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秦出土文献编年续补王伟 孟宪斌秦文字资料续有刊布,尤其是新见秦玺印封泥和陶文资料数量巨大,新的秦铜器、兵器资料也不时出现,这些材料都需要进一步系统收集整理。本书主要对《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出版之后新见的秦文字资料进行了详尽地搜集整理,按照年代顺序编年条列,主要涉及文字考释,史实考辨、年代考订等,并增加器物图版和铭文照片或摹本,以方便研究者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文献的原始价值,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
-
典藏中国·中国古代壁画精粹杨平 主编本丛书以山西境内10座古寺的壁画遗存为主题,年代跨度从北宋至明朝,完美展现了山西地区民间古代绘画艺术的风貌,其内容主题多样,各处遗存均具有独特的美术风格。由于这些壁画绘制年代较早,部分出现残损,其图像质量日益下降,故此次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画的样貌,可作为珍贵的美术史料供读者鉴赏。本册所选壁画位于山西临汾广胜下寺所属的水神庙,又称明应王殿,是祭祀水神霍泉神的寺庙,壁画绘于元延祐六年至泰定元年间,是元代寺观民俗壁画中独一无二的珍品。壁画内容以通景式山水为背景,分作14幅,包括以水神明应王为中心的祈雨图和行雨图,两个门神像,以及其他宫廷生活、市井民俗、历史故事题材的壁画。例如有捶丸、对弈图、卖鱼、梳妆、古广胜寺寺景、唐太宗故事等,生活气息非常浓厚,用色饱满鲜活,勾线老练粗犷,可谓我国元代风俗民情的优秀之作。著名的戏剧史图像史料《元杂剧演出图》亦出自这堂壁画。现壁画保存情况较好,整体维护得当。
-
典藏中国·中国古代壁画精粹杨平 主编本丛书以山西境内10座古寺的壁画遗存为主题,年代跨度从北宋至明朝,完美展现了山西地区民间古代绘画艺术的风貌,其内容主题多样,各处遗存均具有独特的美术风格。由于这些壁画绘制年代较早,部分出现残损,其图像质量日益下降,故此次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画的样貌,可作为珍贵的美术史料供读者鉴赏。本册所选壁画位于山西运城永乐宫三清殿,名《朝元图》,面积403.34平方米,乃闻名海内外的作品,元代道教艺术的鸿篇巨制、精华之作,在中国壁画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壁画描绘的是群仙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数百个人物,从神态、动作到冠戴服饰,细节精细繁复,各具特色;画法上,衣纹多用吴道子“莼菜条”线条,用笔劲健而流畅;用色重彩勾填,以绯红、青绿色为主,色调厚重而丰富;整体规模宏伟,画面壮丽,是当之无愧的艺术瑰宝。现壁画保存情况较好,整体维护得当。
-
汉服论李晰 著服饰从源起到各时代多样丰富的发展,绝不只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品,它既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物质条件,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精神表现。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ChineseHancosFame),是随着汉民族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的,是汉民族文明的象征及民族形象的代表之一。作为中华民族服饰组成部分之一的汉族服饰也在整个中华民族服饰目前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汉族服饰文化,不仅对认识汉族历史、了解中华文明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在西方时尚全球一体化浪潮席卷下的当今社会,梳理和探究汉族服饰文化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更替,汉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被束之高阁,从而造成了现如今一些国人在特定场合将汉服作为“仪礼之服”服用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制概念模糊及款型使用错等
-
价值再现王新文本书针对考古遗址公园边界划定、空间结构布局、遗址展示、管理运营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针对统万城遗址实际状况重点提出了考古遗址公园弹性应对发展不确定性、景观安全格局建构、空间叙事遗址展示、景村协同等规划策略。书中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城乡规划学、文化遗产学多学科融贯的研究思路,实现了文献整理及现场调研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系统探究了生态脆弱地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策略,还系统梳理了考古遗址公园研究进展,对当前考古遗址公园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
盐业考古与古代社会研究王青,张宝刚,雷建红盐业考古是我国的新兴考古学研究领域,是我国考古学发展进人新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尤为迅速,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书收录了2021年在黄骅举行的盐业考古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充分反映了最近十年来我国盐业考古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盐业考古理论研究、盐业历史研究、传统制盐研究,以及冀鲁地区、江浙地区、川峡地区等地的盐业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成果。
-
东亚文明 第3辑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东亚文明》是由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本书为第3辑,分为先秦考古、历史时期文物考古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域外遗珍、科技考古、考古学史、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田野考古报道8个部分,内容涉及商周青铜器纹饰、良渚文化北进、丝路背景下的茧形壶源流、明代陶瓷艺术与文人风气、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动物考古中的新方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以及首次披露的一批重要的田野报告,反映了近年来考古文博专业的新成果。
-
考古学集刊朱岩石,洪石,新华《考古学集刊》主要刊登长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研究论文,以及有关科技考古的实验报告、论文等与考古学相关的学术性、资料性论著。本书是第27辑,分为三个板块,调查与发掘内容涉及1989~1993年发掘太原市金胜村东周铜器墓、河南鹤壁市后营汉代墓地、北京市房山广阳城遗址;专题与探索主要针对新疆小河文化与人群构成、两汉帝陵出土云纹瓦当、鹤壁后营汉代合葬墓、两湖地区出土神煞俑的隋唐墓葬等主题;考古学家与考古学史则收录了对夏鼐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建设进行论述的专题论文。
-
积厚流广王春法2022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1921年,河北钜鹿古城的发掘,揭开国博百余年考古的序幕。百年来,国博考古跟随时代脉动,勇于自我调整,开拓进取,成果丰硕。初涉考古发掘,便有乱世抢救文物之意。此后数年开展的发掘、调查工作,则有明确之学术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了山西垣曲古城东关、南关商城、河南渑池班村、绛县周家庄、西吴壁、陕西宝鸡吴山、江苏泗洪韩井、河北康保兴隆等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组织开展了南海一号沉船遗址调查、平潭碗礁和大练岛一号沉船遗址发掘及全国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等水下考古工作;开拓实施了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内蒙古赤峰古城址等区域的航空考古调查工作。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组织实施三峡文物保护,参与实施雄安新区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从陆、海、空等不同维度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的工作重点逐渐向边疆转移,开展了新疆乌什吐尔、玉孜干等遗址的考古工作,为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流互鉴增加了新的实物证据。
-
牛津图坦卡蒙考古珍档[英]理查德·帕金森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在人类考古史上已经闪耀了一个世纪,图坦卡蒙墓则是3300多年来唯一一座完整保存的法老陵墓,是古埃及已知最为豪华的王陵,是现代人之于古代文明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是了解古埃及文明最重要的切入口。1922年11月26日,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埃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帝王谷,第一次窥见到了图坦卡蒙墓的灵光。墓室初露端倪时,他惊喜地向守在身后的人说:“是的,是的,奇妙的东西。”自此,令人兴奋且扑朔迷离的发掘,拉开了它的序幕。为纪念图坦卡蒙墓发现100周年,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策划,从馆藏珍档中精选50份发掘档案编排出版,还原100年前的发掘现场。国际著名埃及学家理查德·帕金森携格里菲斯研究所研究员对档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讲述法老墓发掘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还特别关注到被遗忘在历史记录之外的埃及工人,揭示出一幅古与今、东与西错综复杂的历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