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博物馆藏书画的装裱与修复宁波博物院 编,段廉廉 编著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也是博物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本书从装裱室的基础配置、装裱工具和材料、装裱款式、书画文物常见病害、馆藏书画的一般修复路线,以及书画的保管与保存等方面入手,配以相应图片,详细讲述书画装裱与修复的基本知识。本书所介绍内容为宁波博物院书画装裱与修复专业人员在大量实践上的经验总结,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可为同行借鉴,对于普通读者亦可起到科普作用。
-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学术名家手稿陈建龙 主编, 邹新明 执行主编北京大学自建校至今已有125年的历史,其间名家辈出,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北大学术名家手稿》精选北大一百多年来9位学术名家手稿,进行影印整理,即胡适《四十自述》《说儒》,邓以蛰《山水画的南北宗》、冯友兰《论理气阴阳》、朱光潜译维科《新科学》译稿、王力《汉语语音史》、邓广铭《陈龙川传》、张岱年《唯物主义与道德理想》、侯仁之《海淀园林区的开发与北京大学校园》、王瑶《坷坎略记》《守制杂记》。这些名家在各自的领域或有开创之功,或为集大成者,手稿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论文、专著、自传、译稿等多种形式,既有文献价值,同时还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将这些手稿汇编影印整理出版,并附以简明解题文字,读者阅读使用的同时,也可由此深入了解北大优良学术传统及学术名家的学术风采和精神魅力。
-
长渠遗珍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05~2012年,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及全国50多个考古研究单位,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和干渠沿线369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总计发掘面积达92万平方米, 获取各类文物10万余件。出土文物的年代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文物数量众多、年代序列完整、器物种类丰富。在出土的各类文物中,以陶瓷器、青铜器、玉石器为大宗,为河南乃至中国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BR》本书为“瓷器”卷,重点介绍东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墓葬或遗址出土的瓷器,反映出当时陶瓷器的生产窑口、制作水平和流通使用等多个方面。
-
贾湖出土绿松石杨玉璋贾湖遗址自从发现以来,共计进行了八次考古发掘,每一次发掘都出土了大量反映古代人类审美的文物,绿松石即为其中一种。绿松石是古代珍贵的矿石,贾湖先民经过古代贸易网络获取周边矿脉出产的绿松石后,进行了大量精细加工,使得绿松石成为贾湖先民珍贵的装饰品。八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绿松石,其中按照考古分类及研究,分成了若干类型,基本可以全方位反映贾湖先民的对装饰品的加工工艺。光管钻技术就有对钻及单面钻等,使用工具有解玉砂及竹木管等,为了解先民的制作工艺提供了真实的考古材料。本书清晰展示了数百幅绿松石的原始及显微镜下的放大图片,首次向社会公布贾湖遗址八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绿松石情况。
-
长征遗址考证与保护管理李扬作者历经5年半时间分赴中央红军长征沿线10个省、自治区,实地调研考证长征遗址81处,研学考察长征遗址纪念馆(园)、博物馆、陈列馆、档案馆27个;实摄长征遗址图片1200余张;调研访问相关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等,访谈对象112人次;查阅长征文献、史料230余次;行程24812千米,其中徒步875千米。依据上述调研考证和文献查证,对中央红军长征遗址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主体,遗址文物、文献、史料、信函等,遗址的保护和管理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长征遗址展示内容存疑和有误问题进行了核证,得出若干结论和启示,提出保护和管理的若干策略和方法。
-
薪火赓续王春法罗伯昭(1899-1976年),曾名文炯,号沐园,巴县人(今重庆市巴南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钱币学家、钱币收藏家,与方若、张叔驯并称为“近代泉家三杰”,有“北方南张巴蜀罗”之声誉。1957年9月,罗伯昭将其收藏的15431件文物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受到文化部嘉奖。至1965年,罗伯昭又相继向我馆捐赠了70余件/套文物。罗伯昭捐赠的钱币通古贯今,兼及中外,品相极精,版别丰富,与其他泉家捐赠的文物共同构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钱币类藏品的基础。为纪念罗伯昭“以全部藏泉,公诸邦国”的爱国义举,中国国家博物馆特别策划了次次罗伯昭捐赠展览,精选罗伯昭捐赠文物珍品165件(套),通过“泉坛巨擎 沐园寄怀”“爱国义举 垂范后世”“不负重托 笃行致远”三个单元,系统展示罗伯昭的重要泉币收藏和学术研究工作。
-
积厚流广王春法2022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1921年,河北钜鹿古城的发掘,揭开国博百余年考古的序幕。百年来,国博考古跟随时代脉动,勇于自我调整,开拓进取,成果丰硕。初涉考古发掘,便有乱世抢救文物之意。此后数年开展的发掘、调查工作,则有明确之学术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了山西垣曲古城东关、南关商城、河南渑池班村、绛县周家庄、西吴壁、陕西宝鸡吴山、江苏泗洪韩井、河北康保兴隆等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组织开展了南海一号沉船遗址调查、平潭碗礁和大练岛一号沉船遗址发掘及全国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等水下考古工作;开拓实施了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内蒙古赤峰古城址等区域的航空考古调查工作。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组织实施三峡文物保护,参与实施雄安新区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从陆、海、空等不同维度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的工作重点逐渐向边疆转移,开展了新疆乌什吐尔、玉孜干等遗址的考古工作,为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流互鉴增加了新的实物证据。
-
探谜明孝陵王韦明孝陵是六朝古都南京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本书内容包括:朱元璋为何选择钟山为长眠之地、明孝陵神道是否依照北斗七星之谜、古代谒陵礼制要求之谜、明孝陵地宫之谜、康熙乾隆为何屡谒明孝陵、下马坊至大金门历史故道的走向之谜等。本书将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一一作出解答,即便个别谜团于书中未必会有确定的答案,也无妨于读者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与想象的空间,从而引发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
铜鼓新论潘世雄本书是潘世雄先生广西民族史与民族考古研究工作50年重要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由于学界对于铜鼓的纹饰含义、铜鼓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用法、铜鼓的铸造和族属等诸多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因而目前所得出之结论,不免有片面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书就铜鼓的分类、分期、形制、年代、纹饰意义、历史作用、铸造技术、铸造地点和族属等问题分十二章进行论述,彰显了作者在广西铜鼓研究与民族考古方面的学术造诣,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其对广西铜鼓发展史与民族考古学的基本看法和新观点,对研究和认识广西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及其特殊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
三代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辑的关于三代及其相关考古研究的论文集。第十集包括考古新资料,都邑探索,墓葬、城址与人群,手工业与重要遗物,天文与祭祀,学术史等六个板块,收录了该研究室在职人员和中外其他科研单位学者的论文29篇。