了清代《渔通问俗》(一卷),作者佚名,为今所见专记打箭炉较早的一部历史古籍。
-
通城县地名志《通城县地名志》编纂委员会根据国务院和湖北省、咸宁市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通城县于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完成了全县地名普查工作。本地名志以文字形式收录地名3659个,其中包括11个乡镇,167个村,18个社区,303个地片,121个城镇居民点,2051个农村居民点,6个工业园区,4个国营林场,1个地方林业大队,234处基础设施,109处自然地理实体,260处纪念地风景名胜,179个单位,193处历史地名;以表格收录地名2830个,其中城镇居民点27个、农村居民点1392个,基础设施1197处,自然地理实体214处,历史地名519个。此次编成的《通城县地名志》,填补了通城历史文化中的地名历史文化空白。此次地名普查,通过查阅家谱和广泛调查,查清了80%以上村庄形成的历史,找到了村庄形成的源头人物,并记入本志书。
-
城市之路宋延军 编本书把广大青少年耳熟能详的巴渝历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结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常设展览《城市之路》,对现有巴渝历史英雄人物故事进行搜集整理再创作,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漫画绘本形式,加之轻松活波、诙谐幽默的语言,塑造一群代表巴渝人民精气神的积极向上、正义凛然、英勇无畏的巴渝历史英雄人物群像。
-
易水访碑记潘新宇本书收入易水碑刻30余方,其中有10余方以前从未公布。本书通过采录遗文、考订史实、释读词章、校补阙疑四个方面的工作,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解读。
-
深圳传老亨 著一部深圳史,就是一部成长史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了,深圳故事不再简单。深圳的历史越挖越深,深圳的社会越来越繁复,不分枝叶地描述,可以汗牛充栋,化繁为简的叙说,妙在沙里淘金。因特虎智库老亨的这部《深圳传》,以十数个选点,囊括深圳宏大叙事:深圳何来?改革何谓?开放何所得?经济何以兴?科技何以领先?文化何以有新意?未来何以值得期许?皆借典型事例,条分缕析,周详解说。篇幅不甚长,当详则尽详;史料极其丰富,写意亦写情。纪念经济特区,纪念改革开放,需要一部这样有情有义有识见的作品。
-
上海市志·教育分志 职业教育卷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本稿为上海市“二轮志书”的一部分,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编纂,专门专业机构和专家具体承编,上限为1978年,下限为2011年,全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相关事业发展的历程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