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南朝帝陵的石兽与砖画[日] 曾布川宽 著,傅江 译曾布川宽从图像学的角度考察了南朝帝陵的石兽与砖画,对帝陵造型艺术的背景、特征和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人们理解1500年前南京乃至中国的雕塑、绘画等开启了新思路。
-
木兰艭—样式雷御船烫样张龙 著,张龙 编木兰艭是光绪朝颐和园重修时为慈禧太后设计的御座大船,本书介绍了木兰艭的历史,以及清代宫廷御用工匠家族样式雷为木兰艭制作的烫样。全书通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木兰艭设计草图、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木兰艭效果图、田家青先生藏木兰艭烫样等的对比分析,并结合相关清宫档案的分析,厘清了清代御船的设计程序与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烫样局部调整真实尺寸以获得良好视觉效果的处理技巧,及样式雷家族全面服务皇家工程的历史事实。
-
中华易学张涛 著《中华易学(第七卷)》主要内容包括马王堆《易传·系辞》篇的形成与抄写,试从21世纪兴起的相关性思维看阴阳,揭开《易传》“阴阳刚柔”之谜——从卦爻视角出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浅析,尚秉和治《易》特点和易学贡献,略论《周易古筮考》对易学逻辑研究的贡献,关于易学研究中若干重要问题的反思——尚秉和《周易尚氏学》管窥,尚秉和《用九用六解》的意义,现象学视域下尚秉和《焦氏易林注》注释现象浅析,民国以来尚秉和研究述略,范仲淹的义理易学及其思想旨趣,论李道纯的丹道易学思想,黄宗羲治《易》方法研究,焦循象数易学的义理内涵研究,三件河车:李西月的以人合天思想,宋人易书考(六),《汉语大词典》引《易》词语释义辨正四例,释“圭”,《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二十九则。
-
山宗·水源·路之冲青海省文物局 著青海长云漫东土,河湟形胜厌西陲!秦汉时期,青铜时代的青海主人——羌人,卷入了中原王朝与匈奴的角逐,中原王朝的势力随之进入河湟。魏晋以降,中原板荡,逐鹿之燹延及青海,来自辽东的鲜卑族吐谷浑部终在群羌故地建国。地跨数千里、立国三百余年的吐谷浑,在隋、唐与吐蕃接踵发力下灭国,青海又成了唐蕃交锋之前沿。“安史之乱”后,吐蕃一度控制青海百余年。11世纪初,吐蕃之余绪建立了青唐政权,后亡于北宋。此后的金、西夏政权及元明清时期的大一统王朝,日益加强在青海地区的经营与统治。数千年的风云变幻与军事势力割据冲突与交锋,一方面,反映了青海因山川形胜之利而扼守冲要,虽一地之烽烟,而每每与天下格局的变动互为因果;另一方面,此间多民族在青海迁徙、汇聚与融合,连接周边,开辟通往域外的交通千道,成为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循着山、水、路,即可一览大美青海……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腹地,远古时期称为“三危地”,周秦时期为“羌戎之地”,公元前111年后,西汉政府开始设立有军事和邮驿性质的西平亭、长宁亭、东亭等,这一地区开始逐步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汉宣帝神爵年间,设“金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安夷、破羌、允吾,浩门、允街、河关7县,归金城郡管辖。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汉朝郡县体系。历经数代变迁,于1929年9月5日正式建立青海省。青海省面积约72万平方千米,省内地貌具有从北至南三分的特色:北部是高海拔的祁连山地,为北川南山、谷岭相间的格局;中部为中海拔的柴达木盆地和西秦岭山地,柴达木盆地为我国第三大内陆盆地,在盆地边缘有冲积平原;南部为高海拔的青南高原,属青藏高原腹地,与川西高原和藏北高原连为一体。在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下,青海省90%的区域为半农半牧区或纯牧区,而湟水谷地、共和盆地、循化盆地等区域为重要的农业区。从地缘关系上看,青海的农牧区二元结构使它不可避免地受到草原游牧文化、高原游牧文化和东部平原农耕文化的影响,进而持续影响着青海历史发展、行政管理、民族分布等方方面面。也正因为如此,青海成为中国西部的枢纽地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纵贯而过,多民族在此融合发展,形成了多姿多彩、绚烂辉煌的区域文化。
-
太和充满郑欣淼 著故宫是不用“翻译”就能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作为在任十年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基于大量珍贵史料,结合诸多亲身经历,分别从物、事、人三个方面,赏析了故宫无与伦比的建筑、珍藏,讲述了故宫波澜起伏的昨天、今天,介绍了故宫曾经过往的大师、工匠,彰显了故宫代代传承的精神、品格,从多个角度、层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宏阔深远、真实立体的故宫。 此外,该书还收入大量珍贵故宫相关文物、影像、档案图片,有些系首度公开,可谓图文并茂。所以说,这是一部集阅读、欣赏、收藏价值于一体的优秀故宫读本。
-
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圆雕佛像 卷一青州博物馆 著《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圆雕佛像 卷一》主体内容分圆雕佛像卷、圆雕菩萨像卷、背屏式造像卷、其他卷四部分,每部分以造像修复和三维信息采集先后分册。其中,佛像卷四册、菩萨像卷两册、背屏式造像卷两册、其他卷一册。《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圆雕佛像 卷一》书后附出土造像总目、佛像发髻样式汇总表、佛像服饰汇总表、菩萨像配饰汇总表、造像上出现的乐器汇总表、研究成果汇总表、贴金彩绘检测报告。《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圆雕佛像 卷一》中所收造像编号为整理入藏后的编号。每册造像排序以造像编号先后为准。四、造像线图以三维扫描生成的正射影像图为底图绘制,排列以“右侧—正面—左侧—背面”为序。造像题记以简体字录文,均在图版中附拓片,方便对照。
-
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云冈石窟研究院 著回顾一百余年的云冈研究,从蓦然发现到声名远扬,石窟寺考古始终是支撑云冈学的栋梁。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现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组建的云冈石窟调查队进驻山寺,为了解历代寺院的建置情况,对昙曜五窟(第16-20窟)、第8窟和五华洞窟(第9-13窟)前,以及云冈山顶部分台地、龙王庙沟寺院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冈考古逐步深入。1972年和1987年,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在洞窟加固维修工程中,分别对五华洞窟前和龙王庙沟石窟窟前遗址进行了勘探发掘。1992~1993年,为了配合云冈石窟“八五”保护维修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云冈石窟窟前地面进行了全面清理发掘,并对第3窟窟内及山顶东部佛教建筑遗址进行发掘。其中,第3窟遗址发掘被评为“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8-2012年,为了配合云冈石窟山顶防渗水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和云冈石窟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云冈石窟中西部山顶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清理出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2座,荣获“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云冈石窟山顶考古发掘始于1940年。日本调查队在第3窟山顶挖了一条东西向的探沟,发现一处石板筑成的建筑基础和石雕狮头门枕石,以及有红色彩绘的白灰墙皮,还出土了筒瓦、波状纹板瓦、“传祚无穷”瓦当、“Y”形瓦钉等遗物,无疑属于北魏时期,可能是一座北魏寺庙遗址。同年,他们在云冈西部山顶的南部开了几条探沟,发现了三处建筑遗迹,包括长方形石板圈、一段石块路面、土坯砖砌筑的炕。出土遗物有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传祚无穷”瓦当、绳纹砖、莲花建筑饰件、绿釉或无釉的滴水、灰陶盆和灰陶罐等,推测这里曾经有过一座北魏寺院建筑。
-
隋唐五代城市史冯兵 著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立足于目前学界城市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宏观性的缺憾,对隋唐五代时期城市问题进行全方位把握和科学分析。内容涵盖隋代建立与城市发展;唐代城市繁荣与兴盛;五代十国混战与城市兴衰;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变;经济变迁与城市发展;城市营造与管理制度;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城市社会生活;城市教育文化与城市发展等多个方面。通过对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城市在农业经济时代发展历史的研究,完整、系统地勾勒该时段中国城市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总体面貌,进一步揭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城市文明的独特性。为中国城市史研究确立一个基础性的座标与参照模本,再现中国城市发展的轨迹,凸显中国城市发展的特色,展现中国城市文明的亮点。
-
丝绸之路考古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 等著《丝绸之路考古.第5辑》是由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1~2辑。以介绍丝绸之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学术著作书评为主要内容。本辑收录论文15篇,书评与综述3篇。
-
发现黄帝城魏东,赵晓芳,邵会秋,王春雪 编本报告为作者与团队2016年到2018年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的成果集成。其中包括《涿鹿县文物概览》《罗盘地清理试掘简报》《2016年涿鹿故城遗址考古发掘简报》《涿鹿故城出土瓦当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