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宁夏地方历史文化论丛贠有强本书收录关于宁夏历史文化研究的文章,主要涉及宁夏历 各时期的建置兴废,政治风云、军事斗争,经济发展、文化活动、城市建设等方面,突出宁夏地方历史脉络特点,重现时代风貌。
-
北碚志稿王珑选题为“巴渝文库”2020年出版项目系列丛书之一,为《北碚志稿》的点校本,由重庆市北碚图书馆汇编而成。《北碚志稿》分为7编,56分志,从1944年开始编撰,分门别类总结了1945年前北碚的历史。具体分编为:首编,图说、大事年表;地理编,地质矿物志、地形志、水文志等8志;政治编,管制志、迁建志、庶政志等13志;经济编,农业志、蚕桑志、森林志等16志;文化编,学校志、社会教育志、学术事业志等9志;社会编,族系志、社会组织志、社会事业志等8志;附编,文徵、丛录、机关社团名录等6志。现将《北碚志稿》点校分编为4部分,第一部分为地理编;第二部分为政治编;第三部分为经济编;第四部分为文化编、社会编、大事记。
-
儋州史话陈有济 著《儋州史话》内容包括儋州的治所变迁、红色故事、名人历史、文化民俗、教育科举、村镇故事、族群历史等,涉及从古到今儋州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风民俗,是了解儋州历史文化的很好的“窗口”。
-
上海人文历史系列丛书 报业沧桑朱争平 严建平 主编暂缺简介...
-
江南形胜 浙江文化印记寻踪童颖骏三年前的5月,“浙江文艺印记”征集评选结果公布,良渚古城遗址、杭州西湖、河姆渡遗址、西泠印社等首批共20项“文化印记”出炉。2020年6月,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日报推出《浙江文化印记》栏目,将首批20个浙江文化印记串珠成线,每一期邀请一位与文化印记密切相关的专家与记者同行,走近印记的现场,感受印记的魅力,讲述印记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江南形胜:浙江文化印记寻踪》是这一栏目的结集,全书以专家丰厚的学养、记者诗意的书写,细数浙江文明的渊源和脉络。
-
同治上江两县志(清)莫祥芝;(清)甘绍盘《同治上江两县志》是上元、江宁两县的合志,它参考此前诸志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而有所创新。卷前的天章部分辑录多次南巡并驻跸南京的康熙、乾隆二帝题咏南京的诗文匾联。卷一圣泽记主要记载清代历朝皇帝有关南京之诏告政令及相关大事,尤其详于康乾二帝南巡之事。卷二大事记可谓一篇简要的南京编年史。卷三以下十卷,皆以“考”命名,包括山、水、城厢、田赋、食货、学校、兵、祠祀、建置、艺文等十个专题。卷十三以下八卷,皆以“谱”命名,包括秩官、科贡、列女、古今人、古迹、咸丰三年以来兵事、忠义、贞烈等八个专题。卷二十一以下六卷,皆以“录”命名,包括名宦、乡贤、忠义孝悌、耆旧、方技、方外等六个专题。 两卷是图说和摭佚。该志在辑存文献、排比史料、考辨异说、订正讹误等方面,都有不少贡献,其体例安排与结构设计,亦自具特色。
-
上海人文历史系列丛书朱争平 严建平 主编为了更好地集中检阅,根据读者的需求,主编将《红蔓》杂志海上名人、戏曲、美食、风情、建筑、影视等12个主栏目及50多个子栏目中的文章精选成八辑:《文学名士》《报业沧桑》《连坛宿将》《经典影片》《百年建筑》《名人故居》《马路春秋》《海上美食》,以充实海派文化的读库。本丛书在编排方式上以各辑特点而定,或根据时间排序,或以内容分类。体例上仍保持《红蔓》中英双语的特色,呈现中西交融、海纳百川的风格。选收文章以质量第一,兼顾各方为原则,既有历史精华,又有当代风貌,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炉。
-
百年静安系列丛书 百年荣光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 编本书由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编,围绕旅游融合城市景观,以上海市静安区红色重要革命遗址遗迹为核心,并开发红色旅游线路,以此反映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要历史片段,加大宣传党的历史和静安文化的力度,使读者了解党的历史轨迹,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旅游咨询,深入感受到静安的人文魅力、历史沉淀及城市景观。
-
老周望野眼周力周力, SMG五星体育首席编辑,评论员,周力工作室制作人。本书为周力的微信公众号”老周望野眼“的文章精选集。作者为上海”建筑可阅读“大使,多年来致力于上海城市历史的挖掘,尤其是街区、建筑、海派艺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微观历史。其作品发表于公众号上,本书精选其有关海派城市考古、城市行走和建筑可阅读等主题的文章,并配以作者在行走中拍摄的现场照片以及历史照片,以图文方式展示上海的各类老建筑、特色街区、大街小巷的历史和人文风情,展现近二三十年来上海巨变中的历史瞬间。文章内容多为探究一座地标建筑的前世今生、对某一特色马路或街区进行详尽的历史考据。书稿特点在于个体视角,有个人感受抒发,也有文献资料印证,并可以为城市行走提供路线线索和背景知识。
-
江西当代文学史李洪华《江西当代文学史(1978—2018)》全面而客观地展现了江西当代文学代表人物、主要流派和创作成就,系统地梳理了江西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脉络。作者以深厚的文学理论学养为依托,以宽阔的中国当代文学视野为参照,以长期积累的江西文学研究为基础,以风格别具的文艺批评笔墨为手段,对近四十年的江西文学发展历史做出了真实的描述和科学的概括。作者建构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文学史的初次尝试,旨在吸取历史经验,为未来中国文学特别是江西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