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校读侯才著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是经湖北荆门博物馆专家悉心整理并经袭锡圭先生审阅的《老子》一书的古抄本。为了解和揭示老子及其思想的原貌,以及校勘今本、纠正传统连释对《老子》本文的误读,全书按竹简《老子》古抄本的内容层次来划分自然段落。每一段原文分校释、译粒蚱
-
旧石器时代之艺术裴文中著从有人类以来,艺术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在末期以前,艺术作品是没有的。这种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这种作品是真正老字号的古物。今天我们读到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的这部著作,恍然发现,原来在几万年前,我们的远祖就有了了不起的艺术。他们的作品是今天人们的艺术的开山。本书更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相参,对旧石器时代末期的艺术做出了精当的描述。
-
废墟的真相吕贝克·斯特夫等著;陈忠荣等编译其他题名:寻找失落的城邦:考古的黄金时代 书脊题:考古系列纪实。
-
清代青花瓷器铁源主编青花瓷器是一种传统的釉下彩绘瓷,以其色调幽菁,釉色莹润,色彩艳丽,纹饰素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说起青花,人们都会提及色泽浓艳,纹饰工整精细的元青花;胎、釉精细、色泽深沉的明宣青花;呈色浅淡,清丽雅致的明成化及色调浓艳,蓝中泛紫的嘉万青花。而对清代青花则较少论述,偶有论述也是说清代青花不及明代表花。无须讳言,清代青花总的特点及风格有及明代浓翠鲜丽,市场价格也远逊于明代青花。但其青花选料、提炼、绘制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使其呈色亦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就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青花器的品质而言,决不在明代青花之下。青花从元代后期的成熟,历经了明清两代的几度兴盛、几度衰落,但始终是官、民窑器生产的主流,为瓷器生产的大宗产品,故此传世品很多。特别是清代青花器以其他独具特色和较低的价位成为瓷器收藏和交流中最常见的品种之一。在实际的收藏过程中只有了解清代青花的时代特征和发趋势,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才能获得极大的乐趣,也会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
中国古代的历史遗迹王炳权,王洋,彭向阳 著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古迹。我国历史古迹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我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至今已发现的古人类有十多种,如距今已有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距今有8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距今有40万年的北京人,遗迹年代更晚一些的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山顶洞人等等。至于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就更多了,比较典型的有本文提到的“蓝田遗址”、“河姆渡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遗址”等。我国古代为帝王修建陵墓的风气相当盛行,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其中所发现的历史文物之丰富一向为世人所注目。我国著名的帝王陵墓主要有黄帝陵、禹陵、秦始皇陵、昭陵、成吉思汗陵、明十三陵等。1974年我国考古人员在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了面积达14,260平方米的兵马俑坑,坑内有成千上万个武士俑和陶马,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梁穗主编;炎黄艺术馆编暂缺简介...
-
中国盗墓史王子今著描述中国历史上的盗墓活动和盗墓故事,提示盗墓者常用的技术手段和反盗墓措施,分析盗墓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论述盗墓在中国文化发现上的历史作用。
-
上帝之城(美)詹姆斯·库克著;郭力宜编译史前文明的曙光曾经照彻整个地球,但随着时与事的轮转与更替,这些文明的遗迹已经寥若星辰。神秘的传说,宏传的建筑,种种不可一世的伟业都已成为记忆。但是,人类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正在使这些往事经由科学的方法重新展观于人们的眼前。《上帝之城:美国考古悬疑巅峰之作(全2册)》以大量的田野考古证据揭开了千百年来笼罩其上的重重迷雾。
-
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杨新主编;故宫博物院编;马季戈[等]编写;胡锤[等]摄影为了展示故宫博物院50年来在文物收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配合《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大》的展出编写的这本大型文物图录,终于如期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在《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古器物部、古书画部、宫廷部的大力支持,信息资料中心为《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的出版拍摄和复制了全部图片。展览宣教部查阅了大批原始档案材料,做了许多前期准备和编务工作。
-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走马楼简牍整理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编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所收,是一九九六年十月湖南省长沙市走马楼建筑工地第十一号井出土简牍,有关这批简牍的发现和出土情况,请参看本书所收《长沙走马楼二十二号井发掘报告》。走马楼吴简出土属于抢救性清理发掘的成果。最先出土的一批简牍,包括大部分木简、木牍和一部分竹简,系从土地挖掘机所挖出的淤泥中抢救清理出来,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其原始状况和屑位关系己不可知。随后对十二号井按地层关系进行了考古发掘,多数竹简为后掘所获。一九九七年开始整理的一千一百四十一枚(含残片)佃田类大木简,十之八九属于上述从淤泥中抢救出来的一批,材质尚好,字迹可辨,这种大木简由于其形制特殊,内容相近,残损不大,因此作为(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第一卷,以“嘉木吏民田家莂”为名,用简版和录文对照的辨法出版、同属这批抢救出来的吴简中的竹简,残损较大,现已开始整理、编号、录文,将与按考古学方法发掘出的竹简起,分为若干卷,陆续出版。走马楼吴简现已整理录文的,多有明确纪年,它们主要属于三国孙吴前期,集中于孙权称吴王的黄武(二二二:二二八年)及孙权称帝的黄龙(二二九:二三一年)、嘉禾(二三二:二三七年)时期,个别竹简使用东汉献帝建安(一九六:二三0年)末年年号。考虑到孙权自建安十年以后即已控制长沙,我们推测这简牍,包括建安末年纪年简牍,都属于孙吴官府。由于绝大部分简牍尚待整理,不排除有发现更早简牍的可能性。走马楼吴简,以材质论,竹简最多。简牍总数目前不能确知,估计整理编号可能有十万或将近十万。这至少是汲冢书以来历代简牍出土中数量最大的一次。孙吴历史的传世文献资料,主要有《三国志.吴书》与注以及其他不多的典籍;出土文字资料更是贫乏,只有个别的碑文、砖文、木牍和《三国志.吴书》的几种晋、唐写本残卷。走马楼吴简的出土,补充了孙吴史料,也填补了简牍出土的一个空白。就编入本书第一卷的木简以及目前正在整理的竹简来看,走马楼吴简为地方官府档案文书,内容涉及佃田、赋税、户籍、司法和官府上下行文书等不同方面。东汉三国时期,今长沙地区隶属于荆州长沙郡。建安十九年(三一四年,孙权派吕蒙与刘备争夺包括长沙在内的荆州江南三郡,次年议定分湘水以东归吴,湘水以西归蜀,再四年后荆州全境入吴。从此时起直至吴亡,长沙地区都属于孙吴统治范围。长沙郡治所在临湘县,临湘县治所即在今长沙城区。黄武二年(二二三年),吴将步骘受封为临湘侯,侯国行政长官称侯相,吴简中的“临湘侯相靖”即指此人。走马楼简牍很可能就是临湘侯的或更高级别行政机构的官府档案。长沙城城址,自古以来变迁甚微,两汉六朝长沙城与明清长沙城,中心地带没有变动。今五一广场周围建筑工地所发现的历代文化堆积表明,走马楼一带正是秦汉以来长沙城的中心地带。孙吴临湘侯国的衙署,也许就在今五一广场附近。近代以来长沙市屡有重大考古发现。楚简最早出土之地就在长沙。子弹库楚帛书、马王堆汉墓简帛等,揭示了战国、秦汉时期长沙地区的文化面貌,都曾轰动一时。走马楼吴简的出现,又提供了三国时期大量的历史信息。我们预料,孙吴长沙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特别是人民生活状况和基基政权运作,有可能由此得到较具体的说明;中国中古社会历史总体的研究,有可能得到较大的推动.这批吴简也是三国书法的宝贵遗产。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整理组,负责吴简的释文、编辑等工作,由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三个单位协作进行。摄影及出版任务,则由文物出版社承担。本书第一卷的释文、编辑工作,由整理组的胡平生、李均明负责,田余庆、吴荣曾审阅,在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协助下,现已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吴简的绝大部分简牍的绝大部分简牌尚待清理释读,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走马楼出土吴简原件均收藏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抢救、保护、清理吴简,做了大量艰难的工作,还承担了筹划永久性的典藏等任务,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