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高勒毛都2号墓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2017~2019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共同实施的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工作。两国学者对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高勒毛都2号墓地:2017~2019中蒙联合考古报告》分别报告了高勒毛都2号墓地调查成果,M189和M10两座匈奴时期甲字形墓葬及其附属陪葬墓、祭祀遗迹的发掘收获。《高勒毛都2号墓地:2017~2019中蒙联合考古报告》内容还包括两座墓葬中部分织物、M189棺底植物种子、M189特殊质地器物(后来分析确认为银器)、M10马车和棺木所用木材及彩绘颜料的分析报告,并附上学者对于匈奴贵族墓葬中独角兽形象和出土汉代玉璧的研究成果,以便于相关研究者查阅。
-
考古人眼中的世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著考古人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处江湖之远,穿梭古今之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们与古物对话、与古人共情、与时代同行,寻求历史的轨迹,探索人类的未来。他们也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建设,关注当下的社会、生命和自然,用穿越时空的眼睛记录工作和生活中的所遇所思、所感所悟。长期以来,我国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考古发现取得丰硕成果。广大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记录这些珍贵时光和考古人精神,会给我们以特别的审美趣味和灵魂滋养。“考古人眼中的世界”摄影作品展,涉及的内容有考古工作者、考古工作场景、重要考古发现、边疆考古、境外考古、公众考古研学、文物保护现场、大遗址风貌、城乡生活、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社会面相……是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直观展现。如果把每张照片比做一个窗户,那么通过这些窗户,你将“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在目睹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同时,感受到考古人的工作、生活、情感,也感受到每一位普通中国人在追求文化自信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时代的温度。我们也希望通过“考古人眼中的世界”摄影作品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和考古人,通过考古人的眼睛,看到过去,看到远方,珍惜当下。文物不可再生,保护传承,人人有责。时光不会倒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山西出土青铜器全集·闻喜酒务头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著《山西出土青铜器全集》系列丛书拟将收录山西境内至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龙山时期至汉代的青铜器,是首次对山西出土青铜器进行全面整理、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闻喜酒务头卷”为该系列丛书的第一卷。闻喜酒务头墓系“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物。全书以墓坑为排序,分为M1、M2、M3、M4、M5、M6、M9、M10、车马坑、流散铜器等十个部分,其中M1出土的青铜器保存最为完整,其他坑洞或多或少都有被盗挖的破坏痕迹。本书通过精美的照片、拓片、线图展示,专业简洁的介绍文字,对青铜器铭文的释读,全方位系统展现了酒务头出土青铜器的全貌,融权威性、资料性、工具性、观赏性于一体,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
颐和园日历2023北京市颐和园公园管理处 著1.《颐和园日历》系列第四册,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匠心出品。 2.主编秦雷,现任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党委副书记、北京颐和园学会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颐和园》杂志主编,从事颐和园文物管理、文物保护修缮、遗产监测、历史文化研究管理等工作20余年。 3. 一本图文并茂全面系统呈现颐和园厚重历史文化底蕴,草木植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科普与趣味并重,详解花木吉祥富贵、万古长青美好寓意的百科全书。 4.国内著名摄影师张晓莲领衔8位专业摄影师,共精选385张美轮美奂的四季画面,用一页一草木,向人们呈现颐和园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的美景和故事。 5.装帧精美,用纸考究,可平铺便携带。兼具阅读、收藏与礼赠多重价值。
-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春秋战国铜镜丁方忠 史晚晴 著这是一本关于铜镜的普及读本,也是一部从博物馆走向读者的另类铜镜艺术史,作为广东大观博物馆藏铜镜系列第一种,收录广东大观博物馆馆藏春秋战国铜镜,以时间为线,分为春秋至战国早期铜镜、战国中晚期铜镜两部分,春秋至战国早期铜镜因存世量较少,本次甄选收入3件精品铜镜,即交龙纹阳燧镜、贝纹边饰交龙纹镜、贝纹边饰瑞兽纹镜;战国中晚期铜镜部分收录62件精品铜镜,依主题纹饰分为八类,分别为纯地纹镜、花叶纹镜、山字纹镜、曲折雷纹镜、禽兽纹镜、龙凤纹镜、连弧纹镜、特种工艺镜。
-
历史上的韶关古道莫昌龙 张熊 赖井洋 许化鹏本书是一本关于韶关古道的文献资料辑要,概述了韶关古道地理情况,收录了历代关于韶关古代的文献记载和历代名人关于韶关古道的诗词文记,记述了韶关古道上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阐述了韶关古道的历史作用,并附录广东省关于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
-
正仓院[日] 东野治之 著位于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保存着大量7~9世纪漂洋过海来到日本的精美工艺品,以及同时代的古文书。这些“宝物”上至天皇与贵族的生活用具,下至平民百姓的户籍,种类与数量繁多,不仅有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鸟毛立女屏风等名品,亦有习字草稿、典籍外借记录等日常生活的留痕。历经千年,这些“正仓院宝物”幸运地躲过战乱与天灾,像一颗时光胶囊,将一个时代带到我们面前。 正仓院的藏品大量来自海外,展示了当时以唐为中心的文化交流盛景。本书由多件宝物的材质、图案、铭文、工艺等关键元素出发,通过解读制造地、经手人及其进入日本的途径等信息,重现当年日本的对外交往与贸易。 正仓院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保存了许多原本难以传世之物。作者东野治之教授在本书中将看似寻常的“正仓院文书”与奈良地区出土的木简结合,进一步揭开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生活的一角。
-
宗日遗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宗日遗址是目前黄河上游地区唯一经过考古发掘证实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共存的一处重要古遗址,对深入研究青海高原本土文化的发展演变,解决黄河上游史前文化交流、人群迁徙、技术传播、环境变化、生业模式演变等重大学术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22年是宗日遗址发现40年,《宗日遗珍》不仅收录了1994年至1996年重要的考古发现,而且呈现了近两年最新的考古成果,以供读者更加直观和全面地了解宗日遗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
陶寺物华何努本书是“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之“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三大都邑性聚落综合研究”的课题成果。书中以陶寺遗址出土可移动文物数据库资料为资源,按照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再按照陶器、玉石(铜器)、骨角蚌漆木器三大类,对精选的293件/组标本进行编排,力图反映陶寺遗址早、中、晚三期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重要的器物,力求在附加的说明中,展示**的研究成果与新认识。本书将为有兴趣进行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学者,提供有用的重要资料。
-
大学问·铜器历日研究张闻玉 著张闻玉先生采用“三证合一”的论证方法,将文献记载、青铜器铭文与实际天象三者紧密结合,整理、分析数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铜器铭文,利用十项“铜器历日研究条例”规则,以“月相定点”为核心理论,一一落实这些铜器记载的绝对纪年。针对自西汉刘歆以来及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种种结论,作者指出“二重证据法”的不足及“月相四分”的失误,在强调“月相定点”的基础上,考证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对考古界和历史研究界的断代既有补充,也有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