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潮汕历史文化简本胡冬本书上册以潮汕行政建制的演变、潮汕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为“经”,以潮汕文化与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的互动为“纬”,阐述潮汕历史的来龙去脉和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通俗易懂而带系统性地介绍潮汕地区的历史演进。本书下册侧重文化内涵和人文视野,深入浅出地介绍潮汕地区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革命旧址、语言音韵、音乐戏曲、工艺美术、民俗风尚、美食文化和名人故事等精彩的传统文化,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出潮汕地区作为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深刻内涵。
-
守正与创新朱尖 著本书以目前主流的数据库为样本来源,在产文量、知识体系、作者、学术机构、阵地、经典文献六个维度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系统回顾,并对新时期多学科融合视角下的边疆学学科发展提出思考,一定程度上能够为边疆研究机构、研究者和潜在研究者提供一个快速了解和把握我国边疆研究现状的途径,也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判断和决策依据,对新时期“中国边疆学”学科构建起到一定助推作用。
-
青浦年鉴《青浦年鉴》编纂委员会 编暂缺简介...
-
永康县儒学志 五峰书院志 永康县乡土志[清] 赵凝锡,程尚斐,楼古愚 编,卢敦基,程朱昌 校本书收入永康县儒学志、五峰书院志、永康县乡土志三种,皆为永康当地之专志,记录了永康当地的一些有关学校、财税、建置等的资料。
-
缙云之巅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宣传部《缙云之巅——“8·25”北碚山火扑灭记》是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宣传部所编的一本纪念重庆市北碚区2022年8月扑灭山火过程中涌现的感人事迹的纪念画册。全书采用图配文形式,以摄影作品为主,辅助以介绍性文字及有关纪念诗文,全书约200页,共分为7个部分,除“首章”“后记”以外,分为5个章节。 北碚“8·25”山火发生后,立即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关心,火情的发展、救援过程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很多人投身于灭火一线,为山火的救援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重庆日报》和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学习强国等众多媒体的关注下,在大量优秀自媒体的参与下,与北碚“8·25”山火救援工作相关的视频、报道、文艺作品传遍了全国、全世界,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家乡、关注生态、团结协作、甘于奉献、不畏艰险、临危不惧、知恩图报的优良品质。为了记录这次山火的救援情况,表达对所有参与救援的人们的感激,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了这部图文并茂的书籍。
-
合肥历代进士高峰 著"在古代,特别是实行科举制的时代,一个地方人才的兴盛程度是以科举上成就即出了多少进士来代表的,因科举产生的科举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具有显著地域性。合肥,古庐子国。地处江淮,自秦建县,历来为军事、政治、文化重镇,人才繁盛。本书参详了大量史志资料,如《全唐文》《全宋文》等文章总集,现存宋、元、明的进士登科录等,尤其注重墓志铭、登科录这样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对明清各代的《合肥县志》《庐州府志》等有关进士记载作进一步解读,共收录414位合肥文武进士。文进士为第一部分,武进士为第二部分,按朝代、登科年份先后依次排序,每名进士作一小传。小传按姓名、生卒年、字号、籍贯、家庭关系、登科年份、甲次、主要经历、著作依次叙述,传末附注人物小传原始资料出处。本书对有争议的进士、有可能是进士但不能确定为进士的、祖籍合肥迁往他处的进士、庐江籍进士、巢湖籍进士、误为合肥进士的等等,分为若干部分附录于后。"
-
海棠古镇李靖忠海棠古镇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西北部,是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进入凉山的第一重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海棠古镇》一书,由甘洛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组织多位文史学者及本土作者编撰而成,从古镇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红色文化、脱贫成就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现了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本书既是对海棠古镇历史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古镇文化资源的再次发掘,旨在吸引广大读者关注海棠古镇,关注甘洛县文化旅游开发,从而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
安阳古都风采刘朴兵 安民安阳,一座阅尽历史沧桑的七朝古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和历史人文禀赋。以殷墟甲骨文、周易文化代表的殷都文化,以曹魏文化、建安文学代表的邺都文化,以明清彰德府城代表的古城文化,共同构成安阳大古都的核心内涵。“名城”和“古都”是安阳最值得珍视的文化资源和城市名片。本书以翔实的历史文献、珍贵的考古文物、丰富的图片资料,融汇安阳古都研究的新成果,系统而真实地再现了安阳大古都的肇端与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是一部弘扬传承安阳古都文化的新作,助力构建“活力古都,出彩安阳”,为人们了解认知安阳古都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
雄乘[明] 王齐 著,[清] 刘崇本 编,张社列 注《雄乘》是明王齐编纂的一部雄县志书,也是雄县历史上的一部方志。该志始撰于嘉靖十一年(1532),历经三月,始粗成。分上下两卷,设十纲,六十五目。该志在雄县方志史上影响极大,后来编修的几部志书均吸收了该志的材料,如清康熙十年(1671)姚文燮编纂的《雄县志》、光绪三十一年(1905)刘崇本编纂的《雄县乡土志》、民国十九年(1930)刘崇本编纂的《雄县新志》等。尽管刘崇本编修《雄县乡土志》时称《雄乘》已经亡佚,但其中许多资料与该志相同,可能刘崇本当时没有看到该志,但其资料间接转抄于该志。关于该志的作者王齐,《雄乘》中已经有记录:“‘字’元修,号镜堂。贯江西丰城人。河南新蔡籍举人。宋内翰禹傅之后,嘉靖八年(1529)任。今任丘知县。”《雄县乡土志·政绩录》载:“字元修,新蔡举人。宋内翰禹傅之裔。嘉靖八年任雄县教谕,才高学博,工诗文,士之陶熔多赖之。雄无县志,齐乃托始,名曰《雄乘》。即学官旁隙地建镜堂,课暇以文酒会诸生,因自号‘镜堂’。‘镜堂嘉会’为本境八景之一。祀名宦。”从《雄乘》的记载推测,在该志即将完成之际,或修完不久,王齐即升任任丘知县。《畿辅通志》卷二十八载:‘雄县学在县治北,元时建于治东北夫子洼。明洪武八年(1375)知县程九鼎改创于此。嘉靖中知县王齐建镜堂于明伦堂后。“是言王齐曾任雄县知县,这与王齐自己的说法和《雄县乡土志》所载相矛盾,疑《畿辅通志》有误,或”知县’二字当作“教谕‘。另外,从《雄乘·人士,节妇》中的述评可知,王齐一岁时父亲就故去了,靠寡母养育成人。二十岁时,母亲去世。所以他感叹”树欲静而风不休,子欲养而亲不待’。鉴于《雄乘》在雄县方志史上的地位及其对研究雄县历史、风俗的重要作用,故予以校注。本次校注以明天一阁所藏嘉靖十二年(1533)的《雄乘》为底本。根据后面所附的嘉靖丁酉王世臣所作的题识来看,这个本子是经过王齐等人的增补的,主要增补了《河疏》和一些诗文,实际印成当在嘉靖十六年(1537)之后。《雄县乡土志》是刘崇本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编修的一部雄县方志。该志历时半年,粗具规模。共有十五例目,相当于前志所说的纲。纲下没有明确的细目,多依年代排列。因此结构相对简单,把许多以前志书的内容掺杂在一起,依年代,或先依类再依年代排列。该志序中虽言没有参考王齐的《雄乘》,但许多内容与《雄乘》相同或相似,而其体例与《雄乘》大不相同,二志可说互为表里,可互相比较参阅。
-
北京市通州区地名志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本志主要记述水系、政区、聚落、交通设施、文物古迹、生产建筑、公共建筑等有代表性的地名,以及部分历史地名,重点介绍地名来历、演变过程及人文特点,同时收录部分地名研究文章、地名管理文件、历史地图。本志综合运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以章、节统领, 层设目,以条目为主体。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至201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