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汲古丛珍辽宁省文物总店编辽宁省文物总店在我国东北的历史名城沈阳,自1961年秋创办以来,已整整三十五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始终把征集和管理流散文物、为各级博物馆提供文物藏品作为根本任务。几十年来,尽管世事多变,人员更迭,但这一根本任务却代代相传、毫不动摇。在曲折艰难的发展史上书写了一页页光辉的篇章。建店初期,资金短缺,人员不足,创业者们不畏艰辛,拓荒耕耘,逐步把文物总店建设成为国家征集与保护历史文物的一方阵地,为加强流散文物的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辽宁省文物总店的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收购成果颇丰。在这一时期,我们首先争取到了文化、外贸、商业等政府部门给予的“统一市场、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的管理流散文物特殊政策,同时得到了全省各地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继而在省内建立了十二个市、地文物店(站),二十个县、三十个乡镇文物收购点,使全省流散文物的征集工作得到了统一有效的管理。辽宁省文物总店的全体职工,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尤其是总店及各市县的文物、店(站)的同仁,常年奔波于省内外城乡各地,搜寻查访,历尽艰辛。正如邓拓同志为文物总店所书:“关外风光好,白山黑水长,建州多文物,访古走城乡。”对从事文物收购工作者们的高尚品德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给予了高度褒奖。辽宁省文物总店从1972年至1990年收购文物达60余万件。其中一、二级文物600余件。先后提供给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图书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入藏品共2249件,其中一级品38件,二级品368件,为征集和保护国家珍贵文物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因于此,1985年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我店受到了文化部的表彰,荣获“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集体”金牌。在纪念辽宁省文物总店建店三十周年之际,广大从事征集和管理流散文物工作的同仁们,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即把自1961年建店以来经几代人艰辛收集到的文物珍宝,选其最有代表性的珍品,辑为专册,精印出版。这不仅是对那些默默无闻,为保护国家珍贵文物做出突出贡献的文物工作者奉献精神的表彰,也是对继续在这一光荣岗位上工作的后来者的激励。选入本图册之文物,多数是从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品中遴选出来的精品,也有本店的珍藏品。分别为书法、绘画、陶瓷、玉器、铜器和杂项等多种品类,精品纷呈,让广大文物受好者有机会见到祖国瑰丽绝伦的历史文物的精粹,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文物征集收购者高超的鉴赏技能和水平。
-
中国古钱鉴赏与收藏孙仲汇编著暂缺简介...
-
中国珍稀钱币周祥著钱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五彩化石,是一个民族文化背景的全息折射,在外圆内方的虚实之间,感受祖先生存和创造的智慧、光芒,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本书《中国珍稀钱币》以4200枚钱币的图片向您展示钱币的历史……
-
中国古钱币库宋志强,王立新编著本书收录古钱币上起商周,下至民国,共收录古钱币实物拓图近2万幅,大小、风格与原物保持一致。同时,收录彩图近百枚,形象逼真,如为实物,给读者更直观的认识。本书共分古钱卷、金银币卷、铜镍铝锑陶币卷、花钱卷,附录部分包括各省市钱币学会名录、全国各大城市古钱币交易市场商店地址、人民币收藏目录等内容。为使读者更清楚地区分各种古钱币的版别和特征,对相当一部分古钱币均加以批注。在古钱卷和花钱卷中,对非铜质的币品,均注明材质。从市场角度出发,本书对所收录的币品均标有价格(以人民币为单位)。标价高低根据钱品的存世数量及名誉程度而定,数值则以中等品相为基准。在收藏时,可视钱币的品相好坏程度增减。大部分币品按本书标价收藏,即可产生增值效益。本书收录的币品,有些是各地朋友提供的珍藏泉拓,首次面世。同时,还收录了编者收藏的部分品种。为使读者在古钱币收藏方面少走弯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古钱币的收集方法、辨伪知识、钱币术语解释等内容。并在每一首的首首,对钱币的历史也作了介绍,以供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
比较考古学随笔李学勤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近数十年,中华大地发现大量古代遗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有待深入探究。本书作者李学勤教授,是中国考古、历史、古文字学方面的知名学者,他别开蹊径,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一系列最新考古发现进行研讨分析,特别注意各个地区、种种文化的交流融会,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影响、传播问题,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这些成果,不仅有助于开拓眼界,增广见闻,对有志于从事文史考察或古物鉴藏者,恐怕会有更大的启发。
-
五代黄堡窑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铜川黄堡位于陕西西安以北,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北向南倾斜,海拔高度一般为700一1600米。境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原山丘交错,大部分为黄土覆盖的丘陵山地。漆水河自铜川市由东北往西南流,至黄堡地段河谷开阔,阶地发育,有较宽的川道。黄堡附近盛产煤炭、陶瓷粘土和耐火粘土,古时森林茂密,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这里自古宜陶,据《德应侯碑》记载,铜川黄堡烧造瓷器的历史可早至东晋,这虽然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掘来证实,但铜川黄堡早在唐代已有发达的陶瓷业已为考古发现所证明。五代瓷业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不断创新,其窑场仍分布在黄堡镇。
-
商周艺术谢崇安著暂缺简介...
-
中国铜镜图典孔祥星编著一、本书所收铜镜,主要是考古出土和文物征集品,也有一些著录传世品。二、本书力求实用,以铜镜拓片为主,也适当收入必要的照片及摹本。三、本书按各个历史时期铜镜的类型编排。宋以前各朝代基本上以不同类型铜镜流行先后排列。宋以后各朝代铜镜类型排列顺序,不完全反映它们的时代先后。
-
古瓷鉴定指南伍跃,赵令雯点校整理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原始的青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日臻成熟,终于在宋元时代达到了一个全盛的时期。这一时期著名的瓷窑有: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及均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它们巳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瓷窑体系,青瓷,白瓷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元代出现的青花及釉里红也是我国古代制瓷技术的突出成就。明清时期,陶瓷的制造工艺也取得了不少进步。随着宋代以后海外贸易的发展,陶瓷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在国外享有极高的声誉,以至于在英语等外国语文中,“瓷”与“中国”成了同义词。对陶瓷的研究是从中国古代士大夫对各类瓷器的鉴赏开始的。唐代中叶,大诗人杜甫在《韦处乞大邑瓷盘诗>中云:“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陆龟蒙曾以“九风秋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越窑瓷器。陆羽在他的名著《茶经>中对越州、鼎州、婺州、岳州、寿州、洪州、邢州等地烧制的瓷碗做了鉴定,认为“越窑瓷青而茶色绿”,故瓷碗以越州所产为上。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也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称赞定州出产的瓷器。
-
古钱币价格汪雷编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