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画说大唐罗松涛 著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作品也是现实的写照,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画作,每一幅都是对历史的还原。本书精选了十二张富有代表性的名画,根据画面内容和细节再现了唐朝百姓的风俗民情,以及李唐王朝独特的军事、外交、民族政策等大国韬略,让读者更直观地看到一个封建帝国的崛起和衰落。
-
陈先行讲古籍版本鉴定陈先行 著作者陈先行师从顾廷龙、潘景郑先生,现为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本书稿内容涉及版本学起源,结合古人对古籍认知转变的考察,认为明人对古籍有了“文物的观念”进而有了“仿宋本”,得出版本学起源于明代中期的苏州的结论,这一学术观点有别于前人,但极有见地,论证过程也很有说服力。书中还辨析“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这句广为流传的对刻书等第的评论之句,介绍版本学术语,各个时期版本的特色、书目文献的重要意义,使读者明晰各种版刻本子的细微差别,在此基础上讲授鉴定版本的方法,图文并茂,语言通俗。书中既有作者治学多年的经验分享也有学术掌故,兼具学术性。作者秉持“信今传后”的信念,甄别前人说法,力求给想要了解古籍、接触古籍的入门者喂好“第一口奶”。
-
怎样让文物活起来任初轩 编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要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让文物事业在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出版社汇编《怎样让文物活起来》一书,期待帮助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好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整理研究拜根興 著本书收录了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相对完整的石刻碑志八十三件,分为“整理篇”“研究篇”两部分。“整理篇”首先对收录各篇石刻碑志断句标点,并依据现有研究做了相应的校注;其次,每篇石刻碑志都附有解题,阐述碑刻撰书情况、发现经纬、内容、收藏状况等,对一些重要的碑刻,此前研究者所写题跋文字亦在收录之列;最后,罗列各碑志相关收录情况与研究论著,完整地展示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的最新研究动态。“研究篇”探讨朝鲜半岛石刻碑志涉及问题。书后还附有本书未收录的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残缺石刻碑志目录与七世纪之前朝鲜半岛主要石刻碑志简目等。
-
匈奴平民墓葬研究[蒙] 策·图尔巴特 著本书作者选择近半个世纪以年来在蒙古国地区发掘清理的174座中小型匈奴墓葬资料(其中包括作者亲自参与发掘的额金河流域106座墓葬)作为主要基础材料,并参考俄罗斯外贝加尔、中国北方地区匈奴墓葬资料,在系统梳理匈奴中小型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的基础上,对墓葬的分布特征与结构、出土随葬品及殉牲、埋葬方式与丧葬习俗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和阐述。与此同时,作者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和民族学资料,对平民墓所反映的匈奴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匈奴人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夏商时期古冀州的考古学研究常怀颖 著该书是作者2010年通过的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该书从陶器群入手,在建立冀州夏商时期各考古学文化编年的基础上,观察不同时期冀州之域内各考古学文化的变迁与谱系关系。该书也是第一部基于陶器谱系研究,以细密考古学文化编年为角度,在较大空间范围内构建不同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与互动关系的著作,是目前该领域最全面的论述。通过梳理冀州之域的物质遗存,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冀州之域在夏商时期的物质文化与考古学文化格局的变迁过程,实际上也是早期中原地区政治地理格局的确立过程。从冀州的缩影可以看出,夏也许并非一个控制力强大的“万邦来朝”的强大政治实体,它对于冀州的掌控能力远不及商。相较而言,夏时期的冀州考古学文化版图里,更像是一个城邦制的社会,而商则更像集权制统治下的国家。
-
明中都资料钩沉王剑英 著王剑英是国内享有盛名的历史地图专家、历史地理学家和明清史专家,他撰写的《明中都研究》填补了中国古代史、都城陵寝史的空白,对明中都遗址的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收集整理了王剑英先生有关明中都方面的学术论文及其在凤阳调查明中都遗址时的材料和部分相关信件,约40万字,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图文并茂,不仅为我们了解明中都遗址的历史、保护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还对推动我国明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西南大学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著全书收集论文17篇,有关出土文献研究的学术成果包含诸多学科的研究内容,部分论文是国家社科基金的阶段性成果,其观点鲜明,材料扎实,论证严密,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及出版意义。
-
玉器马文戈玉器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本书以“玉器”对描写对象,首先,对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予以呈现;其次,讲述了玉文化中如何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再次,从玉的寓意方面描写了玉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描写了中国玉文化及名玉器走向世界的辉煌历程。
-
典藏中国·中国古代壁画精粹杨平 主编本丛书以山西境内10座古寺的壁画遗存为主题,年代跨度从北宋至明朝,完美展现了山西地区民间古代绘画艺术的风貌,其内容主题多样,各处遗存均具有独特的美术风格。由于这些壁画绘制年代较早,部分出现残损,其图像质量日益下降,故此次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画的样貌,可作为珍贵的美术史料供读者鉴赏。本册所选壁画位于山西运城稷益庙正殿,绘于明代,面积约130平方米。稷益庙是为祭奉我国农牧先祖黄帝、伏羲、大禹、后稷和伯益等人而建的,这处壁画也以传说故事为素材,描绘他们的业绩,在寺庙壁画中可谓独树一帜,被称作“画在墙壁上的农业史”。壁画主要有《赴会朝拜图》《祭祀图》《鄷都狱门图》《扑蝗图》《烧荒狩猎图》《乡村景色图》《耕获图》等精彩画面,都取自现实生活,颇有风俗画意趣。壁画中的帝王高官、文人雅士、猎手、农夫等人物形象和生产、生活情景,是对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和民俗风情的生动写照。精工彩绘的殿堂楼阁贴近现实,是不可多得的建筑史资料。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画法,线条雄健、色彩浓丽、宏伟壮观。现壁画保存完好,整体维护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