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望和平徐伊丽从长城的起源、长城与战争、长城和当时的地形地貌以及各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力量和国力等来全面分析修筑长城的必要性以及长城的沿革、直到长城的毁灭、再到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长城残骸,结合历史事实和长城所在的地理环境,及现在考古研究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细说这段时期长城的前世今生,其内容丰富,史料详实,阅读轻松愉快。这本书既是一部简明的文化读本,是一部全面书写春秋战国时期七国长城的具有文学性和文献性双重组合的经典力作。
-
殷邺彰德千古风周伟安阳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万余件,包括甲骨、玉器、金属器、陶瓷器、货币、书画及近现代文物等十几个类别,文物年代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迄现代。《殷邺彰德千古风——安阳博物馆》一书,以该馆馆藏文物为基础,以商代晚期、南北朝、隋唐时期以及明清时期为重点,图文并茂介绍了安阳地区历史文物的概貌。其中既有悠远神秘的甲骨卜辞,又有沉着庄重的青铜器;既有典雅别致的陶瓷器,又有精妙古拙的书画作品。这些文物,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赓续传承着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为当代读者呈现出一幅幅不同时期的文化艺术图景。
-
华戎所交一都会石明秀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为甘肃省四大绿洲之一。《华戎所交一都会——敦煌博物馆》讲述千年敦煌荡气回肠的丝路故事,全书分9章,分别介绍了敦煌的关隘驿站、丝路枢纽上的重要遗址遗迹、汉晋竹简、模制花砖、石塔陶俑、金石碑刻、魏晋画砖、魏晋彩绘雕刻砖、纸质文书等文物内容。本书由敦煌市文物保护中心专家石明秀著,其以细腻生动的笔触,以文物为对象,勾勒出一幅幅敦煌自远古至明清的历史面貌。本书设计精巧、数幅高清敦煌美景与文物原貌图,再现“华戎所交一大都会”的热闹辉煌。
-
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韩海梅大明宫,这个唐代历史中一个特殊的场合,主宰了很多重大事件的进展。《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大明宫》用十个章节,按照建筑的功能分区,介绍这个千宫之宫的主要宫殿和背后的故事,其中搭配大量图片,以点带面介绍了唐代政治中心大明宫的前世今生。作者韩海梅,长期从事大遗址保护和大明宫相关历史文化研究,结合考古发现与相关研究资料,深入浅出地将大明宫近三百年的历史娓娓道来。图书装帧设计时尚活泼,内容、文字专业但不枯燥,书中插图形式多样,细腻精致地将读者带入那个辉煌灿烂又暗流涌动的唐代政治生活。
-
常州文博论丛 2021年常州博物馆 著本辑为第7辑,收录论文27余篇,涉及博物馆论坛、考古与文物、百年党史、遗产保护、乡梓俊彦、史海钩沉六个栏目,文章内容涵盖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文物及文化遗产研究、党史教育、地方文化名人研究、历史问题讨论等,旨在加强业界同仁的交流与争鸣,推动文博行业的繁荣。本书可供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学专业工作者和其他相关人员阅读与参考。
-
厚城长宜人文昌王肃等著暂缺简介...
-
双璧同辉—红山·良渚文化展赤峰博物馆 著本书是赤峰博物馆主办,浙江省博物馆协办,于2021年1月至4月在赤峰博物馆展出的同名展览的图录。展览将赤峰地区出土的红山文化文物和浙江省博馆藏良渚文化文物同台展出,以突显处于文明起源相近时期南北两种文化的共性与特性,共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格局。书中包含124件(套)精品文物,以玉器为主,按照礼器、动物形器、配饰器、生活器、玉石加工分为“礼天法地”“乐趣天成”“珠环玉绕”“社会生活”和“琢石成玉”五个单元。每件(套)器物的介绍均包括照片、尺寸、出土地、馆藏地、器物描述。书中还对同类型器物作了通识性介绍,并对红山、良渚文化的差异予以总结说明。书中器物大多数为首次出版,且将两种文化的同类器物并置呈现的方式颇为新颖,引导读者作进一步对比发现的同时为研究亦提供了便利,因此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与收藏价值。
-
洪江高庙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庙遗址位于湘西沅水中游的洪江市安江盆地,先后经三次科学发掘。遗址的主体遗存为高庙下层遗存和高庙上层遗存,仅残存少量东周、明清时期遗存。高庙下层遗存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特征鲜明,被命名为高庙文化。已清理的重要遗迹包括大型祭坛、房址、窖穴和墓葬等。出土遗物包括迄今所知我国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和各类人工制品。部分陶器上装饰有神秘诡谲、精美繁缛的宗教艺术图案,无论其主题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形式均堪称中国史前人类的艺术经典和思想宝库,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构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高庙上层遗存包含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早期遗存。前者出土部落首领夫妻合葬墓、平民墓,以及大量房屋建筑基址等遗迹和丰富的动物遗存与人工制品,是高庙下层遗存的演变和延续,与洞庭湖区的同期遗存平行发展;后者主要为墓葬,其遗存特征表现为外来文化的介入。
-
辉县汉墓群出土铜镜修复、保护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著本书收录的铜镜有146件,来源于两批资料,一是路固148座汉墓中71座墓出土的98件铜镜;二是辉县市博物馆收藏的百余座汉墓出土的52件铜镜。值得注意的是,出土铜镜的这些墓葬绝大多数是东汉时期的,西汉墓仅仅6座,这与《长安汉镜》《南阳出土铜镜》墓葬时代正好互补。本书与我们常见的铜镜研究著作不同,其内容包含了辉县路固汉墓的概况和学术价值,辉县汉墓出土铜镜的类型、修复和保护,路固墓地铜镜的X射线成像分析及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路固墓地铜镜的表层成分分析等。
-
丽水保定窑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 著龙泉窑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陈万里先生“走出书斋”的举动不仅把龙泉青瓷纳入了学界的研究视野,也拉开了我国瓷窑址考古事业的序幕。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龙泉窑才迎来首次正式的田野发掘活动,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展于大窑、金村片区。丽水保定窑址虽然位于龙泉窑核心窑区的外围,但其发掘、调查活动在上述工作的辐射之下也得以展开:1928年,陈万里先生发现了这一窑址;1959年,牟永抗先生带领工作组对保定窑4号窑山进行了清理与发掘,形成了对该窑址的初步认识。之后的几十年里,地方上的文物工作者们对这一窑址展开了多次调查、整理、保护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材料。由于保定村所在为当地水陆交通咽喉之地,又与旧处州府治相近,加之丰富得宜的自然条件,考虑到诸多利于窑业发展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其在历史时期窑业生产、销售、流通的盛况。而这显然与已有的认识存在出入。换言之,不论是作为龙泉窑重要的外围窑场,还是作为丽水地区核心的地方窑场,目前针对保定窑所做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保定窑窑业内涵的深入探索,不仅将为地方传统陶瓷手工业在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提供实证,也将成为龙泉窑研究的重要补充。2019年与2020年又恰为龙泉窑研究的两个大年。2019年7月及11月,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丽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天下龙泉一一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大展于故宫博物院与浙江省博物馆先后开幕展出。其展品数量之多,是龙泉青瓷研究的一次阶段性成果展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2019年年底,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沈岳明教授主持的“龙泉窑考古学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与此同时,丽水市莲都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为深化地方窑业认识,同时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委托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持开展横向课题“丽水保定窑址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