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丝绸之路出土法律文献研究 卷5梁明远本书收录了学界目前深入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黑水城文书和临泽简册等史料的20余篇论文,收录的论文既有该领域 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有青年学者有价值的 相关论文。本书将法律和历史相结合,总结和分析了文献中历朝历代的立法原则、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特点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当今的司法实践提供了可靠材料与历史依据,亦可为法治部门工作人员或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对新时代法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
西夏碑碑帖吴峰天本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武威西夏碑碑刻拓片,在忠实原件的基础上,重新校对武威西夏碑西夏文碑文(碑刻正面)和武威西夏碑汉文碑文(碑刻背面),并与张澍、罗福成、陈炳应和史金波整理的碑文相对应,读者可将碑刻与前辈学者整理的碑文对照阅读。此外,本书附录的五篇文章是作者通过复仿刻武威西夏碑而撰写的文章,分别讲述了西夏文字的主要结构特征、拓片字迹和图案的整理与修复、珠联璧合《西夏碑》找到原碑座、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再认识、西夏碑要事记,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整体而言,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河北省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余鸣谦 编著 顾军 永昕群 崔明 整理2009年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业人员依托院自主科研业务费项目,对安济桥修缮工程的历史资料再次进行了整理、汇总,并请余鸣谦先生完善了修缮工程的手稿,在对院藏资料不断搜集、整理、校对和完善的基础上,完成了《河北省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1952-1958年)》书稿,本书分为正文、图片和图纸档案、文字资料和工程技术探讨等四个部分。
-
乌兰察布市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学文集李树国,张涛《乌兰察布市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学文集》是乌兰察布市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撰写的文物考古学和博物馆学文章汇编,文章类型包括考古发掘报告、考古发掘简报、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工作综述,古生物研究、历史研究、文物鉴定与鉴赏、博物馆学研究、展览设计等论文,以及简讯、文物普查报告等,共89篇,配以图片近600幅。其中,关于文物考古的内容包含史前考古、青铜时代考古、历史时代考古发现及研究等内容。史前考古部分包含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部分包含大窑文化,主要介绍乌兰察布市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情况。新石器时代考古部分主要以裕民文化、石虎山文化、王墓山文化、庙子沟文化、老虎山文化等乌兰察布市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诞生和发生时间为线索,着重介绍其考古学文化的遗址地点、发掘年限、面积和研究情况等。青铜时代考古部分从乌兰察布市境内朱开沟文化遗存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情况开始,重点介绍了毛庆沟文化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概况。历史时代考古部分包含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金、蒙元、明清等时期的内容。文物和博物馆学论文的内容主要涉及博物馆建设和管理、展览策划和设计、文物保护、文物鉴定、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本书全面展现了乌兰察布市在田野考古发现、发掘、研究,以及文物保护、博物馆学研究等领域的成果,可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以促进北方地区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
麦积山石窟考古研究新视野夏朗云本书系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夏朗云2011年以来考古研究的成果集,以地理新视野为首章,接续麦积山仿木崖阁建筑结构、皇家因素、水陆画等新视野,收录文章20篇。此书首在地理视野之新,明确麦积山《山海经》《禹贡》著录的自然和人文双遗产的名山,通过对麦积山石窟木崖阁建筑结构、水陆画内容以及古代岩画的解读,进一步发明其皇家石窟特性,并由此观照麦积山石窟雕塑、绘画,进而阐明服务于当代旅游与文化再造的重要意义。
-
山海之间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是浙江新石器时代两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河姆渡文化发现较早,学术界与社会上对其 加熟悉,但跨湖桥文化年代 早。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空间距离不过百余公里,之间的内涵有哪些异同,存在怎样的发展关系,这些都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文化谱系的重要课题。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成立1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跨湖桥文化与周边其他文化的比较。本书稿是博物馆举办的河姆渡、跨湖桥遗址出土文物特展的展览图录。通过具体的编校,让学术界和业余爱好者对两种文化有个直观的认识。
-
山西出土青铜器全集 洪洞南秦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出土青铜器全集》收录山西境内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龙山时期至汉代的青铜器,共23卷,是 对山西出土青铜器进行全面整理、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分别用实物照片、拓片、线图、文字等方式具体呈现青铜器的详细信息,融 性、学术性、资料性、工具性、观赏性于一体,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洪洞南秦卷》为洪洞南秦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图录,用实物照片、拓片、线图、文字等方式多角度展示青铜器,是目前系统研究洪洞南秦墓地青铜器的集大成之作。?
-
开封繁塔造像砖精粹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物管理所暂缺简介...
-
何以华夏李琳之 著为什么被华夏正统视为文化落后的“戎狄蛮夷”都自认是“三皇五帝”的后裔?为什么几千年以来,“戎狄蛮夷”要不断逐鹿中原?本书通过考古学系统梳理发现,中原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先人心目中的“天下之中”,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在距今9000~5300年的裴李岗、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先民不断向外扩张、迁徙,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上层交流,促成了祭祖祀天等观念的认同,才有了边缘族群在此后不断逐鹿中原又不断向外扩张景观的出现。中原族群在经过6000年的摩擦、冲突和融合,至西周时期,通过周公实施“封建”制度,从混沌的自在阶段过渡到主动的自为阶段,民族意识被唤醒,“华夏”“诸夏”“中国”等概念得以确立,华夏民族正式形成。其实质在于超越了前朝仅局限于部族范围的政治视角,而抟铸了一个具有“天下”意识的文化共同体,中国因此不再是不同文化体系人群竞争的战场,而成为华夏内部追求延续、追求强大的角逐舞台。
-
故宫文物南迁程美东,张蓝天为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配合以卢沟桥、宛平城为代表的抗日战争主题片区保护利用,深入挖掘北平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组织编写《北平抗日斗争历史丛书》。丛书定位于建立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专题历史著作,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大众,兼具思想性、政治性、通俗性和原创性,采用史话体例,努力打造成为 可信、可读可学的精品力作。本册讲述九一八事变后故宫文物南迁的来龙去脉,包括南迁动议、千里辗转、南迁文物在海内外的展览、南迁过程中的人与事等。适当前溯后延,梳理其迁移和回归的历史脉络,展现抗战烽火中廛续文化血脉的壮丽史诗,突出为 民族保存历史遗产的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