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甲骨文通检 第五辑鐃宗颐 主编,沈建会 编辑本書為《甲骨文通榔田獵第五分册,內容共分五部分:一、田獵動物種類;二、田獵手段與方法;三、田狩與祭祀;四、田獵術語;五、同版田獵地名。其中地名部分採取互見辦法,以便讀者綜覽檢索。所收資料除《甲骨文合集》之外,凡海內外以及周原出士甲骨,所有己發表的甲骨卜辭均加收錄,作為一部工具書,對於古代田獵考古學有極大幫助。主編者饒宗頤教授在厂“前言”中認為,殷代的田獵的“田”字亦即習兵之禮,而非遊樂之事,進一步指出田狩與祭祀之關係,實則出於古之軍禮;其中對有關田獵文字作了新的考釋,這方面提高了學者對古代田獵研究的認識。
-
甲骨文通检 第四辑饶宗颐 主编本书为《甲骨文通检》职官人物第四分册,书中共分两个部分:一、职官名,二、人名。所收资料除《甲骨文合集》之外,凡海内外以及周原出土甲骨,所有已发表的甲骨卜辞均加收录,作为一部工具书,对于了解殷周时期职官的起源及其对历代官制沿袭影响有极重要的意义和帮助。本书主编者饶宗颐教授在[前言]中根据礼书文献对卜辞中[帝五臣]及[六大]之中,宰、宗、史、祝等分别作了详细的探讨,指出殷代设天官分为五臣正与地下官制相应,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来源可于殷代官制见之,对研究商代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史,尤为重要的发现。
-
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所《殷周全文集成》共计十八分册,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陆续出版的大型青铜器铭文汇编而成,与《甲骨文合集》十三分册,同属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整理项目,其完备程度超过任何一部全文书籍,并连续数年荣获国家多种优秀科研奖。《集成释文》按照《集成》十八分册顺序号排列,分为六卷所收录的铭文资料,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各类青铜器,年代下限断至秦统一以前,也包括宋代以来各公私著录,海内外主要博物馆和各地新出土的,以及尚未发表的发掘和采集品,时间下限至一九八五年。其中对传世著录器物去伪存真,错误纠正,是一部翔实准确的先秦青铜器铭文数据汇编。释文作者采用了近年古文字专家学者的成果,融会贯通,参以己意,体现了金文研究较高水平。此书的出版,无疑对考古学、古文字学,先秦史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深入开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和提高。
-
甲骨文通检 第二册饶宗颐 主编本书是分类甲骨文字索引的第二册地名篇,书中分为五国部分:一、四方四土、四邦方,二、山、丘、麓、河、泉,三、京、奠(甸)、邑,四、方国,五、其它地名。所以数据除《甲骨文合集》十三巨册之外,兼及小屯南地、英国、法国、日本东京、天理大学,加拿大怀特氏等所藏甲骨,以及周原出土甲骨,所以己发表甲骨字均加收录,作为一部工具书,对于研究上古史地、古文字学、考古学将有极大帮助。
-
岳敏君本社 编岳敏君为公认的国际艺术家,大多数人进而认为他的创作更加具有“国际化”,但我们看到,他的这种“国际化”特征并不是以对西方艺术标准被动的迎合与自身主动的转型为代价换取的,而是他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形成了清晰的文化轮廓和成熟的语言图示,在描述群体意识的同时强调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中又带有强烈的群体符号,这种成功的置换使得岳敏君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异军突起。作为一位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在面对自我不断建构起的审美态度时,岳敏君却总能保持亲密有度,不放弃对自我形象的重复塑造,也不完全依赖已有的模式,不断深入探索。在这次“公元3009年之考古发现”的展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既亲切又陌生的岳敏君,他将一千年以后的思考提前呈现了出来,他继续自嘲并反讽了我们所经历的文化政治与文化现实,但似乎更加有意地提示了社会现实与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今日美术馆一直力图创造一个精神性的当代艺术空间,岳敏君先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理念的有力回应。
-
中国美术考古文献辑要·第12卷汪小洋,徐中锋 等“中国美术考古文献辑要”是对1949—2019年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一次专门性、系统性整理汇编,共12卷,500多万字。丛书汇集了包括石窟艺术、墓葬艺术、岩画艺术等在内的考古材料2000多例,按省份进行布局,各省份内以考古报告发表的时间为序。其中每份考古材料从考察(发掘)时间、遗存年代、遗存地点、遗存形式(形制)、遗存内容、遗存平面图(剖面图)等方面进行梳理,重点对考古报告中遗存内容与遗存特点进行了整理,以期为读者呈现完整的中国古代美术发展脉络。
-
纤细精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北宋时期是越窑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越窑制瓷生产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显示,北宋早期越窑瓷业生产仍延续着五代以来的兴盛态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纤细精巧: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北宋早期瓷器》结合学界研究成果、新考古发掘和调查资料,对北宋早期的越窑制瓷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重点探索其窑业生产状况和国内外市场流布情况等。
-
中国美术考古文献辑要·第4卷汪小洋,吴思佳,史亦真 等“中国美术考古文献辑要”是对1949—2019年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一次专门性、系统性整理汇编,共12卷,500多万字。
-
文物保护技术龚钰轩本书按照文物提取、分析检测、保护、修复、保存环境控制的逻辑顺序介绍了文物发掘提取技术、文物本体、文物病害和文物制作工艺的分析技术、文物保护措施、文物的修复及复原技术,并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探讨了其适宜的保存环境条件及相应的环境控制技术。本书适合作为高校文物保护专业教材,同时可供文物保护从业人员参考。
-
圆明园寻瓷陈辉圆明园是一处集理政、游赏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皇家宫苑。清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每年大部分时间在这里“避喧听政”。圆明园与紫禁城共同构成了当时的统治中心,被称为“御园”。盛时不仅收藏有历代名窑的珍贵瓷器,而且还储有大量清代御窑厂生产的陈设瓷、日用瓷、赏赐用瓷等。由于自雍正至咸丰,清帝及皇室成员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此居住。档案中有大量清帝用瓷器充实园内陈设和日用的记载。圆明园于清咸丰十年(1860)十月被英法联军洗劫、焚毁。园林建筑化为灰烬,收藏其中的历代古物和众 本书将圆明园瓷器文物与陶瓷历史文献、清代档案、英法联军回忆录等资料相结合,全面论述清代御窑陶瓷艺术特色和盛时圆明园瓷器收藏、使用情况。并对圆明园出土的瓷器残片和部分流散文物按照瓷器釉彩分类详细论述。能够较为全面的反应圆明园盛时瓷器烧造、收藏、陈设、使用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