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选广东省博物馆编中英文本。
-
浙江考古精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本书内容有宁绍平原史前文化考古、杭嘉湖平原史文化考古、吴越古文化考古、汉唐宋元考古撷英、瓷窑址考古。
-
黄河金石录左慧元编黄河源远流长,治理黄河的历史悠久。千百年来黄河流域人民与黄河抗争的业绩,多有刻石立碑记载。这些记载了黄河的河势、水情、灾害以及防洪、灌溉、航运、水政管理等治河实践的碑石铭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黄河金石录》试图收录黄河两岸人民治理黄河的历史经验,为当今和后世治理黄河工作的借鉴。本书收集了历代有关黄河河势、水情、灾害、治理等内容的金石碑刻二百馀通,包括西汉、唐、宋各个时期刊刻树立的碑石。
-
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侯灿,杨代欣编著楼兰地处中西交通要冲,古丝绸之路的咽候。楼兰出土的简纸文书,是研究中国古史、中西交通史、西域史和古丝绸之路文化史的重要历史资料。楼兰汉文简纸文书的使用,又正值我国文字书写载体由木简向纸质过渡的交替时期,也是今体楷、行、草书体形成时期。因此,这些简纸文书又是研究中国书法史、简牍学和文书学方面不可多得的最佳资料。
-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王华庆主编;青州市博物馆编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大批佛教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雕造精美、彩绘富丽。因而出土以后就引起轰动,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学术、宗教、艺术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兴趣,并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遗址发现的佛教造像、有陶、铁、泥、木与石雕,然以石雕居主,且以青州所出石炭岩为最多,造像总数约可达400余尊,时代跨度从北魏至于北宋,具明确年代刻铭者有北魏永安二年与北宋天圣四年等作品。但以北朝作品为多数,即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之作为主流。
-
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本书汇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7年配合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考古发掘所获的全部资料。共9篇考古发掘报告,包括前埠下、后埠下、王府等10个遗址的材料,时代包括新石器、商周、汉魏时期,对研究山东地区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编撰甲骨文字诂林经过一十八年的努力,终于全部完稿。当此之际,不禁思绪万千。早在一九七三年,思泊师与肖丁同志即筹划酝酿甲骨文考释类编的编写工作。一九七四年,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即已着手进行。一九七五年,我刚刚结束大安汉书遗址发掘不久,即怱怱赶往北京,参加由思泊师主持召集的甲骨文考释类编编写工作会议。当时参加会议的还有肖丁、王贵民、王宇信、谢济诸同志。会议上确定了编写体例及分工。
-
三门峡虢国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编著三门峡市区座落在黄河南岸一个呈东西狭长、北高南低的台地上。台地紧邻黄河,黄河河道与岸边台地形成高达百余米的峭崖。市区北隔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垣曲、芮城三县相望;南与河南省西峡县,东南与河南省栾川县,西南与陕西省洛南、丹凤、商南县为邻;西与陕西省潼关县为界;东临河南省宜阳和洛宁两县。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位置使三门峡自古以来便是东、西部的交通咽喉之地。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哺育了这块土地上的人类。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地点在今市区会兴镇、青龙涧河,陕县的三岔沟、侯家坡,渑池的南村,灵宝的邢家庄、孟村、朱阳、营里、卫家磨,卢氏的雷家村一带均有发现。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在此地区的活动范围则更加扩展,六千年前的裴李岗类型文化遗址,著名的仰韶村遗址和庙底沟遗址,灵宝北阳平大型遗址群都是此时的典型代表。夏、商时期这里是王朝统治的中心及重要活动区域。周人灭殷封邦建国之初,此处成为东西两大统治区域的分界线,“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稍后,这里又先后成为焦国、虢国的属地。春秋早期晋灭虢后(公元前655年)属晋,战国时期隶魏。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设三川郡。公元前205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置弘农郡。魏文帝时改弘农郡为恒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郡治迁陕城,郡属陕州。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弘农为陕州,置虢州。唐贞观八年(公元643年)废鼎州人虢州,领弘农、卢氏、朱阳等六县。宋时陕州领七县,虢州领虢略、卢氏等四县。元代至元八年陕州属河南府路,废虢州。明时陕州属河南府。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陕州为直隶州。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设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七县。1945年1月,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豫西第二专员公署。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三门峡市。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印续集二王人聪 主编在中國璽印史上,秦漢是壐印的繁榮發展時期、與戰國時期相比,這個時期的璽印不僅數量大為增多,而且在形制、鈕式,字體等方面都出現了重大的變化,其中尤其重要的是逐漸建立起體現封建等級觀念的一会官印制度。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維護專制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官印的使用上,規定只有皇帝的璽印才可稱璽和用玉製作,衛宏《漢舊儀》說:“秦以前民皆以会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漢承秦制,但略有增益,規定只有皇帝和皇后的印才可用玉製作,《漢舊儀》:“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鈕,皇后上璽,文與帝同”蔡邕《獨斷》亦云:“皂后赤綬玉璽”。在璽印的稱誚上,則規定除了皇帝與皇后印可稱璽之外,諸侯王的印也可稱璽,如《漢舊儀》說:“諸侯土印,黃金橐駝鈕,文门璽”。根據《史記》、《漢書》和《漢官儀》等史籍的記載,西漢武帝時期,經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和人初元午(公元前104年)前後兩次對印制的頒令,一套依照官秩尊卑而區別C.官官印的質地、尺寸、鈕式、印綬、稱謂以及字數的官印制度便完全建立起來了。應劭《漢官儀》云:“孝武卓帝元狩四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王、公、候金、二千石銀,千石以下鋼印”。《史記。孝武本紀》:“夏,漢改磨,以正月为為歲首,而色尚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為太初元午”。《集解》引悵晏口:”漢據上德,土數五,故用五為印文,若丞本曰‘承相之印取’,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也”。《漢書武帝紀》及《郊祀志》所記亦同。衛宏《漢售儀》關于漢代官印印制的記載,除了個別有誤之外,基本上反映了經過武帝前後兩次對印制規定後,所建立起來的漢宫印制度。《漢舊儀》云:“諸侯王印,黃金橐駝鈕,文曰璽,(註:謂刻口某王之璽)赤地綬;列侯黃金印,龜鈕,文日印(註:謂刻曰某侯之印):承相、大將軍、黃金印,龜鈕,文口章(註:謂刻闩某官之章)。御史大夫章;匈奴單于黄金印,橐駝鈕,文口章;御史、二千石,銀印龜鈕,文口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鋼印鼻鈕,文口印,(註:謂印但作鼻、小為虫獸之形,而刻曰某官之印)。二百行以卜皆為通官印”。以上史籍記載的這套官印制度,經過與傳世漢宫印實物的驗証,可知在雨漢時期基本卜足遵行的。
-
江汉地区先秦文明游学华 责任编辑江漢地區以湖北江漢平原為中心,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文化發祥地。五十年代以來的考古工作,除發現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及文化遗存外,新石器時代文化更是分佈廣泛,序列清楚。先後出現城背溪、大溪、屈家嶺和石家河文化等。進入商周時代,江漢文明在禮制、文字、青銅器風格各方面均呈現以中原文化為主的面貌。春秋晚期開始,江漢地區成為楚文化的勢力範圍,地方色彩逐漸明顯,以繁複綺麗的青銅文化、明豔多彩的漆器和絲織品藝術成為中國南方文化的代表。《江漢地區先秦文明》展覽精選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宜昌博物館珍藏的文物98項,年代從距今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到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晚期,器類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金器、漆器和絲織品等,從各方面展示江漢地區先秦時期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