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图书资料室 编本编《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包括中国大陆出版的考古学书目、报刊所刊载考古学论文索引、论文集所载考古学论文索引,以及台湾和香港的考古学书目、报刊和论文集所载考古学论文索引。共计五个部分。后附《引用期刊、报纸、论文集和资料集一览表》。本目录包括书目和报刊资料索引两部分,收中国考古学及有关论著共537种,收文献7000余种。本文献目录所收论著资料的编排,在各种分类项下,也尽可能按内容以类相从,依发表时间的先后为序。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文章的排列,大体上全面性论述在前,专题性探讨在后。调查发掘资料的排列,在地区为纲,地区之下再分时代。跨越省区的,置于全国性综述之后。各省区中跨越时代的,置于该省区的总述之后。各省区的不同时代项下,按遗址地点或县市编排。
-
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著暂缺简介...
-
汉简缀述陈梦家著陈梦家,(1991-196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浙江上虞人。1932年于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大学、燕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4-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并搜集流散在欧美的商周青铜器资料。归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陈梦家先生因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研究古文字而转入研究古史及考古学。在甲风学、西周铜器断代及简牍研究方面,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
-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 著中国古史上的夏商周时代,一直到春秋战国之交为止,在物质文化上都以青铜礼乐器与兵器为显著的特征,在中国历史上又称为青铜时代。本书所收的十三篇论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看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企求阐发这个时代文化与社会各个方面之间的有机的联系与其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并且从这种观点上试求说明青铜器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青铜器能够作为一个古史时代的代表。这些讨论所代表的研究方法和使用的材料是比较广泛的,可以作为治古史、考古、古代美术和古代人类学者的参考。近三十年,畏沙、常德、江陵、大冶、鄂城、信阳、辉繇、骞繇、武进、江都、耜舆、昭化、巴繇等地,出土了极其丰富而完整的戟圆木器。但迄今海内外尚无学者连用现代细木工工艺学的知融,来研究这批学世罕见的科学资料。二十余年前,作者即开始依林学院细木工课程的要求,系杭学习有理论舆技术;并有计划地在北京及主要发掘地点,群细考察适些繁富艳偷的木裂品。经畏期的探究,发现戟国匠师们所探用的榫接合方法已多逵敷十檀。学凡现代纟田木工所掌握的主要榫结构,包括其理论舆实践,于二千多年前的戟国时代畿乎都已被发明与应用。这是中圆及世界工艺技术史上一项发见,本书是全世界本探讨这问题的专着,封技术史、工艺史、考古学、上古史都有重要的贡献。
-
三代吉金文存罗振玉编罗振玉(1866——1940),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原籍浙江上虞县(今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1866年8月8日)生于江苏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1940年5月14日卒于辽宁旅顺。 罗振玉以上虞县学第七名出身,应壬午(1882)、戊子(1888)两次乡试不中,自此潜心治学。中日甲午战争后,留意新学,与蒋伯斧等人在上海合办学农社及《农学报》,又创设东文学社,翻译介绍日本和欧美农学著作,并协办武昌农校、江楚编译局、苏州师范学堂等。1906年起,任学部参事官、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职。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民自居,侨居日本。1919年返国,逐渐参预清室的复辟活动,被溥仪任为南书房行走。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成立后,曾任伪监察院长及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 罗振玉自幼喜爱收集金石铭刻,终生不辍。因其学术见闻广,掌握资料多,又恰值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西域简牍、中原碑志等大量古物陆续被发现,以一家之力广泛收集各类新发现的文物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研究,为近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保存了可贵的资料,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三代吉金文存》乃罗振玉40年收集金文拓片的丰硕成果,共有4831器。在出版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它以收罗宏富、印刷精良而闻名于世,无有别书可替代。此书按器种排列,每个器种下又按字数多寡序列。惟无释文,仅有一目录,于初学者不大方便。重印的《三代吉金文存》书后有孙稚雏《三代吉金文存辩正》一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此书的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
广东出土先秦文物林业强 编辑廣東北依南嶺,南臨大海,山川秀麗,土地肥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早在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其後的新石器時代,祖輩們活動區域更加廣泛,在東起潮汕平原,西至北部灣沿海,北起南嶺,南至海南島的土地上,發現了四百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一九七三年在曲江縣馬壩鎮石峽,發現了大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和墓葬羣,被確認為“石峽文化”,為廣東新石器時代考古開創了新的領域。在近幾年開展的文物普查中,曲江縣境內又發現了“石峽文化”類型的遺址數十處。一九七八年佛山市郊河宕遺址發掘以來,在南海縣境內亦發現類似的貝近遺址三十九處,其中有幾處面積近萬平方米。從廣東所石器時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遺物觀察,各種類型的文化遺存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一定的差異,同屬於幾何印紋陶文化系統,與長江中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有不同程度的聯繫。這些文物清楚地告訴人們’新石器時代由於磨製石器的出現和使用,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較之舊石器時代有了很大的進步。馬壩等地出土的碳化稻谷表明,我們的祖先已逐漸從以採集經濟和漁獵經濟為主,向以栽培水稻為主的原始農業經濟發展。增城金蘭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陶祖,說明原始的母采氏族社會組織已經解體’取而代之的是父系氏族社會組織。但由於這一時期的生產水平仍較落後,人類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致使祖輩們所經歷的新石器時代是如此漫長。可以看出,他們在從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進軍的路上是那樣的步履艱難。廣東青銅器的發現可以追溯到三十年代,先是在香港,繼之又在海豐採集到了青銅器,開始給史學界提出厂如何認識廣東青銅文化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後,發現青銅文化的遺址三百多處。六十年代,在清遠縣發現了以青銅器為主要陪葬品的兩座墓葬,七十年代以後,又在四會、肇慶、廣寧、德慶、羅定’博羅、始興、揭陽:、廉江、饒平等市、縣發現青銅器時代的墓葬六十多座。這些青銅文化的遺址和墓葬的發現證明,廣東從周代已進入青銅器時代,春秋以後的青銅器數量迅速增加’鑄造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戰國後期還出現了鐵器。廣東青銅器時代的文化,既有明顯的地方特點,也有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
-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谢燕萍,游学华 编著中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分布广泛,材料极为丰富,至今已在全国26个省区内发现了百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本书收集*的考古资料,对175个遗址群的发现经过、文化内涵、特质及年代各项作一全面而扼要的叙述。本书书前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一文,对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与文化作一简括的综合介绍。书后附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一览表、遗址分布图、参致文献及图版等。本书是迄今有关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资料详尽的书籍。对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及中国史前史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谢燕萍女士现为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考古研究助理。游学华先生现为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兼任考古研究助理。
-
利维坦(英国)霍布斯 著 黎思复,黎廷弼 译《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于运动状态中。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腐朽 ,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地志,服从他的判断。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领婪的种种丑行劣迹,从而神的圣洁尊崇,教会的威严神秘,已经在霍布斯的笔下黯然失色。
-
古币文编张颔编纂本文编所收字目三百二十二条,字形四千五百七十八字。合文字目六十六条,字形二百零三字。附录字目五百零九条,字形九百四十一字。总共收入字目八百九十七条,字形五千七百二十二字,其中取之于出土宝物拓本者三千九百三十六字,取之于谱籍著录者一千七百八十六字。
-
永乐大典(明)解缙编《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