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文心雕龙 诗品 古画品录 千字文(南朝梁)刘勰,(南朝梁)钟嵘,(南朝梁)谢赫,(南朝梁)周兴嗣《金陵全书》收录的南京文献,分为方志、史料、档案和文献四大类。《金陵全书》按上述四大类分马甲、乙、丙、丁四编,以不同的封面颜色加以区分;每编酌分细类,原则上以成书时代为序分为若干册,依次编列序号。《金陵全书》收录南京文献的地域范围,包括了清代江宁府所辖上元、江宁、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金陵全书》收录的南京文献,其成书年代的下限为一九四九年。《金陵全书》收录方志、史料和文献,尽量选用善本为底本。《金陵全书》收录的档案以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较高为原则,一般选用延续时间较长、相对比较完整的档案全宗。
-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暂缺作者本书是由西南大学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主办的系列学术论丛。全书收集10余篇论文,分别对甲骨文、金文、简帛、碑刻及敦煌文献等出土文献进行研究。出土文献研究难度较大,内容涉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本书刊发的有关出土文献研究的学术成果则包含诸多学科的研究内容,部分论文是国家社科基金的阶段性成果,其观点鲜明,材料扎实,论证严密,体例规范,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该书内容丰富完整,作品具有原创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呈现了对出土文献研究的**学术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出版价值。
-
考工记暂缺作者本书为山东博物馆古代科技展的展览图录。全书主要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道法自然篇,其中包括农学、水利、天文、医学、兵学五个单元。第二部分为天工开物篇,分为制陶、冶炼、纺织、建筑、交通五个单元。第三部分为山东与四大发明篇。本书拟通过门类众多的珍贵文物展示,将山东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呈现于读者面前,从而彰显出山东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将山东古代科学技术之成就再现,彰显出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对于今天生活的影响。
-
新时代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研讨文集暂缺作者本书为学术会议论文集,收录文章为2019年新时代下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研讨会议的文集。文集内容主要围绕让古代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文物保护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展开讨论,并以具体的案例讨论在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具体的有文物与人的关系、文旅体产融合发展、对文物旅游和相关问题的认识、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建立发展文物保护示范区、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遗址博物馆的文旅融合等。
-
战国秦汉髹漆妆奁研究刘芳芳我国是世界漆手工艺的起源地,据前人研究大约在两汉时期,中国漆工艺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琉球群岛及东南亚等地,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漆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在几千年的漆工艺史中,分工越来越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世代相传。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漆器种类已经相当繁多。本书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战国秦汉时期的妆奁进行综合研究。以漆器中髹漆妆奁作为研究对象,以漆工艺在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繁荣期——战国、秦汉时期为考察阶段,利用考古发掘资料,力图对妆奁的形制、纹样、装饰工艺等方面的演变作一次梳理,并对漆器制作中心形成的原因,以及妆奁的地域性特色展开探讨。
-
银坑坞暂缺作者江西昌江流域水下文化遗产考古调查项目计划对江西境内昌江流域水下文化遗产,包括做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直接相关的涉水窑址及港口、渡口、码头、桥梁、市镇、庙宇等遗址进行全面调查。银坑坞坐南朝北,隔昌江与景德镇市区相望。银坑坞窑址群可以分为银坑西区、银坑东区、小坞里区、银坑外区四区域。窑址大多位于山前缓坡地带,背山面水。银坑坞窑址群调查发现窑址59处。本次调查工作的重点是注意分辨窑址不同位置散布遗物的类型差别,缩小采集点平面范围,最大限度保证标本器物组合的单纯性与时代的一致性。希望通过对各采集点标本的类型区分与精细编年,结合地理空间信息,重建景德镇陶瓷手工业发展的动态过程,深入考察不同时段不同区域陶瓷手工业专门化的实际状况,打破此前仅以湖田窑为代表来概括景德镇唐五代宋元瓷业粗线条发展的成见。本书是景德镇南河流域窑址考古调查报告的第一卷,是介绍银坑坞窑址群的考古调查资料。
-
敦煌遗珍马炜,蒙中本书分为佛与菩萨两部分。佛画中《树下说法图》是敦煌藏经洞中创作年代最早、保存状态最完好的一件作品。其中不论主尊、胁侍菩萨,还是女供养人的勾勒和敷色都十分细腻,特别是六位比丘弟子的表情刻画得极为生动,是敦煌遗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关于《炽盛光佛及五星图》,同样的题材出现在干佛洞Ch.ⅤⅢ洞窟甬道南壁的壁画上,尺幅和场面更为宏大。读者不妨将两者做一对比,定然会对因不同材质而限定的绘制技法有所理解。《释迦瑞相图》带有浓啄的犍陀罗风格,虽为断片,但细密劲健的勾线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当年“曹衣出水”的风采。书中《阿弥陀·八大菩萨图》《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均属于曼荼罗类型的作品,即依照一定的佛典,义轨而绘制,供修行者借相悟体、修持密法之用。
-
敦煌遗珍马炜,蒙中关于佛画,有广义、狭义两说。广义地讲,本套“流失海外绘画珍品”系列编选的佛、菩萨、天王、金刚等众多类型均属于佛画的范畴;狭义地讲,佛画可以理解为仅指将佛作为绘制主体的作品。《敦煌遗珍(经变1)》是该系列之一,所收录的《报恩经变相图》《佛传故事》《行道天王图》《药师净土变相图》等,都是研究唐代及五代青绿山水画的重要实物。其他如《报恩经变相图》可以探讨唐代的界画;《药师净土变相图》中莲池上的水鸟等,可以探讨唐代的花鸟画;《佛传故事》中的“诸兽诞生”,是唐代走兽画的珍贵遗存。
-
敦煌遗珍马炜,蒙中敦煌莫高窟里,表现释迦牟尼生平传说故事的绘画,占有相当的比例。藏经洞的这批佛传绘画,在今天,对于佛教史、绘画史以及绘画创作领域,都有着很高的研究借鉴价值。《敦煌遗珍(佛传)》是“流失海外绘画珍品”系列之一,收录了《劳度叉斗圣迹》《灵鹫山释迦说法图断片》等绢画作品。
-
敦煌遗珍马炜,蒙中《敦煌遗珍(菩萨2)/流失海外绘画珍品》呈现给观者的这些画像,敦煌壁画当中完全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绘制图式,作品从表现规模、场景布置上还要胜过尺幅相对狭小的绢画。特别是佛教造像——托之于形象塑造的表达方式,如果期望给予信众以内心的震撼或感染,那么摆脱外域的束缚而采用为信众所习惯的图式与手法,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印证于敦煌石窟造像与壁画,北朝至隋代是这一演变过程的开始与初成,到了唐代则基本实现了本土化——而且转化得非常自然,丝毫不觉有中外艺术之间的冲突或者勉强的糅杂。菩萨的身材,服饰、璎珞配饰、法器等或多或少还是能看出印度传统对其的影响,但整个的神情、姿态,绘制的技法完全是纯粹的唐代世俗风格。且不用全面对比敦煌绘画与唐代墓室壁画的相通相合之处,仅从几个细节品察,便已经让人回味不已。如本书中的《普贤菩萨图》,细读飘洒之衣袂,其勾线用笔不能不让观者联想到吴道子运斤成风般的《天王送子图》。再如书中的《引路菩萨像》,身为菩萨,举止却俨然是一位唐代贵妇,与周防笔下《簪花什女图》中的妇人可谓如出一辙,而那蝌蚪状的胡须此时已然只是象征性的装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