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朱明遗萃梁白泉,张浦生 撰文南京,虎踞龍盤,形勝東南,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歷史上曾有孫吳、束晉、宋、齊、梁、陳、南唐,朱明(永樂十九年以後作為“留都”)、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十個王朝建都於此。先人遗跡,林林總總,其中明初京城,尤為雄偉壯觀。昔日的明故宮,位於南京東南隅,始建於元.吳(朱元璋稱帝前國號,1366年),後又幾經擴建。它南北長達五華里,東西寬及四華里,古樸壯觀。清咸豐三年(1853年)毁於兵火。光陰荏苒,我們今天看到的僅是斷續的門闕城台和明故宮公園内巨大的石礎,似乎在訴說著當年的輝煌。1964年春,城建部門在疏浚明故宮内宮西面圍牆外的玉带河時,南京博物院陶瓷考古人員在距地表1.4-1.7米深的淤泥中發現了一批景德鎮燒製的明代殘瓷,絕大部分是青花瓷。其中有元末明初青花,洪武、永樂、宣德官窯,民窯則明朝代代皆有。我院陶瓷考古專家以此為據.排比分析,揭開了古陶瓷學術界研究洪武瓷的序幕;領略到永、宣官窯的丰采;特別重要的是填補了被視為“空白期”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空白;還窺測到“大明年造”款的使用年代;……無獨有偶,與南京相距千里的香港,在80年代的大嶼山竹篙灣遗址發掘中,也發現丫不少明代殘瓷,其中也有一批三朝器。本圖錄的出版,對兩地瓷片的參照研究,將大有裨益。在中國近代史上,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會流地,香港中文大學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結晶。南京博物院素以治學嚴謹著稱。此圖錄共囊括南京出土(主要是玉帶河)的明代瓷片250枚,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感謝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及高美慶館長,為它們的展示提供了如此難得的機會;感謝文物館高級主任林業強先生統籌策劃,使圖錄得以付梓。
-
敦煌蒙书校释与研究·习字卷任占鹏暂缺简介...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印续集一王人聪 主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自一九七一年建館以來,即致力於古代璽印的徵集。一九八零年出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集》,著錄館藏戰國至明代璽印二百七十一方。其後歷年績有增益,至今已逾干數,因而编訂《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分為戰國、秦漢至六朝及隋唐至明三冊,陸續出版。文物館璽印藏品,主要得力於北山堂基金會慷慨捐贈,謹此敬致謝意。至於館藏璽印的研究工作,乃由本館研究員王人聰先生主持。王先生原任職北京故宮博物院,一九七九年加入文物館以來,著述不輟,除上述《藏印集》外,先後編著《新出歷代璽印集錄》(1982)、《新出歷代璽印集釋》(1987)及《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印研究》(與葉其峰合著,1990),均由文物館出版。文物館著重古代璽印的蒐集和研究,乃有見於璽印在中國文化藝術上的獨特成就,不僅是傳統金石學主要的組成部分,在現代考古學也是一個備受重視的分科,更是明清以來篆刻藝術發展的源泉。《續集》所收的本館古代璽印品共一千一百多方,上溯戰國,下迄元明,為研究古代璽印的源流演變,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依據。其中璽印的質料,以青銅為大宗,亦包括金、銀、鐵、玉、水晶、瑪瑙、琥珀、綠松石、象牙、骨角、琉璃、陶瓷等,頗具規模。形制多為方形,輔以長方、圓形、橢圓、三角形、心形、葫蘆形及其他不規則形狀,而且除了單面印之外,尚有兩面印、六面印、子母印等特殊形制,具見其變化。以品類而言,官印並不多,以各種私印為主,如姓名印、吉語印、箴言印、肖形印、花押等,經詳細考釋,對典章制度、地理沿革、民族關係、風俗民情,以至在古文字學、姓氏學各方面的研究皆有價值,信可補歷史文獻之不足。
-
煎药庙西晋墓地南京博物院,邳州市博物馆暂缺简介...
-
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饶宗頣 著湖北随县于一九七八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相当于楚惠卜五十六年(前433年)的编钟群,共八组六卜五枚。钟上错金铭辞,标记音阶名及乐律名,整套编钟音域广达五个半八度,可以旋宫转调。铭文都二千八百余字,伴出编磬亦有同类之铭辞。据实测钟上准确发音,证明二千四百年前已存在十二律的完整体系,表现着复杂的旋律。本书从文化史上的角度,对钟磬铭辞加以深入探讨。从钟铭上记载列国音律的歧异,来看乐律思想的演进,说明汉代钟律学形成的来龙去脉。作者饶宗颐教授曾三度访问过湖北省博物馆,对编钟编磬作过实际考察。此书除对若干待定之古文字重新辨认之外,特别结合文献与律吕资料,对乐律术语、五臀倍律的异名,以及一些乐律史上的问题试作说解。又从训诂学的立场,根据金文所见钟上字的命名,讨论古代音乐美学的若干观念。更涉及楚国乐学与琴艺,对《楚辞》上“劳商”的涵义提出合理解释。与曾侯乙编钟伴出的漆器上铭文,向来未有人研究,本书提供初步释文,对古代乐理与天文的关系,亦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同时,本书还采用“本证”方法结合乐律分析来释渎钟铭:曾宪通先生对甬钟、钮钟的标音铭和乐律铭作出详细而有系统的分析,旨在揭示二者的内部联系,对于通读编钟全铭颇有稗益。更从铭辞上音阶名构成的体系加以研究,指出曾侯乙编钟音阶名的构成,足以五音为主体、以三度关系为纫带的十二昔位体系。十二个半音与十二律两两相应,可以在任何一个音(律)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说明战国初期的钟律学,已在理论和实践上达到极高的水平。书后附图版和钟磬铭辞的全部释文及说明,并有详细索引以备查检。饶宗颐教授,香港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现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高级研究员及艺术系名誉讲座教授。曾宪通先生,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古文字研究室副主任,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副研究员。
-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17西北民族大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英国国家图书馆 编纂7-10世纪的大约上万件藏文写本保存在敦煌藏经洞中,使大量的古代藏文文献得以保存。不过非常可惜的是,这些独一无二的藏文资料中的大部分于1907-1908年分别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劫往英国和法国。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藏文文献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理应得到整理保护。让流失海外将近一个世纪的敦煌古藏文文献,能够以整理出版形式回归祖国,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对古代藏族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宗教、科技、医药、历法、文学、艺术、音乐、民俗等,以及民族关系、民族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第16册的内容,以佛教写本为主,编号编号为IOL.Tib.J.VOL.70-81,原件装帧多样,内容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之《大般若经》(藏译本名为《十万颂般若波罗蜜多经》),该经卷帙浩繁,有数百卷之巨,是佛教为庞大的经典。《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第16册中的《大般若经》写本属于不同的卷或品,因此虽名为同一部经,但内容不重复。现存敦煌写本与后期藏文《大藏经》中所收《大般若经》相比,反映了初译时期的原始面貌,与传世本有较大的差别。另有《大方便报恩经》《分别解脱戒经》《密宗手印修习法》《普贤行愿王经》,并有《医疗方》《丧葬仪轨》《社会文书》等残卷。部分写本上有抄经题记,对研究当时的抄经制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书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对象包括全部英藏敦煌和西域藏文文献的大型图版,并对文献进行排序整理、编目和定名等研究。
-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16西北民族大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英国国家图书馆 编纂7-10世纪的大约上万件藏文写本保存在敦煌藏经洞中,使大量的古代藏文文献得以保存。不过非常可惜的是,这些独一无二的藏文资料中的大部分于1907-1908年分别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劫往英国和法国。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藏文文献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理应得到整理保护。让流失海外将近一个世纪的敦煌古藏文文献,能够以整理出版形式回归祖国,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对古代藏族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宗教、科技、医药、历法、文学、艺术、音乐、民俗等,以及民族关系、民族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第16册的内容,以佛教写本为主,编号编号为IOL.Tib.J.VOL.70-81,原件装帧多样,内容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之《大般若经》(藏译本名为《十万颂般若波罗蜜多经》),该经卷帙浩繁,有数百卷之巨,是佛教为庞大的经典。《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第16册中的《大般若经》写本属于不同的卷或品,因此虽名为同一部经,但内容不重复。现存敦煌写本与后期藏文《大藏经》中所收《大般若经》相比,反映了初译时期的原始面貌,与传世本有较大的差别。另有《大方便报恩经》《分别解脱戒经》《密宗手印修习法》《普贤行愿王经》,并有《医疗方》《丧葬仪轨》《社会文书》等残卷。部分写本上有抄经题记,对研究当时的抄经制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书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对象包括全部英藏敦煌和西域藏文文献的大型图版,并对文献进行排序整理、编目和定名等研究。
-
先秦考古学本社 编林寿晋(1929-1988),广东省海康县人。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1954至1988年历任北京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师、高级讲师,一生从事中国考古发掘和教学研究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黄河水库河南考古队、安阳考古队、侯马考古队队长,主持或参加过七里铺新石器时代遗址、涧滨仰韶文化遗址、郑州商代遗址、上村岭虢国墓地、洛阳东周王城、中州路东周墓羣、后川东周两漠墓羣及吐鲁番高昌国墓地等著名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着有《上村岭虢国墓地》、《洛阳中州路》、《战国细木工榫接合工艺研究》等专著及论文数十篇。本书共收论文十五篇、附录二篇,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一些重要遗址、墓葬的发掘,以及专题研究,系作者一生从事中国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主要贡献的结集。
-
殷墟甲骨残文的整理与研究王加稳 薛宏凯由于甲骨断损严重,许多甲骨文无法通读,甲骨残文的整理与研究成为甲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围绕甲骨残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确定残文的相关概念,阐明残文整理与研究的作用,把残字进行分类整理,对《字编》等工具书残字进行校补,梳理残辞类型,据残文进行缀合。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包括三项内容:明确残文概念,进行解题;梳理研究历程;阐明研究意义。第二章甲骨残字,主要讨论甲骨残断字、缺刻字的整理与研究,对残字进行校订与补正等。主要运用比较和对照的方法,研究内容有以下三点。一是把残字与完整字进行比较对照,从而确定残字的完整字形;二是把残辞与相对完整的同文刻辞、同类刻辞进行比较对照,从而补出缺刻字;三是把不清晰的拓片与清晰的拓片、摹本或照片对照,从而补出残字。第三章,对甲骨残辞进行整理与研究。我们展开研究的具体理论依据是同文例、甲骨文例特征、甲骨形态学等。第四章,运用残文进行缀合。残文的整理研究与缀合关系密切,依据残文为缀合提供线索,缀合后又可补足残文。本章列举残文与缀合相辅相成的例子,其中包括本人缀合成果二十三则。笔者藉助残字缀合《合集》3410与1105,复原一条完整卜辞,为殷人重视白马这一观点补充一条有力的证据。这则重要缀合纠正了学者对“白羌”的误读,“白羌”实为“白癸”。并且通过卜辞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殷人的育马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
考古泰亦赤兀惕·满昌 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