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普安县志点校本责编:王稼祥民国纪元之八年,贵州因时势之需要,征各《县志》,乘以续修《通志》,诚钜兴也。维时,邑无论大小,皆必有所纂辑,以贡通志局之取材,其事洵亟亟矣。独是普安地处边,文献久缺,儒者虽汲古功深而事蔑,旧闻则考证难。穷乡僻壤,夙鲜通儒,搜集遗编,诸多佑陋,则采择难
-
临平简史屠冬冬《临平简史》的出版是探源临平历史文化、推动新时代临平文化工程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2021年10月临平学研究中心成立后,便组织力量梳理临平历史脉络,提炼区域特色文化,以期向广大干部群众呈现真实、客观的临平历史。《临平简史》通过气候、生态、宗教、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向大家介绍了临平一带五千多年来大自然的变迁、人口的集聚、产业的发展和文明的传承,展示了钱塘江畔的临平人合理改造自然、积极呵护自然和精心建设家园的壮举。相信阅读《临平简史》有助于大家深入了解临平的发展脉络,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从历史中汲取奋进之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
申报中的海宁海宁市档案馆史志研究室《申报》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长达77年,是中国报坛持续时间长、影响 深远的一份报纸。它记录了我国近、现代的许多社会历史信息,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海宁与上海毗邻,有不少人物及组织在上海活动,在《申报》中留下了他们的踪影。《申报中的海宁(1926-1930)(精)》对海宁历史发展的研究有着极其珍贵的价值。
-
家在深圳 老物件里的光阴故事深圳博物馆本书稿为深圳博物馆编写的“家在深圳:老物件里的光阴故事”展览配套图录,分“赤子·成长”“青春·憧憬”“奋斗·追梦”三个部分,通过近200张照片及相关说明文字,讲述深圳本土居民的“小幸福”,浓缩展现深圳波澜壮阔的大发展。书稿中收录了1982年《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1986年《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等重要文件档案,也有1990年代股票凭证、全国首张个体工商户“秒批”营业执照、“深圳星”发射整流罩碎片、首批大湾区创业孵化计划作品等深圳经济、科技发展的代表性实物, 有深圳地铁 开通发行的《 纪念票》、香港回归庆典活动的请柬、首届文博会开幕 牌、深圳设计师设计的北京申奥海报等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纪念品。
-
武汉近代城市史论涂文学武汉是中国城市史的缩写版和重要研究样本。汉口开埠和“湖北新政”后,“东方芝加哥”横空出世;辛亥革命一声 响,武汉成为中国乃至亚洲迎来民主共和 抹曙光的城市;汉口“市政改革”,推动了武汉城市现代化的进程;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英雄城市”声誉中外。本书集结了 学者涂文学教授研究武汉近代城市史的论文,按时间顺序分为若干个专题,集中反映了作者在该领域三十多年的研究精华,颇多创见,对于推进武汉城市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彭山县志》校注眉山市彭山区档案馆区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嘉庆《彭山县志》六卷,清?史钦义纂修。史钦义,浙江余姚人,副榜。嘉庆十三年(1808)二月至嘉庆十九年(1814)十二月任彭山知县。期间嘉庆十六年(1811),四川总督常明具奏续修《四川全省通志》,檄下各州县,令遍行采访,续修县志。史钦义作为彭山知县,亦奉文主持纂修嘉庆《彭山县志》,历时两年,于嘉庆十九年(1814)编纂成书刊刻。本次整理嘉庆《彭山县志》,以中国 图书馆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影印本为底本,同时参校以乾隆《彭山县志》(张凤翥等纂修,故宫博物院影印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214册《四川府州县志》第十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4月版)。
-
庄浪县标准地名志庄浪县标准地名志编纂委员会《庄浪县标准地名志》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资料为基础,分10章全面、翔实地记载了县域内各类标准地名的来历、含义、历史沿革和实体概况,涵盖行政区域、自然地理、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地域特色等方方面面。收录地名3159条,包括所辖乡镇、村(居)委会、居民点和公路、街巷、桥梁、车站、山地、河流、湖泊、水库及其他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等,并附有全县行政区划、地形、水系、交通、旅游、城区和乡镇地名图以及标准地名录。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体例完备,既是一本地名工具书,又是一本集纳多种社会信息的研究史料和乡土教材,在服务社会治理、传承 传统文化、满足社会需求、体现地名普查成效等方面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
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百年史黄鸿德,周颖刚本书共分六章展现了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的发展历史。本书旨结经验,回溯源头,传承使命,弘扬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体现了经济学科在厦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梳理、保存这些史料与历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承德市志承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志承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志编纂委员会暂缺简介...
-
海门神寺陈文广,龚礼茹深圳赤湾天后古庙是明清时期华南沿海规模 的一座天后宫,是明代朝廷使节出使东南亚各国的必经之地,也是深圳历 负盛誉的人文景观。本书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再现赤湾天后古庙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而通过这座控扼珠江口的“海门神寺”,去解析深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这有利于我们 好地认识、保护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文化之根基,展示大湾区海洋文化的自信,讲好大湾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